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中秋夜,月華如練,灑滿古老華夏的每一寸土地。
此夜,非比尋常,乃是一年中最為人所期盼的團圓之時,家家戶戶,無論貧富貴賤,皆沐浴在這柔和而神秘的月光之下,共享天倫之樂。
古時之中秋,無現代之喧囂,卻多了幾分古樸與寧靜。夜幕低垂,一輪明月緩緩升起,如同懸掛于天幕之上的明珠,照亮了人間的每一個角落。
此時,村村寨寨,炊煙裊裊升起,與月光交織成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家家戶戶,或于庭院之中,或于屋頂之上,設案焚香,供奉瓜果月餅,以表達對月神的崇敬與感激之情。
月餅,作為中秋之象征,其形制多樣,風味各異,皆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有以豆沙、蓮蓉為餡的甜月餅,寓意生活甜蜜;亦有以五仁、肉松為料的咸月餅,象征著五谷豐登、家道興隆。
月餅之圓,恰似人之團圓,一口咬下,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慰藉,讓人不禁想起遠方的親人,心中涌起無限的思念與期盼。
而中秋之夜,除了品嘗月餅,賞月亦是不可或缺之事。文人墨客,或登高望遠,或泛舟江湖,對著那輪皎潔的明月,吟詩作對,抒發胸中塊壘,寄托對家鄉、對親人的深深眷戀。
詩句間,既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亦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柔情,字字句句,皆透露出古人對中秋佳節的無限熱愛與向往。
此外,中秋之夜,還有放燈籠、猜燈謎等傳統活動,為這寧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熱鬧與歡樂。
孩童們手持燈籠,穿梭于街巷之間,歡聲笑語,不絕于耳;大人們則圍坐一起,猜著燈謎,享受著這份難得的閑適與溫馨。
古時的中秋,雖無現代科技之便利,卻多了幾分人情味與文化的韻味。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
在這月圓之夜,人們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著對家人的思念,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如今,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但那份對中秋的情懷,卻如同那輪明月一般,永遠照亮著人們的心田,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文化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