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昆山與上海之間開通了全國第一條跨越省界的低空接駁航班??缡〕鲂?,打個“飛的”不再是夢。
說起昆山,外界總是會將其與“第一”聯系起來——第一條、第一個、第一市……尤其是在經濟方面,比如前不久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昆山不出所料再次憑借2510.88億的GDP排名蟬聯全國縣級城市第一名。
除了總量遙遙領先,一些關鍵指標的增速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比如,6.3%的實際增幅,分別高出江蘇省和蘇州市0.5和0.1個百分點。另外,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9.1%,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更是高達17.9%……無一不體現出昆山經濟發展的十足后勁。
事實上,昆山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百強縣首位,并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貢獻了千分之四的GDP,集聚了百分之一的到賬外資,創造了百分之二的進出口額。
為什么會是昆山?要知道,論起點,昆山在強縣如云的蘇南并不出挑。改革開放之初,因為GDP在蘇州下轄六縣中墊底,昆山還被稱為“小六子”。
蘇州“小六子”是如何逆襲全國縣域“一哥”的?作為持續領跑多年的縣域“領頭羊”、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標桿城市,昆山又是如何在龐大經濟家底的基礎上,仍舊保持強勁增速態勢的?其中的經驗,對于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經濟從高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平穩切換,又具有哪些啟示意義?
01
“小六子”的逆襲秘訣
去年6月24日,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開通運營。這條起于蘇州工業園區,沿東西向橫貫昆山市區而過的市域軌交線路,在終點站花橋與來自上海的地鐵11號線實現了“雙11”交會。由此,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最強地級市蘇州,以及中國第一縣級市昆山,三座“第一”城市串連為一體,加速形成軌道上的都市圈、經濟圈、創新圈、生活圈。
其實,早在11年前,上海地鐵11號線就已經通到了昆山花橋,昆山也因此擁有了全國首條跨省地鐵。這種好事之所以會落到昆山頭上,無不得益于其“東南西北”全方位無死角的優越地理區位。
蘇州軌交11號線
向東,昆山可以零距離接軌上海,方便招攬資源、人才,承接產業外溢;向西,昆山緊鄰蘇州工業園區,可以無縫融入蘇州主城;向南,可以協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建設;向北,則可以借力太倉港,聯動嘉(定)昆(山)太(倉)一體化發展。
如此地利,決定了“昆山之路”具有某種特殊性。但如果就此斷定昆山的成功純屬“老天爺賞飯”,那也是不準確的。畢竟天賦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同樣難成氣候。外界注意到,環滬城市不止昆山一座,長三角區位優勢比昆山更佳的城市也有的是,為啥偏偏是昆山遙遙領先?
外界看來,昆山的成功固然有多方面原因。比如,除了地利、天時外,它還踩準了工業化、城市化的時代節拍。再比如,人才上,江南自古人文薈萃,特別是上海各種高技能人才云集,從早年的“星期日工程師”,到如今“工作在上海、生活在昆山”的雙城人群,都幫助昆山成為人口和人才凈流入的典型城市。但撇開這些特殊因素,就當下的經濟環境與發展階段而言,昆山最值得外界學習借鑒的,則是其“無中生有”的能力。
夏駕河科創走廊
要知道改革開放之初的昆山,還是個妥妥的農業縣。它既沒有深汕珠廈那樣的特區優惠政策,也缺乏深厚的工業基礎和海外關系,能夠在短短40多年間實現彎道超車,靠的完全就是搶抓機遇、“無中生有”。
沒政策,昆山“不等中央定名分,不要國家給投資”,自費在城市東郊的農田上建起了開發區?!盁o中生有”地打下了如今的工業基礎,被外界譽為江蘇的“小蛇口”,并最終獲得國家層面的首肯,于1992年8月獲批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開創了一個縣級自費開發區進入國家序列的先河。
沒產業,昆山就四面出擊,跑到上海虹橋機場去“蹲點攬客”,最終憑借熱情的服務和“以商引商”策略,成為大陸臺商投資最活躍、臺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累計批準臺資項目超6000個,10萬臺商臺胞在昆安居樂業。
