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3月開始,新國風越劇《新龍門客棧》演出200余場,近2萬名90后、00后成為座上客,打破年輕人不看傳統戲曲的魔咒,場場爆滿,開票即售罄。
另一邊,中老年人則選擇去直播間里過戲癮,一次秦腔戲曲專場直播,1496萬人在線觀看。
國潮風起,傳統戲曲在各個年齡層高光“回歸”的背后是戲曲人一直在努力破圈,他們將傳統戲曲與流行文化結合,也把傳統戲曲帶進直播間,在社交媒體里尋找新活力。
快手主播安萬就是其中之一。
在快手開播8年,安萬的秦腔365天唱不停,即便大年三十也會準時上播。
從一個人唱秦腔到組建百余人的秦腔劇院,從直播間里只有妻子一個觀眾,到如今有了50萬粉絲。安萬幾乎成為秦腔這門戲曲在直播間的代名詞。
這個天生缺陷卻又酷愛秦腔的人,不僅活出自己,更帶領秦腔在網絡上發揚光大,直播帶貨賣出一個“秦腔經濟”。
這條傳播傳統戲曲的道路他走得格外艱辛。
以下是關于他的真實故事:
文 | 段然
編輯 | 卓然
前不久在甘肅演出時,安萬遇見一位年近80歲的老戲迷,他送給安萬一本1957年的秦腔老戲本——
“這出戲現在幾乎沒什么人演了。”老人感嘆。
“復活”這樣即將失傳和已經失傳的秦腔戲本,正是安萬這些年在做的事。
“我收藏了400多個老戲本,今年我們排出來其中的5本,又恢復表演了。我準備以后每年排出10本。”
圖 | 戲迷贈予安萬的1957年秦腔戲本《串龍珠》
對于安萬來說,傳承秦腔不僅因為熱愛,還因為秦腔給過他一張“普通的臉”。
患有先天性血管瘤的他,從小面部有缺陷,沒人愿意跟他坐同桌、做朋友,他總是孤單一人,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鐘樓怪人,因為樣貌自卑地躲在角落里。
一直到他9歲那年意外扮上秦腔的小丑戲,厚重的油彩涂在臉上,他跑到鏡子前一看,竟然跟普通人的臉沒差別了,他驚呼,“我變好看了!”
那天他登上村里耍社火的戲臺,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唱秦腔,一開口,一出《拾黃金》讓他唱得一處不錯,博得滿堂彩。
“我是甘肅會寧人,這里是秦腔發源地之一,我從小聽秦腔長大的,小時候我喜歡背戲詞,不費多大功夫就能背下來。”
安萬的天賦還不只背戲詞快,他生來一副唱秦腔的好嗓子,12歲那年他正式加入當地的秦腔劇團,遇上演員生病了,他臨時上臺唱一段,一開口震驚四座,劇團里的老師都夸他,“這娃娃嗓子好!”
但左臉缺陷一直阻礙著他在秦腔上的發展。
“9歲的時候我臉上還算平整,畫了油彩上臺,誰也沒發現我有缺陷,當時就愛上秦腔了,我覺得只有秦腔能讓我自信地做自己。”
圖 | 演出秦腔時的演員安萬
只是天不遂人愿。從12歲開始,他左臉漸漸凸起,再厚重的油彩也蓋不住斑駁的痕跡,劇團安排他做幕后,再也沒有登臺的機會。
戲曲行當流行一句話,“唱戲的人要三才出眾,頭一才就是相貌”,老師父們都勸他放棄秦腔夢,說他那張臉頭一關就沒過,根本唱不了戲。
可他還是緊緊抓住秦腔這根救命稻草,在無望里尋找希望。
