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中文媒體里看過的對一個體育人物最全面的回顧,是《乒乓世界》在2003年對瓦爾德內爾做的特輯。那期雜志用上了整本的厚度,介紹了差不多能想的到瓦爾德內爾的一切:他的生涯,戰績,技術,器材,自己和對手的訪談,甚至包括了每一分之間提襪子的時候在想什么——“根據我們的統計,他提襪子之后發奔球的概率大幅度上升”。
這首先當然是一種尊敬。現在的觀眾大概無法想象瓦爾德內爾作為一個對手在中國隊心目中的分量:他累計823天世界第一,連續534天世界排名第一,他是第一個乒乓球大滿貫選手,長期對中國選手的勝率超過50%——有那么個時候,不管誰輸給瓦爾德內爾都屬于正常,而誰贏了他,都算得上意外之喜。
這么說吧,“贏老瓦”,是整個中國男隊在90年代腦袋里不停回響的主題。比他小上十歲的孔令輝劉國梁,一個對他先輸后贏,一個對他先贏后輸,最后也難說清楚是中國隊戰勝了他,還是時間戰勝了他。
在2003年,看起來是時間棋高一著:《乒乓世界》出的專刊,角落里提到老瓦最后一次在大賽上揮灑,已經是兩年之前的世乒賽團體。2003年世乒賽,老瓦128進64輸給了希臘選手Konstantinos Papageorgiou。老瓦不是第一次不被人看好,1997年曼徹斯特世乒賽,大家認為他年齡以高,技術也已經落后,結果他以7個3-0橫掃所有對手毫無爭議的再次登頂世乒賽。但是這次,大家普遍覺得,瓦爾德內爾的生涯,只差一個正式的謝幕。
換句話說,從蔡振華打到馬琳,中國隊上上下下對這個已經恨不得研究到他腦袋里的對手想法大概都是——“可算結束了”。
這種看法也有外部原因: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將是乒乓球第一次采用一系列新的規則的奧運會,幾乎每一項都對瓦爾德內爾是個打擊
①乒乓球從21分制改為11分制,發球變成2分輪換。這對非常擅長發球的瓦爾德內爾是個很大挑戰,很難在落后的時候連續利用發球輪次的優勢掌握主動。
②發球必須無遮擋:老瓦的發球變幻莫測,但是和很多當時的選手一樣,很大的隱蔽性來自當時規則允許擊球一瞬間可以用胳膊遮擋擊球
③乒乓球從38毫米改為40毫米(實際上因為公差允許,更接近39.5mm,真正變為40毫米以上是2014年的事情了),旋轉大幅度降低,對力量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換個角度看這些變化的影響:劉國梁和瓦爾德內爾同樣依賴發球,也相當依靠遮擋。在短暫的嘗試了新規則的變化之后,劉國梁幾乎沒怎么掙扎,直接在26歲掛拍退役。對之前幾十年圍繞發球,正手進攻和旋轉打造的運動員來說,這些新規則非常致命。
于是,雅典奧運會瓦爾德內爾磕磕絆絆的戰勝塞爾維亞選手卡拉卡薩維奇,出現在馬琳對面的時候,中國隊并不非常擔憂。一來,各種跡象都顯示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第二,他過去三年很少出現在國際賽場上,存在感之稀薄,連解說席上的王濤都懷疑他能來是不是奧委會給他了外卡;第三,中國對老瓦戰績最好的兩個選手,劉國梁和馬琳,一個坐在球場邊,一個站在賽場里。
2004年的馬琳對自己的首次奧運之旅有著很高的期待。當時他不到24歲,體力,手感,技術都可以算是職業生涯的巔峰。張怡寧都表示,當時馬琳對球的掌控能力幾乎是隨心所欲。原本馬琳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隊三號的有力競爭者,但隊里基于對各種打法和厚度上的考慮,沒選擇1999年世錦賽亞軍的馬琳,把名額給了劉國正。