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
近幾年,昆山再次發揮“無中生有”的本事,架構出一條以咖啡為主的千億級高端食品產業鏈條。不種咖啡豆的昆山,成功集聚了星巴克、瑞幸等全球30多家頭部咖啡企業,囊括了全國近60%的生豆進口量、60%以上的生豆烘焙,成為國際咖啡品鑒者協會認證的“國際咖啡產業之都”。
當然,所謂“無中生有”只是表現形式和努力結果。如何“無中生有”,才是我們真正值得探究的門道。
02
昆山何以成為昆山
今年8月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后,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昆山調研的第一站,來到了位于昆山開發區的元宇宙產業園。這個由兩棟分別名為AI和META的大樓組成的產業園,自去年10月開園以來,已先后有近60家元宇宙企業入駐,是目前江蘇全省元宇宙產業最集中的一個園區。
元宇宙走進公眾視野,始于2021年。那一年也被稱為“元宇宙元年”。當各地還在討論啥是元宇宙,這玩意究竟算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產業時,昆山卻已經積極行動起來。2022年,通過舉辦元宇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會、元宇宙產業大會等,昆山為元宇宙產業謀劃、定位,在全國縣級市中開了發展元宇宙產業的先河。
2023昆山元宇宙國際裝備展
從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出,昆山在追逐前沿科技、產業風口的眼光。而要想做到“無中生有”,首先就得有眼光。
無論是改開之初All in制造業,1990年代后押寶電子信息產業,以及這兩年重倉元宇宙、低空經濟,不得不說,在對產業趨勢的判斷上,昆山可謂眼光獨到。幾乎抓住了每一次的風口,踩準了時代的每一個節拍。
這也能解釋,為何在短短40多年間,昆山能從當初那個農業縣,一躍成為在全國都排得上號的工業大市。去年昆山規上工業總產值再上一個千億級臺階,達到11433億元,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
但光有眼光是不夠的,眼高手低照樣可能一事無成。要想成功還得有膽量,敢闖敢試。
事實上,不只是進軍元宇宙,回望這些年的“昆山之路”,從創辦全國首個自費開發區,設立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打造中國大陸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開出全國第一張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增值稅發票,到落地全國唯一以“兩岸”為主題的金融改革試驗區……必須承認,沒有敢闖敢試的膽量、提前布局的智慧,就沒有今天的 昆山。
商務部公布的2022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
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雖然面臨的困難、瓶頸、阻礙越來越多,但昆山發展一路披荊斬棘、繼續高歌猛進,產業技術創新、園區迭代升級、經濟結構轉型、環境持續改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漸漸闖出了一條與時俱進的“昆山新路”。
當然,昆山人的“闖”并非是蠻干,而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實干,它既要有頂住壓力的勇氣,也要有改革創新的智慧,還要有沉得住氣的耐心。因為無論是新興產業的培育、營商環境的優化、工作效率的提升,還是特色田園、海綿城市、有機更新等工作的推進,都需要拿出“繡花針”的功夫,有耐心,才能做到日拱一卒、久久為功。
簡言之,只有先具備了有眼光、有膽量、有耐心這“三有”精神,所謂的天賦、運氣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即便地處東南沿海,手里拿到與昆山一樣甚至更好的牌,發展不如意,或者如流星般在百強縣榜單上一閃而過的城市也有不少。
由武漢大學和杜克大學合作創辦的昆山杜克大學
其實,縣域“一哥”的江湖地位,不僅僅來自于其超大的經濟總量,也是各種軟硬實力的綜合評價的結果。除了產業經濟發達,昆山的交通、教育、醫療等也樣樣非同凡響,比如它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中環快速路和穿越主城區地鐵的縣級市,建有全國縣級市里唯一的中外合作大學昆山杜克大學,以及一般縣級市少有的東西兩家“三甲”醫院……這也是其綜合實力非同一般的另一種體現。
說到昆山,外界常常將其冠之以中國縣域的“領頭羊”,但事實上,昆山已躋身于官方發布的Ⅱ型大城市之列。值得一提的是,在105個大城市中,僅僅包括了4個縣級市,而在上榜的縣級市中,昆山又是排在第一,超越了多個地級市?;趶姶蠼洕业谆A上持續吸引人口,并伴隨著城市規模和體量的變大,使得之前的毛頭小伙昆山已悄然蛻變為成熟穩重的新貴青年。
