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腎病患者來說,尿常規化驗單上的蛋白是再熟悉不過的指標,可是有一些腎病患者在疑惑,已經做了尿常規顯示+或者2+,醫生為什么還要我在做一個24小時蛋白尿呢?
事實上,當尿蛋白指標異常,懷疑腎臟出現損傷時,評估尿蛋白僅做尿常規檢查還真不夠。
1、有助于判斷腎臟損傷程度
在醫院做的尿常規,我們叫尿常規的定性檢查,通常顯示你的蛋白尿:-(陰性),±(弱陽性)或者1+,2+,3+,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尿蛋白嚴程度,但是這種尿常規測的指標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比如飲水量的多少、身體是否脫水、尿路感染、活動量的多少等等。
例如,一個腎病患者蛋白尿本來是2+,但由于他留尿前喝水較多,尿液稀釋以后,尿蛋白濃度降低,導致這一次的檢查可能只顯示為1+或者加減號,引起誤判。所以這個時候醫生就會通過24小時尿蛋白定量來判斷腎臟的損傷的程度。
2、有助于判斷醫生用藥是否有效
假如一個腎病患者就診時尿常規顯示尿蛋白3+,但是24小時蛋白尿已經達到了4克以上,通常情況下尿常規顯示應該是6+以上,但是由于現在檢測技術的提升,尿常規化驗只顯示3+,如果患者就醫服藥后,24小時蛋白尿從4克降到了3克,但是尿常規定性檢查還是3+,此時就不能準確的判斷出,醫生用藥是否有效果。
這時,就需要拿24小時蛋白進行對比,有助于醫生判斷用藥情況,對于患者而言,也能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否有好轉。
以上就是醫生為什么要讓腎病患者做24小時蛋白尿的常見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