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痛苦、快樂是人類的三種基本情緒,這是斯賓諾莎倫理學的核心,那人類的其他情感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今天的內容有點抽象,因為,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被譽為幾何倫理學,環環相扣,邏輯性很強,但理解了之后,你會非常震撼,推薦大家耐心看完。
首先,我們來看看“愛與恨”這兩種人類最典型的情感。斯賓諾莎認為,一個事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我們就愛它;相反,一個事物給我們帶來了痛苦,我們就恨它。斯賓諾莎說:愛不是別的,就是為一個外在的原因的觀念所伴隨著的快樂;恨也不是別的,就是為一個外在的原因的觀念伴隨著的痛苦。斯賓諾莎把愛視為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與快樂緊密相關。愛可以是對自身、他人或事物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伴隨著快樂。
而愛的對立面是恨,恨與痛苦緊密相聯,當個體遭遇與自己利益相悖的事物,或者當個體的期望和愿望受到挫折時,會伴隨著痛苦,而產生恨的情感。這里有兩個關鍵的原則,一個是:人總是有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一個是:心靈總是盡可能努力去想象足以增加或促進身體活動力量的東西。所以,心靈想象到自身存在的努力受到了阻礙,就會產生痛苦,同時產生了對該事物的恨。
簡單來說,愛伴隨著快樂,恨伴隨著痛苦,在這四種情感的基礎上,由于對自己和他人的快樂和痛苦的不同感知,我們又可以產生了另外四種至關重要的情感:自愛與自卑、嫉妒與同情。
首先,對自己而言,對欣賞自己而產生的快樂叫做自愛;而對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而產生的痛苦叫做自卑。這兩種情況都是對于自我的審視而引發的。
其次,對他人而已,對他人的快樂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痛苦感到快樂的情感稱之為:嫉妒;而對與嫉妒相反的是同情,也就是,對他人的快樂感到快樂,對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稱之為:同情。嫉妒是一種恨,同情是一種愛。
這幾種情感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斯賓諾莎說:每當我們觀察自己的德行或者活力時,會產生自愛,并樂于向別人炫耀自己的長處,吹噓自己的能力。相反,當我們看到被人炫耀時,自身會因此而感到無能而產生自卑的情感,而這種自卑會轉化為嫉妒,一般來說,自卑的人更容易產生嫉妒。內在邏輯是,前面我們說了,因為每個人都有保持自身存在的努力,當自卑與這種努力相悖時,人就會對阻礙我們努力的事物產生嫉妒和仇恨的情感。
以上就是:愛與恨、同情與嫉妒,四種至關重要的情感,斯賓諾莎說,恨和嫉妒可以說是人類的生性就傾向于有的情感,而且嫉妒和仇恨是一種純粹的邪惡。斯賓諾莎認為,教育在一定程度助長了這種情感,因為父母總會拿自己小孩和其他小孩比較。顯然在今天教育如此內卷,嫉妒的情感就更加嚴重,其實不僅僅是小孩,在成年人的世界,由職場內卷、攀比、虛榮而引發嫉妒和仇恨,其實非常普遍,很多人會因為長期被仇恨和嫉妒的負面情緒困擾,因為嫉妒和仇恨伴隨著持續的痛苦。
那我們嫉妒和仇恨是不是對所有人呢?不是的,斯賓諾莎說,人總是以同輩的無能感到快樂,以同輩的才能而感到痛苦。這里的同輩可以理解為“同類”,也就是跟自己身邊、階級和身份相似的同類人,我們只會嫉妒同類,而不會嫉妒不是同類的人。我們不會嫉妒比爾蓋茨的財富,也不太好嫉妒愛因斯坦的才能,更不會嫉妒獅子的勇猛,因為它們不是同類。但是我們會嫉妒隔壁鄰居家和同事的才能或財富。
其次,嫉妒和仇恨是有針對性的,一般只針對同類事物跟我們有沖突的性質。比如我們不會嫉妒同事足球踢的好,但我們會嫉妒他們工作比自己更有能力,因為工作能力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足球不會。而這種個性的差異優勢,我們會產生另外一種情感就是:欽佩或者尊敬。比如,我們會欽佩鄭欽文的球技。
