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凡是中國節日,都與飲食有關,中秋節更不在話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秋節為“仲秋”,屬三秋之半、豐收之時,五谷豐登、碩果累累、魚鮮薈萃,飲食美味自然更為豐盛。
地處長三角腹地的蘇州,擁有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天時,西抱太湖、北依長江的地利,以及蘇州人精工善巧的人和,物產豐富、農漁俱興,讓這里能夠為中秋節貢獻出更多蘇式美味。有些甚至揚名天下,成為約定俗成的中秋食俗,每位中國人在這一天,都或多或少與蘇州建立起了美味鏈接,鮮美了整個中秋。
個個鮮嫩的蘇州吳蟹
“秋風響,蟹腳癢”,每年進了九月,市場上就多了一抹讓人垂涎欲滴的鮮美滋味——陽澄湖大閘蟹。
陽澄湖,界于太湖與長江之間,最近處離蘇州僅3公里,歷史前身本為古太湖的一部分。“閘”這個字,源于蘇州地方語,“閘”同“煠”,“閘蟹”即是“煠蟹”,意為下湯鍋煮著吃,這一說法流傳于民國,“閘蟹”由此叫響。
這種大閘蟹,從物種淵源來探究,本質上是蘇州稻田里的稻蟹,它們以稻為食、葷素兼濟,隸屬于蘇州吳蟹中的一大類別,東漢《吳越春秋》就有“蟹稻無遺種”的記載,說的就是這種大閘蟹。
陽澄湖大閘蟹如今成為一張蘇州的名片,也是蘇州人愛食鮮美的重要體現。由于蘇州江河湖泊一應俱全,魚蟹蝦螺應有盡有,這為蘇州人食鮮提供了便利。根據《中國蘇州菜》的統計,水產類原料的菜肴占比可高達33.5% ,單以螃蟹來說,就有清蒸大閘蟹、醉蟹、清炒蟹粉、禿黃油、芙蓉蟹糊、炒面拖蟹等高達幾十種。
值得多說的是,在蘇州人的食螃烹調中,還有一種“醉蟹”,蘇州方言里喚作“嗆蟹”,選體型中小等、肉黃充實的陽澄湖金爪蟹,用蘇派黃酒加鹽浸沒,再放上花椒、橘皮、姜片,加蓋密封一周后取食,可謂活色生鮮。
層層鮮酥的蘇式月餅
蘇湖熟,天下足。豐富物產,讓蘇州人能夠聯想出諸多美食創意,蘇式月餅正是其一。
把月餅分門派,不亞于八大菜系,蘇式、廣式、京式、寧式、潮式、滇式、港式等。其中,蘇式月餅與廣式月餅并駕齊驅,可謂月餅江湖中的王。
蘇式月餅的起源,主要兩種說法。其一,蘇式月餅正統起源于蘇州,因為一個“蘇”字關聯了風物與產地。其二,蘇式月餅起源于揚州,認為蘇式月餅本應該叫做“酥式月餅”,但因在蘇州得到良好傳承,后民間傳作“蘇式月餅”。
但無論是起源還是傳承,蘇州都是蘇式月餅技藝的集大成者,始終保持著繁多的傳統品種,目前僅市面常見的蘇式月餅就多達30多種,其中清水玫瑰較為典型。
關于蘇式月餅的工藝,最早可見于清光緒年間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這說明蘇式月餅早在清代就已名氣頗廣而技藝純熟。也有觀點認為,宋代蘇軾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說的也是蘇式月餅。酥就是酥油,飴是說麥芽糖,“酥和怡”所描繪的便是蘇式月餅酥松易化的口感。
這兩者都明確指出了蘇式月餅的特點——鮮酥。酥,是蘇式月餅的精髓所在,糕點師傅利用水油不相容的原理,讓面團達到疏松狀態,從而做到分層效果,多的可達10層以上。鮮,則因為餡料中慣用玫瑰花、桂花、橙子皮等花料。如此即成就了蘇式月餅酥中帶鮮的特色,外面薄如蟬翼、輕似芻紙,內又果味芳香、肥而不膩。酥皮層層、甜點于心,如人們中秋節思鄉的重重思緒。
杯杯鮮醇的蘇派黃酒
美食須有美飲作伴方完美,中秋的經典飲品,就是黃酒。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唐朝,中秋喝黃酒就已經上升到舉國層面。比如,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了唐玄宗“月飲”的故事;此外,《東京夢華錄》中也記載了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的場面。
螃蟹配黃酒,是中秋飲食的風味絕配和智慧體現,蘇州作為中秋食蟹圣地,自然也少不了飲酒的風尚,于是,蘇州府吳縣人唐伯虎,就寫下了那句經典名言“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此外,他本人還曾在中秋這一天,寫過一首豪氣萬千的飲酒詩,叫做《把酒對月歌》,詩中把自己與李白對比,“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糧倉地位和稻米資源,讓蘇州早已成為酒文化圣地。依縣志記載,唐宋時代,蘇州城開始走向繁華,釀酒業也極大發展,白居易的《謝李蘇州寄五酘酒》詩,就記載了當時蘇州的名釀“五酘酒”,詩曰“傾如竹葉盈樽綠,飲作桃花上面紅”。而根據《吳中地志》記載:“吳中之酒,臘月釀,貯小壇,蒸過泥封,可以經歲轉運外方,謂蘇州酒”,說明此時蘇州佳釀已經開始廣泛售賣。
得益于美食搭配、歷史底蘊、名人背書三重原因,讓蘇州的黃酒也在全國范圍頗有名氣,為中國黃酒中重要流派,即“蘇派黃酒”。其如今的傳承代表便是蘇州老字號——同里紅黃酒。
同里紅黃酒,前身為陳家酒坊,起源于彈詞經典《珍珠塔》的故事,品牌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萬歷年,其酒廠本身也可溯源到1956年成立的公私合營聯誼酒廠。
在同里紅的釀酒工藝中,能夠看到諸多蘇州黃酒古法工藝的傳承身影。比如,同里紅的釀酒師堅守選用精白糯米作原料。劉禹錫曾詩云“酒法眾傳吳米好”,所夸贊的正是蘇州稻米作為釀酒原料的絕佳。
從口感來說,這種稻米屬于軟膠稠度稻米,米飯濕潤光滑且富有彈性,冷卻后仍能保持柔軟。同時,它也屬于低直鏈淀粉稻米,米飯軟,黏度大。蘇州稻米還屬于低糊化溫度稻米,易于蒸煮。如此特性體現在釀酒中,即是易糊化、芳香足,且讓酒體干凈、風味正,尤其能夠凸顯十足的鮮爽糧香。
再如,堅持采用傳統的分批喂飯操作法。簡言之就是在黃酒的釀制過程中,按一定的時間、溫度的規律,多次補加稻米原料來擴大培養、連續發酵、促進物質轉化的方式,如此可以有效降低發酵溫度、延長發酵周期,以及降低酸度,從而有利于黃酒質量的提升。而此做法,正源于前文提到的蘇州名釀“五酘酒”。
原料上乘、工藝精進,如此釀得的同里紅黃酒,橙紅如琥珀,清亮透明,香氣清雅,糧香、花果香顯著,口味以醇和、爽適、鮮潤為特點,細膩又有質感。
無論是蘇州螃蟹、蘇式月餅還是蘇派黃酒,都體現出蘇州地區對于鮮香與精致的飲食追求,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江南風物的優雅與細膩。蘇式美味,鮮香中秋。
作者簡介:
李虓:發酵工程碩士,酒類食品評論作家,《酒食評論》出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