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下半場
一年前,高盛中國研究團隊干了一件事:對中國供應鏈進行抽絲剝繭的調查和分析。經過低迷的一年后,他們選取了7個在全球制造業有顯著地位的行業作為樣本,來看看其韌性和危與機。
這七個葫蘆娃大家都很熟悉: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空調、工程機械和鋼鐵。
結論也比較清晰:光伏和鋰電池轉折點在即,是最不賺錢的行業;功率半導體和新能源車離轉折點還遠,前者正在升溫,后者還在上升周期中;空調繼續保持領先,是最賺錢的行業;鋼鐵和工程機械結構性供大于求將持續。這些行業:
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22%。
但掰開了看,其中又有5個行業當前的產能超過全球總需求,卷下來的結果就是:一些行業內超過50%的產能,目前的現金利潤率是零或負數。也就是說,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一看全白杵。
是哪五個行業產能過剩?
一是光伏組件,2023年產能約等于國內和全球需求量的4倍和2倍,產能利用率僅為44%。今年一季度價格同比下降46%,全行業所有企業的經營性凈現金流為零或負。
二是鋰電池,產能約等于國內和全球需求量的3.3倍和1.5倍,產能利用率為61%。今年一季度價格同比下降了45%,全行業27%的企業經營性凈現金流為零或負。
從外行的角度看,這兩個行業近年是秦始皇吃花椒——贏麻了,實際情況卻恰好相反,門里的人都在關心:
血戰何時到底?
不過或許危快轉成機了。高盛認為,因為資本支出計劃在削減,和去產能速度的加快,這兩個行業正在加速趕向行業拐點。
具體來看,光伏正在進入本輪下行周期的最后階段,預計2025年有望見到周期底部。在這個過程中,預計全行業三分之一的產能將在未來幾個季度內關停;2024年則可能是鋰電池本輪下行周期的谷底。
但因為需求始終存在,兩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后面兩年內會再次提升,從54%~55%提升到69%~79%;且單位現金利潤也會增多,光伏組件將從-0.04元升至0.11元/瓦,鋰電池將從122元升至137元/千瓦時。
另外三個產能過剩的行業是新能源車、工程機械和空調。
不過新能源車整體日子還好過,近一半的車企還在賺錢,還在擴張產能,要兩三年后才可能看到拐點;至于工程機械,隨著大基建時代的結束,需求不會太大,只可能在更新換代上做文章;空調行業一直很穩定,漲跌幅都不大。
唯二沒過剩的功率半導體和鋼鐵,又有區別。功率半導體大概就是集成電路板和二極管之類的東西,新能源汽車和工業變頻器上用得比較多,所以它也還是蒸蒸日上,資本也在往里沖;鋼鐵嘛,還是老樣子,利潤率將持續疲軟。
在看完這些之后,重倉光伏鋰電池的云南,心里會不會更有數點?
1
普通人眼中的一年,鋼鐵廠只能建一半,新能源車和鋰電池產能只能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光伏組件工廠只需要6個月。
速度產生力量,也帶來陣痛。
上周五上午,曲靖經開區南海子光伏產業園區內,高標準的現代化廠房成片地連接著,億緯鋰能、陽光能源、晶澳電子、隆基股份等知名新能源企業的內部停車場里,停了不少車。
不過現在沒有去年火熱,不少廠都不允許工人加班了。熟悉當地情況的老高說。
他告訴財哥,前不久他跟經開區的人聊過,對方估算今年大概只有一半多的人在上班,而且是輪休。而之前是招滿了人還要三班倒,現在不需要了,甚至要:
停一下,做一下。
他告訴我,曲靖這塊在招商引資的力度確實大,為了吸引這些企業進來,建廠房、低價讓地、五免五減半都是標配,條件是讓企業解決更多當地就業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有時候也得接收本不需要的勞動力。企業的兩難之處在于,本地職業教育學校培養出來的人力,很難滿足企業的要求,預期工資還偏高,進廠后得回爐再造。中高層管理人才多由企業自己帶來。
楚雄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
云南宇澤的基地位于楚雄東南新城東邊的富民工業園區內,與晶科能源一路之隔,廠房大氣簡潔,井然有序。宇澤旁邊的一條新建道路上空,一塊“楚雄光伏及半導體新材料產業基地歡迎您”的巨大招牌昭示著這里的雄心。