四年過去,世界杯在手,世錦賽亞軍,狀態絕佳的馬琳心氣都在奧運會金牌上。他當時還有一項所謂的秘密武器:賽前中國隊曾經神神秘秘的說,我們掌握了一項顛覆性的技術,會在奧運會之后公開——球變大了之后,以前很難做到的在臺內擰拉進攻,開始慢慢被摸索出來,而當時對擰拉探索比較成功的,就是馬琳。
接發球,典型的馬琳反手擰拉接發球
方博模仿馬琳擰拉
戰績上說,馬琳對瓦爾德內爾并不下風。雖然兩人生涯重疊不多,但是兩人的特長有很多類似:同樣重視發球,倚靠正手,主打速度旋轉,變化很多,技戰術針鋒相對。老瓦在生涯大部分時期對中國選手勝率都在50%以上,馬琳和劉國梁是為數不多的對老瓦戰績占優的中國選手。
但是,像我們今天說的,乒乓球沒有應該,奧運會都是意外。奧運會青睞老將,喜歡平等的懲罰所有第一次參加的青年才俊。
這場球現在全場錄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個 抖動模糊的視頻 ,分辨率在諾基亞年代都說不上夠用,但是仍然足夠我們窺見當時的過程。
總體來說,老瓦的戰術延續了他之前面對直板的主要套路,以調動正手回反手為主。整場馬琳都很難發揮出直板側身位的殺傷力,一直在被左右調動。老瓦一給正手之后,馬琳幾乎都是斜線,老瓦退一步等好,要么封堵直線兩面調動,要么形成正手相持:
這之外,老瓦在前三板環節對無遮擋發球適應的出人意料地好。雖然他的發球的隱蔽性大不如前,但是他仍然諳熟發球所有的秘密。馬琳對別人經常能直接打開局面的發球被老瓦適應的非常的好(老瓦事后還說,他沒覺得馬琳的發球有什么特別的,就那個“鏟子”發球發的還行——應該指的是馬琳的轉不轉)。
值得一提的是,在奧運會里,老瓦使用了很多今天才普遍使用的套路。相比于那個年代以中間為主的發球套路,老瓦用了很多正手位的短球配合反手長球來限制馬琳的側身。
第三,老瓦的反手攻擊力增加了很多。在新規則的時代,勉強側身使用正手的效果其實不如直接用反手發力。作為歐洲為數不多的主打正手的選手,老瓦在這個生涯晚期的節點上,大幅度的增加了反手第一下發力的頻率,很多時候都直接頂住了馬琳,封死了他側身的機會。
這場球的一個關鍵節點在第一局10-8老瓦領先的時候。他的第一個發球直接下網,在這種情況下,他的下一個選擇非常老瓦——他直接發了一個其實弧線很高的 直線大奔球 。馬琳依靠步伐把球勉強勾上臺,老瓦一靠,然后沖了一板馬琳削回來的救球。
在關鍵的時候選擇了一個戰略上正確,戰術上非常冒險,執行的還不太完美的發球,很有老瓦特色。
后來老瓦在采訪里說,第一局“難以置信的重要”。第一局之后,他開始放松下來,而馬琳開始肉眼可見的緊張。
第三局作為調整,馬琳開始使用反手擰拉,來對抗老瓦晃撇到自己反手位的接發球。當時的擰拉和現在不同,主要是側下。以當時的理解,對手第一時間感覺這個球是上旋,反手一碰會直接下網;而且當時擰拉本身也缺乏體系(這要到后來王皓才開始豐滿起來),擰過去之后連續不成體系,很多時候指望的是對手打不過來這個球。
馬琳在第三局擰了兩個,老瓦防下網之后,果斷開始 側身進攻 ——用側身直接搏殺擰拉仍然是個非常流行的戰術,不信你問韓國的張宇鎮。
但是總體而言,馬琳的發揮被老瓦的戰術限制的非常牢固,與此同時,老瓦作為衛冕冠軍,搏殺也非常果斷——即便有失誤風險,他也基本上堅持了盡量搶先發力,絕不手軟的原則。后來的五屆奧運會都證明了,在所有人發揮都打折扣的奧運賽場上,只有硬著頭皮殺伐決斷,才是取勝之道。
