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家棠棠養成了“發呆”的習慣,早上起床不再立馬起床,而是躺在床上發呆,衣服扣子解一半發呆去了,如果我不催,她換個衣服可能都要花上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
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就聽見自己的聲音不停的在喊:“快點,快點”,催的孩子不僅速度沒有變快,反而變得不耐煩,自己也容易情緒“上頭”。
都說當你教育孩子感覺特別費力的時候,大概就是方法不對。
和老師配合
為了讓孩子改變【拖拉】的毛病,養成自主上學的好習慣,我用了一個辦法,孩子每天乖乖起床。
在孩子持續拖拉的某天早上,我提醒孩子3遍之后,跟孩子說:“從現在開始,媽媽不會再催促或者提醒你了,你上學的速度,會不會遲到,完全由你自己掌控。”
果然意料之中,沒有了我們的催促和提醒,孩子慢吞吞的穿著衣服、刷牙洗臉,從7:30磨蹭到了8:30才出門,華麗麗的的遲到了,并且沒有吃早餐。
在孩子磨蹭的時候,我給老師說明了一下情況,因為幼兒園入園的時間是7:45到8:15之間,超過時間就需要老師來接:
老師,最近孩子都是自己穿衣服、洗臉刷牙這些,平時都是我們放肆催促,今天沒有催她,可能會遲到,到時候要麻煩老師來門口接一下人,并且希望老師看怎么教育一下孩子。
老師秒懂我的意思,發消息給我說,等孩子到班級后“說她一頓”。
孩子還不懂老母親為了讓她能夠擺脫拖拉的“用心良苦”,非常高興的跟我說,媽媽,我準備好了。
于是,我像往常一樣帶她出門,并沒有生氣或者不耐煩。因為,不需要我說這些。
在電梯里就碰到熟人A:“棠棠,都8點半了,你才去上學啊。”
熟人B:“哎呀,都遲到了呀,還沒去學校呀。”
明顯的感覺到孩子情緒在變化,她抬起頭問我,媽媽,我是不是遲到了。
我回答她:“是的,你看路上是不是沒有像平時一樣碰到背書包的小朋友。”
孩子的情緒越來越低落,到幼兒園門口還有點猶猶豫豫,這個時候她真的意識到,自己遲到了。
我發現,當孩子的事情我不再比她更上心,她反而更積極主動。
孩子開始改變
孩子放學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明天8點15之前就要去學校,我要很早就起床。”
順帶引導孩子思考:“那我們怎么做才會不遲到,醒來躺床上發呆可以嗎?”
孩子回答:“不行,醒來后要立馬穿衣服。”
然后,我又跟孩子捋了一下早上的流程,醒來——起床穿衣服——洗臉刷牙——扎頭發——換鞋子——背書包出門,并且告訴孩子,明天媽媽會給你定一個7點20的鬧鐘,我不會來叫你起床喔,你聽到鬧鐘后就要自己起來。
不過媽媽會給你1-2次的時間提醒,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當我把上學這件事還給孩子后,孩子起床都更積極了。
孩子第二天準時準點起床,自己快速的刷牙洗臉,并且第一個到了學校,很多時候孩子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因為一直被家長催或者“安排”,就不會主動去做。
我把這個好消息跟老師分享了一下,老師也非常開心,還說:“今天要在班級里好好夸夸孩子。”
孩子回來后非常高興的說:“媽媽,今天老師夸了我,全班同學都給我鼓掌了。”
我假裝驚訝的問:“喔,老師夸你什么了”
孩子說:“因為我今天第一個到了幼兒園。”
我說:“是這樣嗎?那昨天第一個到的同學有被夸嗎?”
孩子說:“沒有,是因為老師說我前一天最后一個到,今天第一個到,所以夸了我,因為我改正了。”
我說:“喔,那老師是因為你改正了所以夸了你,因為你的進步夸了你對吧。”
孩子拖拉磨蹭,“催”效果并不好,心理學有個現象叫“超限效應”,就是說的越多,說服力越低。
孩子拖拉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包辦,孩子能力跟不上,也有可能是孩子時間觀念淡薄,1分鐘和10分鐘在她看來并無區別。
通過這次經歷,我總結出對付孩子“拖拉”的辦法。
1、學會放手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書中說,“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凡事代勞,孩子責任意識薄弱,遇事依賴心理和畏難情緒經常出現,就習慣拖拉。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做,不僅可以鍛煉能力,也能培養責任感和主動性。
2、讓孩子承擔后果
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才能有責任感,讓孩子自己接受因為拖拉導致的遲到,路上大家的“關心”,眾目睽睽走進教室被老師批評。
孩子意識到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會愿意自己做出改變,父母催一百遍, 不如孩子親自去體驗一下。
3、及時表揚孩子的改變
面對孩子做出的一點進步,我們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因為你的改變,你不再遲到,強化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觀點,也讓孩子明白,她可以做到的,收獲成就感。
4、換種方式“催”孩子
別再跟孩子說“快點”、“快點”,可以讓時間去催孩子,比如調好鬧鐘,約定時間,7點20鬧鐘會響起來,我們就要起床喔。或者告訴孩子我在電梯口等你,希望你不要讓我等太久。
用更舒適,更有效的方式催孩子立即去做。
孩子拖拉總是讓人頭痛不已,自主的孩子總是讓人省心不少,我們要多讓孩子參與,激發他的主動性,并且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負責,當孩子獨立動手的時候,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這樣我們就能收獲一個積極主動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