在當地土生土長的李飛宇告訴我,兩家企業對那一片的就業拉動的確很大,特別是附近的商業活躍了很多。財哥也看到,廠區附近的新建小區密集了不少。在以前,這一片屬于楚雄人很少來的郊區:
算是二環線。
作為云南唯二的獨角獸之一,宇澤自然更受關注。不過李飛宇在三個星期前和宇澤的朋友喝茶時了解到,廠里也暫停了加班。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在楚雄當地國資系統上班的何元的印證。
何元說,宇澤和祿豐隆基都部分停產了。隆基主要是做技術升級,從之前的P型硅片生產線升級到光伏行業的新主流——N型硅片。而宇澤的原因相對更復雜些。
李飛宇告訴我,宇澤一期3GW單晶硅拉棒項目,曾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創造了180天內從簽約到點火試機的“楚雄速度”。但拉胯在二期的建設進度上。
宇澤二期是做更先進的N型硅片硅棒,本來應該2022年就投產,當時訂單根本不愁,但后面因為一些原因,拖到2024年才投產:
但市場已經變天了。
除了財務報表達不到要求,加上屬于高耗能不環保企業,宇澤上市也一再受阻。李飛宇打了個比喻,就像坐公交車,一趟趕不上,就趟趟趕不上。但當地還在為上市繼續努力。
何元說,停產最大的原因還是和光伏行業價格持續下跌有關。
財哥在去年的《云南光伏在險峰》里就說過,在光伏產業鏈里,硅料、硅片是最賺錢的環節,電池可以喝點湯,組件完全是白忙活。
但最賺錢的地方也不怎么賺錢了。
從2023年上半年到去年底,硅料(多晶硅)從最高24萬元/噸最低跌至約6萬元/噸,現在跌到4萬上下。硅片從2023年的歷史最高價一片2.55元,跌到最低的1.15~1.3元。不過隆基、TCL中環等頭部企業,近期已開始宣布全面提價,每片漲5分錢。
何元告訴我,看見這個價格走勢,當地有領導也很憂心,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觸底。反之,他更看好另一只獨角獸云南國鈦的上市之路,會更順一些。
2
這只是一個縮影。全國的形勢更嚴峻。
8月初,TCL中環內蒙工廠有員工透露,自己已被安排調休,上12天休24天。天津工廠也給中層下達了裁員KPI。公開數據顯示,TCL中環的硅片業務開工率在今年上半年維持在95%左右,而競爭對手隆基綠能只有50%。
更早的5月,江蘇某光伏企業工程師高工整體降薪30%,還有企業宣布5月25日到8月31日放假3個月,工資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發放。類似消息還很多,某老牌光伏龍頭被傳計劃讓員工休假11個月:
多家知名廠商紛紛放假或階段性停產。
據黑鷹光伏統計,2023年至今年5月初,至少已有超過1400億元規劃項目完全終止或延期,國內外光伏企業破產聲此起彼伏。另一邊,不少光伏企業IPO終止,部分企業上市遙遙無期。可能退市的企業也在增多,比如江蘇陽光、愛康科技、億利潔能等等。
8月15日,在昆明舉行的第八屆硅晶體生長技術交流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呂錦標也用數據揭示了這種殘酷。
一是因為價格低迷,已建成未投產和下半年可以建成投產的項目,合計年產能破百萬噸。
二是行業被卷到跌破成本價。一季度多晶硅企業滿負荷運行,多晶硅價格穩定在5.5~7萬元/噸。但二季度開始,下游進入第三個虧損季度后,就大幅減少硅料采購,引發4月份多晶硅價格跌破生產成本,但主要大企業還是大量生產,直到7月,依然超過單月硅片投料量,庫存增加了近30萬噸,占用了百億現金。
呂錦標說,下半年只有一條路:
就是降產能、保現金流。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報道,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最樂觀的預測是575吉瓦,如果光伏組件的90%都由中國企業提供,多晶硅需用149萬噸。但上半年,中國的多晶硅產量就有106萬噸,進口2萬噸,假設下半年進口量不變,則只需要生產39萬噸。
但7、8月份排產約27萬噸,9月開始后4個月主要消化庫存,月均排產低于3萬噸,整體產能利用率低于15%。
因此,作為上游行業,多晶硅企業不能再埋頭生產,要等下游一體化龍頭企業走出虧損后,才能重新投產。就算你干死友商,也是自損八百。有朋友跟財哥開玩笑說:
要不想想房地產?
