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上小學啦,需要帶去學校的物品以及要做的一些思想準備,與幼兒園有很大不同,下面這份清單供家長和小朋友們參考。
必備硬件清單
1.書包
書包的大小至少要能放下A4紙,選購書包時除了大小還要考慮到書包的自重,太重了會影響孩子的站姿。
背帶的版型也很重要,盡量選擇背起來比較舒適、適合孩子肩寬、背帶可調節的書包,否則,他們背起來會挺難受的。
材質要挺闊一些,不然書放里面容易折損。有拉桿箱造型的書包,建議謹慎選擇,因為有些學校不允許背,所以別買回來閑置了。
外層的口袋和放水壺的口袋,都是必需的,內層如果也有分隔區域會更好些,方便孩子把書和作業本分開放,養成分類整理書包的好習慣。
顏色不要過于鮮艷,容易分散孩子上課時的注意力,簡約大方即可。
2. 筆袋
或許是出于安全考慮,現在很多學校不允許買鐵質鉛筆盒。可以提前給孩子準備布藝或者軟塑的筆袋,注意花色不要太顯眼,造型簡單些,防止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上課容易走神的孩子,最常見就是玩鉛筆盒、玩橡皮、玩一切文具,所以文具的采購盡量以樸素實用為主)。
注意筆袋的容量,至少要能放4-6支鉛筆、一把直尺、兩塊橡皮、便攜轉筆刀、課表等物品。
3. 鉛筆
HB的鉛筆,每天削好 6 支左右備用。可以選擇六棱型或三角洞洞筆,如果有需要還可以買些握筆器,幫助孩子能更好地掌握握筆姿勢。
4. 尺子
15厘米的即可,太長了孩子手拿不穩,也不容易放到筆袋里。為了防止斷裂,可以選擇軟的直尺,怎么折都不會斷的那種。
5. 橡皮
繪圖橡皮擦得比較干凈。很多孩子容易弄丟橡皮,建議買小塊的為好,多買幾塊備用。
6. 轉筆刀
準備一個大的削鉛筆器,放在家里,一把小的轉筆刀,放在筆袋里。教孩子學會使用轉筆刀,并且養成每天自己檢查鉛筆情況,為第二天的學習削好鉛筆。
7. 水壺
建議準備兩個水壺,一個夏季的,一個保溫的。剛開學,如果天氣較熱,可以先帶夏季水壺,等天氣轉涼,就要給孩子換成保溫水壺啦。
水壺密封性要好,開口要大,方便孩子在學校自己接水。學校隨時可以接水,所以水壺容量不需要很大,350ml左右的即可。
教會孩子如何擰開水壺接水,可以提前在家進行演練。
8. 衛生用品
濕紙巾、干紙巾。
9. 姓名貼
可以網購,也可以自制。主要是為了貼在孩子的書、本、鉛筆盒、鉛筆等物品上,以防孩子弄丟或與同學混淆物品。
10. 學籍照
學籍照片會跟隨孩子小學六年,照片的要求,全國基本一致,家長可以根據入學通知書上的要求準備,或去家附近的照相館、拍證件照的地方咨詢、拍照。
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照片采集要求:(供參考)淡藍色背景顏色,近期正面免冠彩色頭像數碼照片,26mm×32mm,分辨率150DPI以上。人像在照片矩形框內水平居中,頭部占照片尺寸的2/3,常戴眼鏡的同學應配戴眼鏡,人像清晰,層次豐富,神態自然,無明顯畸變。照片要求為jpg格式,大小應小于60K。
如果時間充裕,也可以等開學后,收到老師通知再帶孩子去拍學籍照。
11. 書皮
一般選擇透明塑料書皮和作業本皮。
12. 作業本
入學時,老師會說明作業本的要求和數量,按要求選購即可。如學校和班級有準備,則不用再額外購買。
13. 文件袋
建議準備三個不同顏色的文件袋,貼上語文、數學、外語的標簽。用來給孩子放試卷和老師下發的各種通知、家長信。
14. 美術用品
根據老師要求采購12色或24色水彩筆或蠟筆、圖畫本、勾線筆等美術用品。
15. 餐具
如果孩子在學校就餐,建議按照老師要求給孩子準備好:餐具(筷子、勺)、餐墊、湯碗、飯兜等。
必備軟件清單
1.創造入學儀式感
《小王子》中,狐貍說:“儀式,使得某個日子區別于其他日子,某個時刻不同于其他時刻。”
孩子入學的這個時刻,理應是不同于其他時刻的,這個時刻的儀式感,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身份,已經從一個孩童變成了一位學生,既然是學生,那就要做學生應該做的事情,承擔學生的責任。
為了讓孩子高興地接納自己的小學生身份,家長可以這樣為孩子制作儀式感:
?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一個環節
家長從網上預約開始,就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可以旁觀,也可以一起去辦理,讓孩子提前有個預估:我要上小學啦。可以帶孩子一起采購上述物品,準備相關證件。參與進來的孩子,會在一次次地準備中,慢慢明確自己的角色轉變。
很多家長在家里是叫孩子小名的,但孩子要入學了,記得要稱呼孩子的大名,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盡快熟悉自己的大名,防止被老師叫到的時候反應不過來,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明白,他已經長大了。
帶孩子參觀學校,與孩子一起暢想未來的學習生活,帶孩子在操場上跑一跑,讓孩子熟悉未來的環境,也有利于孩子盡快進入角色。
?在第一天上學前,給孩子一個小儀式
如發一朵小花,給一個緞帶,綁一個新發型等等,讓這一天變得隆重而不一般,給予孩子當小學生的榮譽感。你還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為他量身定制屬于他的儀式感。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在《歡迎來到一年級》一書中提到:幫助孩子走進小學生活,“儀式感”是個好幫手。所以,家長一定要注重儀式感的建設,讓孩子通過儀式感,更快融入小學生活。
2. “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話就別說了
