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1月30日,復旦大學教授朱東潤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看到了妻子留下的紙條,上面赫然寫著:“東潤,對不起,我先走一步了,你多保重,錢在口袋里。”
朱東潤
此時他的妻子鄒蓮舫,直直地吊在臥室的房梁上,早已沒有了呼吸。
朱東潤抱著妻子冰冷的尸體,哭得撕心裂肺,自己一直深愛的妻子就以這樣的方式離他而去。
那么,朱東潤和妻子周蓮舫這些年究竟經歷了什么?周蓮舫又為何以這樣決絕的方式尋求解脫呢?
朱東潤與鄒蓮舫的相知相愛
朱東潤生于1896年,江蘇泰興人氏,自幼喪父,家境寒苦,家族長輩見他從小機靈,便湊錢供他讀書。
朱東潤天資聰穎,在學習上勤奮刻苦,一直是學校里的佼佼者。
袁世凱
1913年,朱東潤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英國留學的機會,他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在異國他鄉依然埋頭苦讀,還利用閑暇時間給機構做翻譯賺外快補貼學費。
后來,朱東潤在報紙上看到袁世凱復辟稱帝的消息,心中憤懣難平,一顆熾熱的愛國心不斷驅使著他加入到反抗帝國主義的運動中去。
1916年初,朱東潤再也抑制不住滿身的正氣,選擇中斷學業,回國參加斗爭。
回到中國后,朱東潤積極投身于愛國宣傳運動,號召更多國人一起站起來反抗袁世凱的帝國主義統治。
朱東潤先生
他深刻意識到,要想喚醒國人的斗爭精神,就必須先從思想轉變入手,而教育,正是影響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
1917年秋,朱東潤前往廣西省立第二中學任教,這是他第一次站上講臺傳播知識,自此開啟了他長達七十多年的教師生涯。
1920年,朱東潤由于教學能力突出,被調回江南任職,工作慢慢穩定下來后,家里也開始為他張羅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
當聽說蘇州的鄒家有個比朱東潤小四歲的姑娘名叫蓮舫,生得端莊清秀,自幼賢良淑德,在那個年代的長輩眼中,簡直就是娶妻的不二人選。
朱東潤先生
朱東潤聽說此事后,心中產生了抵觸心理,他雖生于舊時代,但也入過學堂,留過洋,接觸到的都是新式思想,對于這種包辦式的婚姻,他并不認同。
但朱東潤的家人十分滿意鄒蓮舫,在他們的極力勸說下,朱東潤最終還是迎娶了鄒蓮舫為妻。
本以為從此以后,自己將不再擁有幸福,沒想到在一段時間的相處過后,朱東潤對這段婚姻的看法竟大大改觀。
鄒蓮舫是個溫柔知性的女人,婚后便主動承擔起照顧家里飲食起居的責任,對朱東潤更是知冷知熱,無微不至。
朱東潤工作繁忙,鄒蓮舫不僅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條,還時常為他煮點心,燒炭火,讓他在工作時更安心。
這些點點滴滴,朱東潤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也從一開始的排斥,到慢慢接受,最后徹底愛上了自己的妻子。
打那之后,夫妻倆的小日子就過得有滋有味,鄒蓮舫甘當朱東潤堅強的后盾,朱東潤則承擔起養家的重任,閑暇時還會親手教妻子讀書寫字,生活十分愜意美滿。
分離八年,依舊相信彼此
朱東潤和鄒蓮舫這對恩愛有加的夫妻,婚后有了四男三女七個可愛的孩子。
正當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幸福生活時,日軍的侵略戰爭打破了這一切平靜。
隨著全國多個重要城市淪陷,整個中國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多地學校也被迫停課。
1938年,在學校的安排下,朱東潤被調往四川樂山繼續教授文學,妻子鄒蓮舫則留在家中照顧長輩和兒女。
這一別,夫妻倆多年都不曾見面,家里的所有家務都由鄒蓮舫一人操持。
鄒蓮舫開了一間雜貨店,賺點小錢補貼家用,她每天起早貪黑,忙里忙外,只為將幾個孩子平安拉扯大。
朱東潤(右一)和學生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鄒蓮舫拖著疲憊的身軀躺在床上,心中有太多的思念和無奈。
這些年來,她靠著與丈夫的書信支撐著走下去,兩人在信中互相安慰,互相鼓勁,成了那段黑暗的旅途中彼此唯一的光芒。
在這期間,鄒蓮舫聽說很多前往四川任職的學者和教授都拋棄了遠在家鄉的糟糠之妻,另外成了家,但鄒蓮舫一直相信自己的丈夫不會做出拋妻棄子之事,她對朱東潤的愛和信任,就像磐石般堅不可摧。
而朱東潤也用事實證明鄒蓮舫并沒有看錯人,多年來,他也時刻牽掛著千里之外的妻子,每一天都在盼望著戰爭早日結束,全家團聚的一刻。
后來,大女兒帶著母親親手熬煮的蟹油千里迢迢來找父親,朱東潤嘗到蟹油的那一刻,眼眶就情不自禁紅了一圈。
他明白,這一桶蟹油,一定是妻子省吃儉用得來的,想到這些年妻子對自己和這個家的付出,其中的愛和等待,又怎容他辜負呢?