基于快樂、痛苦、愛與恨四種基本情感,斯賓諾莎還推導出了更多的情感,比如:希望、恐懼、信心、失望、愉快、悔恨等等。而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感,也是我們通過想象。斯賓諾莎說,所謂希望是一種為將來或過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不穩定的愉快;反之,恐懼是一種可疑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不穩定的痛苦。如果把希望中的懷疑取消了,那么就希望就會變成信心;如果把恐懼中的懷疑取消了,那么恐懼就會變成失望。而欣慰是一種為過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快樂;而悔恨就是對過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痛苦。
當一個人自視太高,稱之為驕傲,而由于低視他人而引起的快樂稱之為藐視,藐視和驕傲都可以帶來快樂。當一個人想象著所愛的東西被消滅了,會感到愁苦,當一個人想象著他所愛的對象保持著,會感到快樂。因為,當我們所愛的對象存在可以增加我們心靈的想象力,可以增加我們心靈的活力;而反之,但我們所想象的所愛的對象消失了,那么也意味著阻礙了我們心靈的想象力,便會產痛苦。當然,斯賓諾莎還闡述了很多人類情感情緒的產生機制,更多內容推薦大家閱讀他的《倫理學》。
接下來,我們看看應該如何消除負面情緒,人類之所以有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情感,原因是人具有想象力,斯賓諾莎說:心靈總是盡可能努力去想象足以增加或助長身體的活動力量的東西。但是從另外角度看,所有情緒情感其實都并非客觀存在的,而是一種想象或者說一種認知。理解了情緒的本質是想象和認知,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處于各種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理解情緒產生的根源,理解人性的自然傾向,來緩解情緒。
那應該如何化解恨、嫉妒、憤怒、悔恨、驕傲、自卑等負面情緒呢?斯賓諾莎的答案是:理性,更準確地說,是運用理性對自然必然性的認識。首先,斯賓諾莎區分了主動和被動的情緒,嫉妒、仇恨、憤怒、悔恨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被動情緒,它們不是心靈的主動認識產生的,而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努力受到了某種阻礙和限制,因此才產生了這些情緒。
比如,嫉妒是源自于恨,而恨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意識到或者想象到,自身的存在受到了限制和阻礙。我們嫉妒和仇恨比我們更幸福、更快樂、更有錢的人,本質是認為,他們對我們的存在產生某種潛在的威脅,由此我們才嫉妒和仇恨他們。但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所導致的,這種無知來自于,我們沒有掌握和理解自然必然性的規律,因為我們常常被眼前的有限的現象所遮蔽,沒有認識到自然必然性,也就是神本身,而一旦我們認識到了自然必然性,我們就會按照必然性做事,這樣就不會有任何負面情緒。
這里斯賓諾莎含有決定論的思想,我們一切的行為都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我們感受到了阻礙,是因為我們偏離了自然必然性,因此我們會感受到阻礙,因此會感受到痛苦。就像一輛車開出了公路,而在草地上磕磕絆絆,而一旦回到大道上,那么就會開起來很順暢,不會有任何阻礙和痛苦。斯賓諾莎的神或者自然就是這條大道,其實斯賓諾莎的思想跟我國道家思想是非常類似的,順勢而為,順應自然規律,人才能獲得自在和幸福。
和道家思想不同,斯賓諾莎的思想加入了理性的力量,人可以憑借理性去認識自然必然性,從而獲得幸福和自由,或者說所有的痛苦和情緒都是無知導致的。斯賓諾莎說,沒有人會嫉妒和仇恨神,斯賓諾莎說的神就是自然,自然既不會愛你,也不會恨你。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沒有情感和意志,但有其內在的必然的規律,只有理解和順應這種自然必然性,我們才能獲得幸福和自由,當然,也就沒有了嫉妒和仇恨等負面情緒。
所以,在斯賓諾莎看來,幸福不是來自于對負面情緒的克制,理性的作用不是去克制負面情緒,而是去認識自然。斯賓諾莎說:不是因為我們克制情欲,我們才擁有幸福,而相反,是我們擁有了幸福,所以,我們才能夠克制情欲。自由是對自然的認識,幸福是對自然的愛,這是斯賓諾莎倫理學的核心思想,如果借用道家思想老子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雖然不親疏和偏袒任何人和物,但常常眷顧那些順應和遵從天道的人和物。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希望對你有啟發,更多精彩內容,請點贊收藏和關注我,我們下一期內容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