他最喜歡秦腔里那出《斬韓信》,他說自己和韓信很像,從小被人看不起,幾度自薦卻沒人認可他的才華。他想,如果等不到蕭何,那就做自己的“伯樂”。
圖 | 甘肅白銀會寧縣
在劇團里學戲的時候,別人早上6點出早功,他4點起床先練一輪,等大家出早功時再跟著練一輪。
晚上別人休息了,他給師父們熬罐罐茶、打洗腳水,陪著泡腳的功夫,師父們一人給他說一出戲,往往說一遍他就能記個大概,“老師們都夸我勤快、眼竅開。”
在那個沒有電腦和手機的年代,秦腔戲本要靠心口傳授,他就借著給師父們洗腳的機會積攢下100多本戲。
為了能上臺,他舍棄了自己最向往的“小生”,選了“花臉”。“我這張臉演不了風流倜儻的小生,只能走花臉的路線,重施油彩,把臉抹花遮蓋缺陷,就像《鍘美案》里的包公。”
后來他果真如愿重回戲臺,唱上了花臉,只是時代變遷,現在只有老一輩人還保留著聽秦腔的愛好,年輕群體很難感受到西北腔調的魅力。
他和其他秦腔演員一樣,靠唱戲養家糊口的日子過不下去了。
安萬一直珍藏著一個紙張陳舊泛黃的筆記本,翻開第一頁,有一行他手寫的字“2018年做手術,愛心人士捐款名單清單”。
2018年是他人生的轉折點,那年在快手粉絲的引薦下他去陜西西安做面部植皮手術,治療面部缺陷。
湊不齊高昂的手術費時,是每晚看他直播的快手老鐵們自發捐款幫他“換臉”。
“我把每個給我捐款人的快手ID都記在筆記本上了,100多個人,給我捐了上萬塊。”
圖 | 為安萬手術捐款的愛心人士名單
那時安萬已經在快手直播兩年,最初是朋友推薦他把秦腔搬進直播間,試著開拓新出路,他也成了劇團里第一個開直播的秦腔演員。
他把自己積攢30年的秦腔知識毫無保留地分享在直播間里,全年365天開播,唱秦腔、講戲本,他的直播間成了日更版的秦腔劇院。
“很多人聽不懂秦腔是因為不知道戲文里講的故事和民族大義,我一句一句唱詞掰開了講,再把人物前后命運的對比說出來,他們立刻就領會這出戲的精彩了。”
最初直播間只有他妻子一人在線看,一年之后,一千多人天天守在直播間聽他講戲。
安萬說,那感覺就像9歲那年第一次登臺,他終于又找回當初的自信了。
與粉絲連麥的時候,他還發現很多老鐵以前在線下看過他演出,是他的粉絲,但線下一年聽不了幾次他的戲,在快手找到他的時候高興壞了。
“他們說這下可過癮了,能天天聽安萬唱秦腔了!”
圖 | 演員安萬在快手直播間展示秦腔技藝
圖 | 快手老鐵對安萬秦腔技藝的評價
安萬一直記得這些與他一樣熱愛秦腔的快手老鐵的真誠與善意。
在西安做手術的時候,他還在昏迷中就收到100多位快手老鐵的捐款,還有老鐵從外地趕去西安探望他,給他帶補品、家鄉特產,囑咐他一定養好身體,大家會一直守在直播間等他回歸。
“我一個40多歲的人,被他們感動得躺在床上哇哇大哭。”
手術后的他左臉平整了許多,直播的時候他直面鏡頭,大方給老鐵們展示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說,“沒有直播間的老鐵就沒有我現在這張臉,也沒有秦腔在網絡上的火爆”。
做直播8年,他的粉絲漲到50萬,生活條件變好了,今年還攢足啟動資金,創立了自己的秦腔劇院,他說“直播讓我實現了這個遙不可及的劇院夢。”
開業時他決定連開10天10夜的秦腔義演直播,“我自己出錢辦,帶著100多個秦腔演員,讓老鐵們看個過癮!”