仿佛為了證明這一切都不是意外,老瓦接下來在四分之一決賽淘汰了后來長久扛起歐洲大旗的波爾。兩場比賽,過程幾乎一模一樣:4-1的比分,老瓦2-0開局,在前半段就給對手巨大的心理壓力。第三局技術上占優勢的波爾加大馬力,拿下一局之后心態有所緩和;老瓦馬上全力押上用搏殺給對手的壓力,第四局拿下之后,3-1的大比分之下,窒息的奧運會氣氛足以溺死對手。
從戰略上說,老瓦對11分賽制的理解也被證明是超前的:在這個賽制里,開局非常重要,而且比分一旦被拉開,2分發球輪換下很難追回。相比于21分球時代,11分球前所未有的考驗選手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尤其是在奧運會上。
老瓦戰勝馬琳之后,中國隊的男單半區失守。更要命的是,老瓦給中國隊造成的麻煩還沒完:在雙打上,瓦爾德內爾和老搭檔佩爾森,淘汰了新科世錦賽男雙冠軍孔令輝王皓。作為項目的頭號熱門協會,中國隊三個單打兩個雙打,直接被老瓦淘汰掉了一個單打一個雙打。
換句話說,馬上39歲的瓦爾德內爾,在大家普遍認為差不多應該掛拍退役的情況下,一個人打掉了整個中國隊的奧運部署。這個幾十年的老對手,幾年不支棱,一出來還是讓人腦瓜嗡嗡的。據說前方很多人判斷老瓦會戰勝柳承敏進入決賽——很難說這不是某種應激反應。
即便過了20年回看,都能感覺得到前方腦袋里的想法:“老瓦又回來了?”,“要知道,老瓦確實很擅長對付直板。他連馬琳都贏了,柳承敏當然不在話下。”
——于是在另一個半區,王皓在一場非常沉悶的半決賽中戰勝了王勵勤,到現在都有人猜測這到底是不是刻意的布置。
后邊的事情大概你都知道了,老瓦沒能繼續奇跡,半決賽不敵柳承敏——但是貢獻了那個無數次重放的 不看人擊球 ;之后柳承敏決賽中暴走擊敗王皓。一直到2020年,柳承敏出來選韓國乒協主席,這場球依然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資本。
老瓦這次奧運會的也給了中國隊一系列的警示。
首先中國隊開始了一系列直通和競爭機制,給了很多選手挑戰主力層的空間,這種激烈的競爭鑄就了二王一馬時代開始中國隊長達20多年的統治的開始。
其次,中國隊開始空前重視隊心理層面的要求,在訓練比賽的各種環節對選手增加心理層面的壓力,并且對11分賽制的規律研究的更加徹底。
最后,雅典奧運會之后,反手技術環節在乒乓球環節中的重視變得無法忽視,在后來20年逐漸上升,到現在絕對主流的強勢反手為核心的男子技術時代。
至于老瓦,他在漫長生涯的無數故事里,在他1997年在曼徹斯特,2000年在吉隆坡等等傳奇之后,又在雅典增加了一個在疲倦的盡頭,在無人預料到的奇妙角度送出一擊,逆轉命運的故事,然后翩然離去了
——這次是真的。
除了不定期推送獨家原創文章,我們還不定期奉送獨家比賽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在公眾號下回復微信表情圖乒乓球拍,或者關鍵詞乒乓,可獲得一條獨家信息!
在公眾號下回復關鍵字“八卦”可獲得一條獨家八卦信息!(多發送幾次關鍵字“八卦”有時候會有多條八卦可看呢!)
八卦和信息從不群發,從不預告,隨時可能有新內容,舊內容不會滾動推送,只有發送關鍵字的朋友才會看到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