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RAL VITALIZATION
近日,由重慶市青少年作家協會主辦、西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承辦的“人文微大學·點亮未來星”文學素養提升營圓滿落幕。這次為期8天的沉浸式研修活動,聚焦于青少年面向未來的寫作能力及核心素養的體系化、全維度賦能與提升。
活動融合名師課堂、創作培訓、技能傳授、實地采風與心靈成長等多個環節,由西南大學及協會的知名作家、學者親授,以精彩講座與深度指導激發青少年文學潛能,促進其文學素養提升。
現在,讓我們一同欣賞參營青少年的心靈之作。他們以少年之筆,記錄參營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文學的摯愛及對未來的深切期盼,每一篇都是青春夢想的璀璨綻放。
幽幽玉蘭,相逢盛夏
作者:吳一覽
兩江新區西大附中
星辰中學
跟隨玉蘭花的足跡,我們相遇在炎熱的初秋,來到西南大學。董小玉教授提到過:“美麗的女人是通往故鄉的帆船。”可現如今我身在西大,不妨可以說成“淡紫的玉蘭是照亮西大的燈塔”。
我看到了歷代名人們的母校。朱自清、聞一多成為文學家,吳大猷成為物理學家與教育家,華羅庚在數學界作出卓越貢獻,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得到了成功的人生,被世人所知,受世人景仰。在不論相隔遠近的曾經,他們都有于此擁有百年校史的西大中停留。我很幸運能與他們做一段時間的“校友”,有幸與他們腳踏過同一片土地。
我看到了大學課堂中的玉蘭。我們如同枝枝玉蘭嫩苗,帶著純真,充滿希望坐在大學的課堂中。暑假的末尾,教室窗外冒著玉蘭花的果子,不是粒粒飽滿,而是還需風雨磨礪的幼果。或許它們也想湊進教室,趴在窗邊聆聽知識的美妙歌聲,滋養花蕾吧。
我看到了自由且自律的西南大學。“何草不黃?何日不行?”我與西大相見甚歡,也是在這里,我遇見了我的大學生活。當我那天步入大學的校門,親身走進大學的課堂,觀察學姐學長們的生活,才明白:大學,不用再為走出校門絞盡腦汁編造各種理由;大學,不用再擔心跟異性多說幾句話會受到處分;大學不用再穿著從小嫌棄到大的統一校服······這是個自由的環境,是各路苗子求學成長的地方。
體驗自由的大學生活,我心中燃起了大學夢的烈火。石定芳老師說,“結果不等于目的”,我理解為“上哪所學校”一定不是我們人生的最終目的,應該想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回望我筆盒中的玉蘭花朵,教授正講述著我們在成長中應該一同成熟的生命態度。前有袁爺爺立志進入農學院,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后有王楚欽、孫穎莎為目標而戰,為勝利而拼搏,為冠軍而奮斗。他們有了人生目標,便一步步突破自己,走向成功。所以,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是我們在成長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有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自律,這都是我在大學課堂中學到的。
在靜夜,在清晨,漫步于校園間的石路,玉蘭花淡雅的芳香淺淺戲弄著我的鼻翼。不!不是玉蘭花香,而是大學生活對我的呼喚以及我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圍繞在我心尖。
玉蘭花代表希望、堅韌以及真摯。每每我抬頭望見它們時我的內心便充滿對未來、對大學的渴望。“益重青春志,風霜恒不渝”,新時代的我們,正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當似河出伏流,一瀉汪流;應立扶搖直上九萬里之志,懷且將薪火試新茶之勇。如此,方可以青年之姿,浮舟于滄海之上,立馬于昆侖之巔。我明知高中很難,明知高考很難,可我就是想試試,我想像玉蘭花那樣堅韌,希望未來能以大學生的身份踏進大學的校門,期待著能與大學有一段真摯、奇妙的故事。
這次的學習臨近尾聲,我遇見了我的大學生活,思考著下一次會是什么時候。幽幽玉蘭香,少年在路上······
教師點評
胡璐瑤
重慶市青少年作家協會文學導師、重慶南開中學語文教師
這篇描繪大學生活體驗的作文,猶如一首悠揚的詩篇,帶著玉蘭之香,輕輕拂過心田,留下青春的印跡。字里行間,透著作者對大學生活的期待,情感真摯,筆觸樸實而細膩,書寫出作者在大學生活體驗之中的小感悟。每一筆都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成長的渴望,文章語言清麗而不失自然,柔軟而不失堅韌。結尾與文章扣合,富有余韻,回味無窮。
獲獎證書
來源:重慶市青少年作家協會
編輯:高原
審核:李星婷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本公眾號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時代信報·新家長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