文:枯木
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選官制度。由于一考定終身,讓廣大出身中下層社會的文士有機會進入統治階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舉則可能飛黃騰達,落第還可以繼續參加科考。從而使得很多文士窮年累月參加考試,有的甚至幾十年不懈,讓人嘆為觀止。
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參加3次,韓愈前后參加6次均落第,唐末詩人鄭谷參加17次。《唐摭言·卷八·憂中有喜》記載,唐末詩人公乘億,就參加了30次科考才得中;《唐摭言·卷十·海敘不遇》記載,唐文宗年間詩人劉得仁,還是皇帝的外孫(貴主之子),結果三十年參加科舉都未中。而據北宋陳正敏的《遁齋閑覽》上記載,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粱灝,從唐末五代一直考到宋代。終于在北宋雍熙二年(985年),82歲時才一舉奪魁,可知其毅力是多么堅強!
進士及第,自然歡天喜地,春風滿面,喜不自禁。然而落第之人,心態自然不能平靜,正如白居易詩所言:“把酒思閑事,春愁誰最深;乞錢羈客面,落第舉人心。”或懊惱,或愧疚,或羞赧,或郁悶,或傷心流涕,或嚎啕大哭,或佯作平淡,或故作豪放,等等,表現不一。筆者就唐代落第詩中,選取10余首表現羞赧愧疚的詩詞,略作賞析,以饗讀者。
一、十首落第詩,多種羞澀貌
1、羞見故鄉,羈旅長安
《落第長安》
【盛唐】常建
家園好在尚留秦,
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
且向長安度一春。
常建(708年~765年),盛唐詩人,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煉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這首詩自責自卑,詩人認為當時政治清明,自己竟然落榜,實在是無臉見人,以至于都怕見到故鄉的春日風光,于是躲在長安暫時過了春天再說吧。這首詩雖然自怨自艾,不過心態是高昂的,頗有開元盛世蓬勃向上的爽朗氣息。
2、年年落第,羞見館主
《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盛唐】豆盧復
客里愁多不記春,
聞鶯始嘆柳條新。
年年下第東歸去,
羞見長安舊主人。
豆盧復,盛唐詩人,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天寶初(742年)為崇玄生(道教學生),多次應試落第。這首落第贈別詩,詩人多次落第,心情郁悶,無心賞風景,只是聽到黃鸝鳴叫,才發現柳條吐新葉,原來是春天來了,不過郁悶的是,每到春天都是落第,然后東歸故鄉,以至于都不好意思和館舍主人辭別了。這首詩把詩人落第羞赧情態描繪得形神兼備,惟妙惟肖,頗有藝術造詣。
3、羞見名達,泛波東游
《落第后東游留別》
【中唐】皇甫冉
功成方自得,何事學干求。
果以浮名誤,深貽達士羞。
九江連漲海,萬里任虛舟。
歲晚同懷客,相思波上鷗。
皇甫冉(約717~約771年),字茂政,大歷十才子之一,聰穎好學,十歲屬文,深受張九齡器重。天寶十五年,狀元及第。工于詩,其詩清新飄逸,多有飄泊之感。這首落第詩,心胸坦然,風格非常灑脫。詩人本來認為自己才華橫溢,必定得中,沒想到落第,貽羞名士。不過也沒什么,心懷天下,志在千里,失敗了可以重來,于是在年底和志趣相投的友人,一起泛波江上,共賞鷗鳥。
4、羞見鄉里,強顏歡笑
《落第后歸終南別業》
【中唐】盧綸
久為名所誤,春盡始歸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
交疏貧病里,身老是非間。
不及東溪月,漁翁夜往還。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縣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詩名遠播,風格雄渾,情調慷慨,但卻屢試不第。這首詩描寫詩人落第后,自怨自艾,等到春天過去才歸鄉,路上遇見熟人,還要強顏歡笑,不愿意提起科考事。況且自身貧困落魄,難免有人指指點點,感嘆一無是處,還不如東溪的月亮,還能照亮讓漁翁往返。
5、羞于見友,離家苦讀
《下第》
【中唐】姚合
枉為鄉里舉,射鵠藝渾疏。
歸路羞人問,春城賃舍居。
閉門辭雜客,開篋讀生書。
以此投知己,還因勝自馀。
中唐詩人姚合(777~843),詩名很盛,交游甚廣,與劉禹錫、李紳、張籍、王建、楊巨源、馬戴、李群玉、賈島等都有往來唱酬。擅長五律,以幽折清峭見長。這首是寫給友人的下第詩。詩人對于鄉里舉薦卻沒中舉非常內疚,路上只怕別人問詢。因而決定不歸鄉,在城中租賃居住。然后閉門謝客,專心讀書。為何要寫這首詩呢?還是因為(您)比其他人關系更近一點啊(否則誰也不聯系)。
6、羞于言志,隱居山水
《下第東歸作》
【中唐】殷堯藩
十載驅馳倦荷鋤,三年生計鬢蕭疏。
辛勤幾逐英雄后,乙榜猶然姓氏虛。
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將螢火讀詩書。