1946年,朱東潤被調回家鄉任教,異地八年,嘗盡相思之苦的一家人終于得以團聚。
這些年來,夫妻倆還經歷了兩次喪子之痛,生活給予他們的磨難很多,好在因為對彼此的愛和信任,讓他們堅持到了最后,又迎來全家團圓的幸福時刻。
歷史洪流下的受害者
在這之后,朱東潤被上海復旦大學聘任為中文系教授,舉家遷往上海,本以為,往后的日子會守得云開見明月,越來越順,奈何造化弄人,在時代的巨浪面前,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改變。
新中國成立后,朱東潤撰寫了幾本傳記性書籍,這些書以真實歷史為背景,傾注了他無限的心血,本欲與世人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思想,不承想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了日后刺向他的利劍。
1958年,朱東潤撰寫了《陸游傳》,本書講述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示了他堅強不屈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氣魄。
在特殊時期,該書遭到了很多文學家的批判,朱東潤和妻子也受到牽連,最后沒想到妻子會走上一條不歸路。
喪妻之痛,無法言喻
1968年11月30日,枯木凋零,寒風刺骨,鄒蓮舫坐在窗戶旁,看著灰蒙蒙的天空,眼神里盡顯疲憊與絕望。
這時候,她似乎想到了什么,從柜子里翻出朱東潤的一件棉襖,拍了拍上面粘著的棉絮和粉塵,接著,拿出家中所剩不多的積蓄,全部放進了衣服口袋里。
鄒蓮舫將棉襖疊好,放在臥室的床頭邊,隨后拿出紙和筆,用顫抖的手寫下一行字,輕輕地放在書桌上便轉身而去。
那天傍晚,朱東潤上完課天色已經昏暗,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往家里趕,蕭瑟的北風吹著他布滿皺紋的臉,他裹緊身上的衣服,期待著待會能夠吃上妻子準備的熱騰騰的飯菜,好讓身體暖和暖和。
剛到家門口,朱東潤就聽到里面傳來孩子們的哭喊聲,他心頭一緊,趕忙推開房門查看情況。
這時,小兒子見父親回來,強忍著悲痛迎了出來,告訴朱東潤:父親,要挺住。
朱東潤拖著沉重的步伐向屋內走去,發現妻子竟然用一根麻繩吊死在了臥室的房梁上,等到有人發現時,早已成了一具冰冷的尸體。
朱東潤拿起妻子留下的紙條,上面寫著幾個大字:我先走一步了,你多保重,錢在口袋里。
那一年,鄒蓮舫68歲,正是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
而74歲的朱東潤,看著眼前的一幕,心痛得幾乎要暈厥過去。
妻子的離去,給了朱東潤一個十分沉痛的打擊,但斯人已逝,活著的人,依舊要面對現實的殘酷。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朱東潤會悄悄拿出妻子生前用過的東西睹物思人,為了這份獨一無二的思念,他提筆將它化作創作靈感,寫下了傳記《李方舟傳》。
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普通婦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方舟,李通“蓮”,方舟則是“舫”的拆解,可以看出,這本書是以鄒蓮舫為原型進行創作的。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鄒蓮舫女士平凡又堅毅的一生,以及朱東潤對于鄒蓮舫無限的愛和念想。
時光匆匆而過,朱東潤的堅持終于迎來了風雨后的彩虹,重新過上了以往平靜的生活。
但那個默默陪伴他走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妻子,卻再也沒能等到這一天,每每想到這個,朱東潤都會默默望著遠方,心中感慨萬千。
1988年,93歲的朱東潤因病離世,去往天堂與妻子重聚。
在那里,他們一定還會再續前緣,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