經常聽到家長說:“你現在整天玩,等上小學就苦啦,每天都得寫作業。”其實這種說法,對孩子來講,影響是非常不好的。通過大人的只言片語,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小學很可怕。這樣,孩子以后每天上學肯定很費勁。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不要有類似言論。孩子上小學了,有了學習任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有能力去學習新東西了。其實,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學習,他們學翻身、學爬、學走路……
上了小學,他們就有了更大的權利,去學習更多的東西,這樣的感覺是很棒的。給孩子創造這種優越感,這很重要。
3. 調整作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要給孩子提前適應的時間,從現在開始,就要按上學的節奏來安排作息時間。
在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提到,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的睡眠時間。
因此,家長一定要計算好往返學校的路途時間,安排好孩子的入睡和起床時間。比如,9點入睡,7點起床,這是個不錯的時間規劃。如果你家離學校遠,確實做不到這個時間表,也要盡量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這樣孩子白天才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學習中去。
一年級的孩子是需要自己喝水,自己進餐,自己上洗手間,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物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的。這些操作,如果孩子還不熟練,就要抓緊最后的幾天時間,讓孩子趕緊鍛煉起來。
4. 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孩子步入校園,相當于來到了一個迷你小社會,在孩子邁出這一步時,自我保護意識不能少。這其中包括了人身安全、人際交往安全、運動安全和交通安全。
人身安全:人身安全包括避免身體侵害和預防誘拐。
首先,幼兒園時期孩子就應該知道,小背心和小內褲包裹住的身體部位,是任何人都不許觸碰的。就算是學校檢查身體,也不會突破這條鐵律,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堅持這個原則,如有違反,一定要告訴信賴的老師,或者回家告訴家長。
其次,家長一定要按時接送孩子,做到與老師無縫對接,不要讓一年級的孩子獨自待著,或者去孩子不熟悉的托管班。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孩子被誘拐的可能。
人際交往安全:校園欺凌是目前比較受重視的一個現象,它主要分為語言欺凌、關系欺凌和肢體傷害。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家長,沒必要把校園欺凌這個詞直接灌輸給孩子,這樣他們會覺得“校園很可怕,里面會有人欺負我”,這對于孩子快速適應校園是不利的。
家長只需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下課時多跟好朋友在一起,別自己待著,防止孩子邊緣化即可。另外,家長要與其他家長和班主任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要跟孩子聊聊天,從側面了解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有什么開心事,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做到實時關注即可。
運動安全:一年級的孩子最容易控制不好自己的力度,認為自己能追上,導致跑太快摔倒了;認為自己沒使多大勁,卻把對方弄破皮了;覺得自己能剎住車,但卻直接撞上去了。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在帶孩子鍛煉的時候,訓練孩子掌握自己運動的邊界。比如:預留多大的距離,可以停下來;使多大的力氣,對方會感覺到疼;跳繩時,留多大的間隔,才不會傷到旁邊的人等等。
交通安全:雖然一年級孩子是由家長接送,但家長也要盡早讓孩子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識和規則。比如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先往左看,再往右看”;走路要走人行道;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等。家長也要時刻遵守交通規則,為孩子做好榜樣。
5. 做好“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思想準備
無論家長在孩子上學校之前為孩子做了多少準備,我們都要做好“一年級孩子狀況百出的準備”。一年級孩子狀況百出,是正常的,也是我們作為一年級新生家長,所必須面對的。
孩子突然從玩轉變成學習,這是個重大的轉變,孩子能否快樂地學習,能不能獨立完成作業,能不能認真聽講,跟同學相處怎么樣?這些都是可能出現問題的點,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點。孩子在低年級問題暴露越多,我們家長幫他們進行修正的機會就越多。
孩子出問題了,家長先不要著急上火,要多與老師溝通。同時,要切實地給孩子提供建設性意見,不要只說些空洞的批評的話,最后孩子也不知道該怎么改。
看到孩子的變化和進步,家長要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認可自己的能力。
一年級我們陪伴孩子披荊斬棘,他后面的學習生涯也會相對順暢一些。
來源 | “小學語文名師”“星教師”
轉載自 | 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號
聲明 | 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