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關于長春“地下城”,收到很多求證信息。今日筆者收到好友北方雨大哥贈書,當閱讀到李其穎先生這篇文章,感到會對“地下城”疑慮有所益處,故此編輯轉發此文。
記憶長春丨我見過的關東軍司令部地下通道
作者:李其穎
1952年7月至1955年11月,空軍第九航校校部曾設在原關東軍司令部大樓,當時我曾經在那里工作,我們的辦公室就在主樓西側二層,因此我對大樓的內部結構略知一二。
【感謝北方雨大哥贈書,方才閱讀到這篇文章。↑】
一、關東司令部所在地的變遷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關東軍曾經是占領和統治我國東北地區的太上皇,從更早的年代看,它正式組建于1919年4月12日,司令官由日本天皇直接任命,軍銜為大將或中將;其動員、作戰的實施接受日軍參謀總長的指揮,司令部設在旅順。從關東軍存在的26年歷史上看,司令部所在地曾經有過三次大的變動:1919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在旅順;1931年9月19日到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在沈陽;1932年3月到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在長春。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影,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二、長春關東軍司令部機關大樓的概況
日本關東軍是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也是代表日本國政府在我東北地區行使殖民統治的政治中樞,它下轄許多單位。所以與關東軍司令部名義相關的大樓起碼不下四座--司令部大樓、司令官官邸、關東軍憲兵司令部大樓和司令部賓館--日滿軍人會館。全部關東軍司令部機關大樓的占地面積達50 萬平方米之多,是一個龐大建筑群,其核心建筑是司令部大樓。司令部大樓建成于1934年,自成獨立大院;大院正門朝南,懸掛的招牌是“大日本帝國關東軍司令部”;大院側門朝東,懸掛的招牌是“大日本帝國駐滿全權大使館”。
【日本憲兵司令部舊影 ,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三、司令部大樓的建筑特點
(一)大樓具有日本德川幕府時代的塔樓外觀,日本皇室黃色菊花章鑲嵌在中央塔樓的正中,以體現“日本天皇皇威”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存在。
(二)樓內設施先進,建筑用料高檔、造價高昂:設有大型通風設施,全樓房間都有通風管道,以調節室內空氣。大量采用天然大理石、有色金屬(如塔樓和女兒墻使用的青銅瓦)、高檔木料墻圍等。大樓工程費達150萬日元之多,與日本國開設滿鐵株式會社的200萬日元啟動資金對比,可以看出該大樓建筑經費之龐大。
(三)關東軍各主要建筑之間設有秘密地下通道。
【日本國防婦人會館舊影,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四、有關司令部大樓秘密地下通道的見聞和認識
司令部大樓地下層有地下通道存在是歷史事實。筆者在司令部大樓工作期間,曾經多次進入地下通道,通道全部是水泥掛面的方型管道,管道截面的邊長約5--6米,內部整潔,通風良好,有照明設施,但平時不開。通道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兩大分支,交匯點就在司令部大樓正門樓梯的地下層。通道東面通往人民大街對面的關東軍憲兵司令部大樓的地下樓層;西面走向直指關東軍司令官官邸;北面朝向長春火車站方向;南面通道走向略偏西,據說通往日滿軍人會館。當年筆者曾經多次輪值做大樓值班員,期間幾乎總要下去巡檢,怕出現異常情況。也曾經通過東側通道,進入人民大街對面的關東軍憲兵司令部大樓的地下層,因為我們的地勤食堂就設在那里。
【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官邸舊影,翻拍自《長春街路圖志》。↑】
有的資料講,司令部大樓地下開設秘密地下通道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巷戰,二是作為防空設施。當年我們學校的同志,也曾經對大樓地下通道有過各種傳說--通道通往火車站、寬城子飛機場、偽滿最高法衙(461醫院)、偽國務院等等。不過大家都是人云亦云地說說而已,并沒有親自走過。筆者也只走過司令部大樓與憲兵司令部大樓之間的那段通道,其他走向則從未敢深入進去。不過,依筆者之見,司令部地下通道應該通往憲兵司令部(東)、司令長官官邸(西)、日滿軍人會館(南偏西)和司令部直屬憲兵隊駐地(司令部北、團結路與人民大街交匯處的偽“國防婦人會”小樓)等與司令部有直接關聯的建筑。這樣可以保證在必要情況下(緊急情況、機密情況、戰爭情況等)通過地下秘密通道,維持司令部與各相關大樓之間的暢通。
【1939年“新京”街路地圖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以及四周建筑位置關系。↑】
在撰寫這份材料之前,筆者走訪了三位當年一起工作過的老同志,他們與我一樣,對司令部秘密地下通道留有印象,也走過人民大街下面那段通道,但是其他走向究竟通往哪里,僅系傳聞,實際上誰也說不清,也沒有走過。
上述有關司令部大樓秘密地下通道的情況,系幾十年前個人見聞的回憶記述,也許會因隔時太久以及年老腦力衰退而出現差錯,僅供調查小組參考。
1. 李百浩:《日本在中國的占領地的城市規劃歷史研究》,博士論文,1997年。
2. 偽滿洲帝國臨時國都建筑局編:《國都建設紀念典志》,第28頁。
3.于希權:《解放前長春市內的公共交通》,《長春史志》,1988 年第2期,第45頁。
4.同上。
5.(日)滿洲國史編纂刊行會編:《滿洲國史》,分論,第1019 頁。
(作者單位:原空軍二航院退休教授)
(本文原載《長春文物》2008總第20期第56、57頁)
編輯:李春昌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系列圖文,歡迎閱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