圖 | 甘肅安萬秦腔劇院
安萬逐漸發現,直播間是連接線上線下的通道,也是連接舞臺和觀眾的通道。
他說,快手直播拉近了秦腔與觀眾的距離,“在直播間里粉絲們看到舞臺上秦腔演員的真功夫、硬實力,也看到舞臺下演員們每天辛苦練功的日常。”
那一刻,臺下十年功的具象化,讓直播間里的粉絲更理解秦腔演員的堅守,從而更尊重這門藝術。
在甘肅安萬秦腔劇院的辦公室里,掛著許多面錦旗,其中一面寫道“快手助農解民憂”,這是對安萬近幾年為家鄉農特產品直播帶貨的表彰。
這兩年安萬直播間的人氣越來越旺,他想到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他要為家鄉做點貢獻。
圖 | 演員安萬收到的錦旗
“過去我們演出幾乎跑遍了甘肅各地,每個地方有什么特產我一清二楚。”
他利用自己的優勢在直播間帶貨,去甘肅天水演出,他帶貨當地的麻辣燙,回到家鄉會寧演出,他在直播間里大力推廣家鄉的杏仁露、胡麻油。
他的規矩是,每到一處做助農直播都是免費服務。
去年甘肅會寧縣舉辦網絡達人助農活動,他也踴躍參與,義務給會寧農產品做代言人,推出定制款安萬紀念版胡麻油,引發直播間的老鐵們狂熱下單。
甘肅有個蜂場的土蜂蜜,以前一年賣不出幾瓶,后來找他幫忙,安萬家里以前養蜂,他嘗出來土蜂蜜品質上乘,大力在直播間宣傳。
這一下,把默默無聞的土蜂蜜賣到累計60萬單。
圖 | 安萬快手小店中售賣的甘肅天水麻辣燙
他帶貨的時候遇到產品售后問題,先墊付解決,再與廠家溝通,不讓老鐵們承擔任何風險。
“我粉絲里有不少上歲數的人,他們操作手機不方便,為了讓他們買得放心,我都是自己先無理由賠付。”
除了線上,安萬劇院在線下演出的時候,還帶火一條流動小吃街。
安萬的秦腔在哪里開唱,這條流動小吃街就跟著,在戲臺周圍擺小吃攤、地攤,衍生出一塊“秦腔經濟區”,不少商販說,跟著安萬做生意,一天能賺好幾百。
放在8年前,安萬無法想象他的秦腔在未來能產生這樣大的影響力,被這么多人認可、追捧。
現在每次演出時,開場鑼一敲,安萬劇院的舞臺下人山人海,下雨天也澆不滅老鄉們看戲的熱情。
胡子花白的老人,雨水在臉上嘩嘩地流,他把手舉在頭上遮雨,注意力卻一直集中在舞臺上,一動不動。
安萬看著老人既感動又覺得責任沉重,“我告訴每一個演員必須認真演出,看的人那么認真,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認真演?”
圖 | 安萬劇團下鄉公益演出現場
在安萬的計劃里,今年再安排100場公益演出,為了回報這些對他不嫌棄、不拋棄的戲迷老鐵們。
他的劇院里有這樣一句口號,“做好人,唱好戲。”
他說,這也是他給自己立的規矩和人生目標。
在快手做直播這些年,安萬對傳統戲曲的傳播深有感觸。
過去,秦腔的受眾范圍集中在西北五省,涉及地域遼闊,即便秦腔演出從正月初三演到臘月,一年也只能演400-500場戲,無法處處走到,極大地限制了秦腔這門藝術的傳播。
“直播間可以打破這種限制。”安萬說在快手上,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在線看戲,有不懂的他還能在線講解,“秦腔是咱們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讓全國各地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到。”
圖 | 快手新知“線上老年大學”在線直播安萬劇院戲曲表演《斬韓信》
與安萬的愿望相同,近些年快手也在積極培育助力非遺傳承發展的土壤,成為連接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橋梁。
最近在“快手新知”打造的“線上老年大學”里,50歲+銀發群體直播間里看秦腔、東北二人轉,國學歷史課,沉浸式看戲、學習,讓非遺文化的傳承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安萬在此期間,曾經連續三天在線上和線下秦搶連唱,近乎24小時的直播吸引了快手上1496萬老鐵觀看。在直播間里,老年人和年輕人不再有年齡代溝,一起聆聽同一首秦腔戲曲。
此外,主攻旦角的青年秦腔演員思甜、東北二人轉演員楊聰和小龍,也用自己的特色讓不同年齡層的老鐵感受到了非遺戲曲的獨特魅力。
圖 | 快手新知“線上老年大學”開設在線戲曲演繹課
快手助力非遺傳承的腳步還不止于此。
在前不久快手發布的《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中顯示,過去一年,快手非遺相關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40%,聚集超1100萬位粉絲量過萬的非遺創作者,累計觀看量超370億次。而非遺人“變現難”的困境也得到緩解,快手非遺創作者去年人均總收入同比增長55%,最高全年收入超800萬元。
其中,豫劇演員郭超超在快手漲粉45.4萬,二人臺藝術傳承人王茂林、王麗霞漲粉19萬,青年京劇演員、非遺傳承人果小菁視頻播放量破4.8億,點贊量達1520萬。
借助短視頻、直播,快手拓展了傳統非遺的生存空間和變現方式。既滿足老一輩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為年輕人架起一座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梁。
正如安萬一直在說的“高臺教化”,他希望每一位老鐵都能在戲曲中得到感化,相信“真善美”,感悟“真善美”,從而將傳承了千年的文化力量一代代延續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