03
昆未來中國的“探路者”
過去幾年,外界一直流傳著昆山一些臺企外遷會否沖擊經濟的擔憂。然而,昆山用工業、投資、出口等關鍵領域的一連串高增長的實際數據,回應了相關傳聞和擔憂。
但欣慰之余,也必須承認,昆山這些年的發展之路確實并非一帆風順,期間也有過低谷和隱憂,比如早期依靠出口加工業處于產業鏈底端,又比如倚重外向型經濟容易被人拿捏等。
所幸的是,昆山不僅擅長“無中生有”,還懂得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調試、調整產業方向,及時轉型和升級產業結構。改革開放至今,昆山已經歷了“農轉工”“內轉外”“散轉聚”“低轉高”“大轉強”5次華麗轉身。而每一次的轉型,都為后一階段的持續迅猛發展做了鋪墊。
1996年的昆山高新區,因其便利的交通、完備的配套設施吸引來一大批優秀項目。
比如當前,不少外向型城市正遭遇著外資撤離、部分產業向東南亞轉移的困境和壓力,一些地方甚至因此出現了外貿失速、GDP增長停滯等較為嚴重的后遺癥。 而同樣作為外向型經濟地區的昆山,又是怎么做到不為所懼、逆勢增長的呢?
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就在于昆山擁有寬闊完整的產業鏈“護城河”。事實上,多年以來,昆山一直堅持“產業鏈招商”的策略,著力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核心產業鏈條。這方面最為外界所熟知的莫過于昆山開發區“拆筆記本招商”的故事。如今,昆山全市的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7000億元規模,吸引了超過2000家上下游企業成群落戶,形成了“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蔚然場景。
可以說,強大而完整的產業鏈,既是昆山這艘大船抵御外部各種風浪、確保經濟行穩致遠的“壓艙石”,也是它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進軍和延伸的“根基”。比如前面提到的元宇宙產業,就是基于昆山電子信息產業內在發展需求而順勢引導和布局的。
當然,考慮到目前的國際及兩岸局勢,昆山對于產業經濟的潛在風險也沒有掉以輕心。為此當地一方面提前布局,努力以新產業招引抵消舊產業的轉移,著力培育發展元宇宙、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綠色低碳三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以推動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增長。
另一方面,又持續努力改善政府效能、提升營商環境,通過每年迭代升級營商環境政策措施,優化升級“馬上辦”工作體系,跑出“106張營業執照一日辦”的昆山速度,持續擦亮“昆如意”的營商服務品牌,提升城市的軟實力,以此吸引并留住八方人才與企業。
目前,昆山實際服務人口已超過300萬,其中各類人才總量達到53.5萬人,高層次人才5.46萬人,擁有海內外院士項目105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專家174人。無論是城市含“企”量,還是含“才”量,均遙遙領先。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昆山已經告別了傳統“攤大餅”發展的老路,走上了內涵式、集約型發展的新路,而這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在這個意義上,昆山既是“領跑者”,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探路者”。
自2005年以來,昆山領跑全國“縣域經濟”已持續多年。表面上看,昆山一直是那個優秀的昆山,但實際上,哪怕與登頂百強縣首位那年相比,昆山也早已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了。
20年前,昆山全年GDP僅730.03億,而去年已經達到5140.6億元,增長足足七倍;20年前,昆山二產占比高達68.4%,妥妥的工業城市。而現如今,當地三產的比重已經超過50%,產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另外,土地資源緊張、生產成本上漲、產業鏈外遷等問題,也是當年的昆山不曾面對的。它不禁讓人想起鄧小平的那句話,“發展起來后的問題更多更復雜”。這方面,昆山猶如中國的一個縮影。
當年因為“窮則思變”,為了擺脫“小六子”的處境,昆山埋頭苦干,再抬頭時已經是全國第一縣。于是,如何趕超他人變成了怎樣實現自我突破。好在,有些東西始終沒變,比如勇爭一流、追求卓越的氣概。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