不過,光伏龍頭企業依然相信剩者為王,比如隆基、通威、TCL中環、晶澳、天合、晶科,一邊淘汰舊產能,一邊加大先進產能的擴張。
至少到今年一季度,資本依然在往里砸錢。據統計,2023年到2024年一季度,僅A股119家光伏上市公司,就合計融資7787.54億元,如果算上港股和沒上市的,近一年多時間光伏產業整體融資規模,突破1萬億是大概率事件。
吸金最多的三家是三峽能源、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分別融資927.42億、450.50億、融資432.99億。當然,資金成本也不少。利息支出前三名是三峽能源、通威股份、特變電工,分別支出50.97億、19.02億、18.71億。
最重要的是短期有息負債,整體規模飆升至2270.88億,其中4家企業超100億,依次為正泰電器、天合光能、三峽能源、吉電股份,分別為172.19億、137.70億、126.91億、118.71億。
總體來看,光伏行業內部的淘汰賽正在進入最白熱化階段。
據黑鷹光伏和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過去四年,光伏產業累計投資(包括規劃)超34000億元。其中,多晶硅環節增速最猛,從2020年到2022年,累計投資分別為207億、2200億和4500億:
翻了20倍。
3
光伏是進入下半場的時候了。在哪?儲能。
近日的一則消息讓人看著挺尷尬:全國超過370個縣出現低壓承載力紅色區域,分布式光伏接入受限。中國也才1299個縣。
其中,廣東37個縣出現消納困難地區,山西73個縣無分布式消納空間,河南超一半地區為紅區,還有遼寧、黑龍江、山東、福建、河北。
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我國集中式光伏發電正式超越水電的裝機規模,成為全國裝機量第二大電源形式。但光伏發電有個致命的問題:
消納困難。
原因很簡單,光伏裝機量猛漲后,發電太猛,現有電網的公共變壓器容量短期難以跟上。又加上光伏發電規律不穩定,陰雨天和晚上發電能力銳減,而一到晴天,各地的光伏全力發電,又會扎堆搶變壓器。
這就好比幾十輛車同時沖向一個收費口一樣,根本沒法應付,也會造成大量浪費。
所以,要徹底解決棄風棄水棄電問題,就只能把它們先儲存起來,等需要的時候再用。
云南也先動起來了。
8月9日,云南省工信廳聯合昆明、曲靖、麗江舉辦了氫能儲能產業推介專場活動,現場共簽約項目8個,項目投資額約50億元。
在此之前的3月,云南首個綠色氫能源與液態陽光甲醇示范項目落地曲靖,而麗江這兩年也一直在提“綠氫麗江”的城市口號,也建了全省首座加氫站和首個綠氫零碳智慧工廠。昆明這邊,嵩明將建新氫動力產業園,宜良將落地綠電制綠氫項目。
而云南之所以有這種底氣,除了已經形成相關產業鏈基礎外,最重要的是電費很便宜。因為電解水制取綠氫,是氫能發展的重點方向,其中電價成本約占70%以上。
那么,前段時間超級LP投資云南,會不會也瞄上這個產業?
只不過,儲能行業也已卷了起來,更像光伏產業發展的初中期。
現有儲能玩家中,大致分成5大類,分別是鋰電系、創業系、風光系、國資系、跨界系,幾乎囊括了現在的新能源巨頭,然后就是幾大電網集團和傳統家電巨頭。
從市場看,中、美、歐是全球最大的三個儲能市場。歐美需求非常巨大,中國也不遑多讓。2023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首次超過抽水蓄能新增投運近4倍之多。
但你要永遠相信中國人的內卷功力:
又開始打價格戰了。
據CNESA數據顯示,2023年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從年初的0.9~1元/瓦時,降至年末的0.4元~0.5元,儲能系統平均價格年末降至約0.8元/瓦時,下降40%。
和當年的光伏簡直如出一轍,卷死一大批,再卷死一小批,就看誰錢多。然后循環往復,最后卷怕全世界。
高盛在報告中說,過去幾十年來,中國需求增長的獨特路徑是導致不同行業出現超額產能的共同因素,從鋁、鋼鐵和水泥,到光伏、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都是如此。
它們通常從低基數開始以驚人的規模和速度增長,而非以周期性波動,這使得估計潛在市場規模十分困難,尤其是在周期初期。但正由于供應面反應過于迅速,產能見頂的風險也通常急劇到來。
財哥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是,“永遠不要對中國需求的峰值作判斷”這個說法:
在2012年之前無疑十分正確。
(文中老高、李飛宇、何元均為化名)
部分資料參考來源:黑鷹光伏、新能源產業家
云財財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轉載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