身賤自慚貧骨相,朗嘯東歸學釣魚。
殷堯藩(780年~855年),中唐詩人,性簡靜,美風姿,工詩文,好山水。這首詩,描寫詩人十年辛苦讀書,三年科考,鬢發稀疏,沒想到依然落第。本來心懷為國效力大志,有車胤囊螢讀書之勤奮,沒想到自己命運凄苦,屢屢落第,意志消磨,看來命運如此,只好東歸,不再苦讀,還是作漁夫罷了(當然是一時氣話)。
7、羞于機心,愁悶白頭
《下第》
【晚唐】趙嘏
南溪抱甕客,
失意自懷羞。
晚路誰攜手,
殘春自白頭。
趙嘏(gǔ)(約806年~約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人,工詩,其詩瞻美而多興味,有“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句,杜牧因呼之“趙倚樓”。趙嘏多次落第,這首詩以《莊子·外篇·天地》里抱甕灌園的農夫自詡,認為自己還是過分追求名利,機心太重,如今落第,自慚形穢。問題是如此貧困,還有誰愿意和自己攜手相老?憂愁滿腹,以至白頭。
8、羞愧難當,不語低頭
《落第東歸》
【晚唐】羅鄴
年年春色獨懷羞,
強向東歸懶舉頭。
莫道還家便容易,
人間多少事堪愁。
羅鄴(825—?),晚唐詩人,和宗人羅隱、羅虬號“江東三羅”,擅長律詩,筆力雄健,氣概非凡,在唐咸通((860年~874年)中,屢屢下第。這首詩描寫落第愁悶之狀,詩人多次落第,獨自懷羞,東歸故鄉,都懶得和人打招呼。要知道回家雖然很容易,可是想到以后生活艱難仕途困窘等事,簡直讓人滿腹惆悵,正如“載不動,許多愁;欲語淚雙流”,因而遇見人只能低頭不語。
9、羞于書信,到處投謁
《下第投所知》
【晚唐】杜荀鶴
落第愁生曉鼓初,地寒才薄欲何如。
不辭更寫公卿卷,卻是難修骨肉書。
御苑早鶯啼暖樹,釣鄉春水浸貧居。
擬離門館東歸去,又恐重來事轉疏。
杜荀鶴(約846~約904),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晚唐詩人。詩人落第后,輾轉難眠,自嘲才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白天不停地給公卿大臣投謁詩卷,對于家書卻難以下筆。宮苑里面早已是春暖鶯啼,故鄉恐怕春水浸入自家破舊房屋,因而本來想離開館舍東歸故里,又怕下次來公卿們對自己不熟,耽誤了科考中舉,因而忐忑不安,左右為難。
10、羞于見花,見花如仇
《春題二首》
【唐末五代】崔道融
青春未得意,見花卻如讎。
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滿頭。
滿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見。
別有惜花人,東風莫吹散。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末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工絕句,語意妙甚”。這兩首絕句,第一首大意為,詩人落第很不得意,而古代中舉有簪花一說,因而非常怕見花,見花如見仇人,路上遇見一位白面郎君,喝醉了頭上插滿花(大概是中舉了),因而更加酸楚。
第二首則有憐花之意,意思是自己沒中舉,心中愁悶,對于遍地開放的桃李花視而不見,不過,世上還是有憐花惜花之人,希望東風慢點吹,不要吹落花,讓憐惜花的人去欣賞吧。
二、下第羞赧難為情,名落不愧偏放縱
以上是筆者從唐詩中選取的十首落第詩,代表了諸多落第士子的羞赧之態。從中也可以略微看出,盛唐政治清明,即便是落第,不少詩人也心態宏闊,氣象縱橫;中唐尚算昌盛,詩人心態斑駁,依然發奮;晚唐氣運衰落,吏治腐敗,只能自嘆命薄,歸隱山林。
當然,詩詞萬千,風格不一,人生際遇不同,各時期心態迥異,因而不能以偏概全。面對落第,既然有羞澀不安之態,自然也有坦然面對之形,限于篇幅,下面我們略舉兩首:
1、不拜王侯,游覽山川
《下第留辭顧侍郎》
【唐】戎昱
綺陌彤彤花照塵,
王門侯邸盡朱輪。
城南舊有山村路,
欲向云霞覓主人。
戎昱(約740年~約800年),中唐詩人,與岑參有交往。戎昱年輕時風流瀟灑,器宇不凡,才華橫溢,然而多次落第。這首詩心態坦然,雖然落第了,其他人都是投謁權門,然而戎昱卻不屑一顧,反而遍游山川,賞玩自然風光,灑落之態可見一斑。
2、心懷壯志,落第不羞
《長安述懷》
【唐】徐夤
黃河冰合尚來游,知命知時肯躁求。
詞賦有名堪自負,春風落第不曾羞。
風塵色里凋雙鬢,鼙鼓聲中歷幾州。
十載公卿早言屈,何須課夏更冥搜。
徐夤,字昭夢,唐末至五代間較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尤擅作賦,遠傳至渤海等國,其人皆以金書列為屏障。然而,他卻屢舉進士不第,至唐末方得以中舉。
這首抒懷詩,詩人非常自信,認為自己才華橫溢,并且時運已到,正是自己為國出力的時候,然而卻落第不中。這沒有什么值得羞愧的,為什么呢?因為自己雙鬢斑白閱歷豐富,在唐末兵荒馬亂之中,經過幾個叛亂藩鎮來到長安,洞悉一切,十年前王公大卿都說自己沒中舉很屈才,無須再查閱古今替自己說道。(然而最后依然是無奈而歸)
2021/12/31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