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原因,感覺越來越多的國產貨賣的比國外巨頭還貴,難道真的是“坑你最狠的都是自己人?”
最近這段時間最火的莫過于三折屏手機,官網售價高達23999元,黃牛更是炒到10萬元,三折屏手機是我知道最貴的手機了,妥妥的“高”端機。
為什么國產貨價格越來越高?類似現象不止日常消費行業,在工業領域也越來越頻繁。
這兩天投標用到轉子泵,浙江泵廠家報價20萬,山東泵廠家報價38萬,美國泵廠家報價19.8萬,美國泵居然價格最低!當時就把我驚呆了。除了標準產品之外,我還找過廠家詢問過備品備件的價格,比如一個閥門上的銷子,國外廠家報價250元/根,當時也把我驚呆了,為了降低成本,我又找國內廠家報價,結果國內廠家報價350元/根,我徹底無語了……
國產貨是怎么定義的?國內組裝?國內廠家?國內品牌?像三折屏手機還有不少零部件是國外品牌,它算不算國產貨?很多人將三折屏手機廠家看作是民族企業,很顯然三折屏屬于國產貨,目前來看,只要是國內品牌的產品都可以叫做國產貨。
很多國產貨的產品介紹里大多都會提到“核心部件采用國外品牌”這樣的字眼,這幾個字通常還放在顯眼的位置,廠家把這當成產品的賣點,比如下圖這個氣體報警器。
作為機器人系統集成行業的從業人員,很理解廠家這樣的做法,因為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跟客戶交流時,對于自動化單元的核心設備,我們都是推薦業主選用國外品牌,甚至很多時候業主強制我們使用國外品牌。
不管是零部件還是系統集成項目,核心零部件大多還是來自國外品牌,國外品牌零部件的價格占總成本比例極高,大部分產值和利潤都被國外廠家拿走了。比如一個50萬元的機器人自動化單元,光一個國外品牌的機器人就20萬了,除此之外還有PLC、伺服電機、氣缸、導軌滑塊等,最后我們可能就做了設備框架和外殼。
沒有核心技術,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采購別人的,錢都被別人轉走了,這樣的模式下就會導致產品最終價格奇高無比,國產貨的價格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國外品牌,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現狀。
日本豐田汽車全產業鏈控制,所有核心零部件都是豐田制造。而國內某50萬元的高端電動SUV整車居然是代工廠制造,核心零部件幾乎都是外面采購而來,整車價格居高不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這款高端SUV讓豐田制造,成本估計也就10萬元,這就是全產業鏈帶來的優勢。
現階段,相同質量的國產貨不會便宜,便宜貨肯定都是質量不行的。不是自己人坑自己人,而是核心技術掌握在老外手里,大錢都被老外賺走了。
最后,跟著老外喝口湯好,還是把老外趕走我們自己單干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