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越來越多的時代企業,都呈現出「無邊界企業」的特征。
互聯網科技領域,上一代如谷歌、微軟,新一代如字節跳動。
什么是無邊界企業,以字節跳動為例,字節跳動是移動互聯網的通吃型贏家,一度被稱為超級APP工廠。從創立到成為數千億營收的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
字節跳動的成長法則,可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技術復利和邏輯拆解,這也是幾乎所有「無邊界企業」的典型特質。
技術復利之于字節,當然是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極大提高了信息分發效率。相較于千篇一律的編輯推薦,人們更愛看算法精準推薦的內容。推薦算法無處不在,以各種產品形態出現。進而,高頻的推薦算法侵蝕了低頻的編輯推薦和搜索引擎。
邏輯拆解,則是找到真正問題,并且用核心技術優勢解決問題。在移動互聯網浪潮初期,編輯推薦還十分流行,字節跳動則選擇了非主流但回報巨大的路徑——堅定地投入推薦算法,用算法來分發內容。并且,技術是通用的,將核心技術復用到共通場景,可以帶來技術復利。
就像是今日頭條成功之后,推薦算法被推廣到抖音、TikTok 等眾多APP,促進圖文、短視頻、電商等各種形式信息的分發效率。往大量的新場景里灌用戶,同時,又隨著場景豐富,用戶數據維度豐富,推薦更加精準,用戶留存和黏性更強,因而成為「做一個成一個」的無邊界公司。
無邊界擴張,如水一般,快速迭代,天花板高,是「無邊界企業」的顯著特征。今天,在技術復利更易落地的互聯網科技之外,我們發現,硬件領域也在呈現出同樣的特質。
01 無邊界公司在崛起
追覓、大疆、傳音、安克等一批新興科技制造企業快速成長,只用幾年時間,它們就從大學實驗室里的某個小團隊,成長為細分賽道的行業巨頭,并且還能從單個爆款產品,跨品類擴張,到在多品類都成為行業第一,在海外也勢如破竹,天花板極高。
這是一批典型的「無邊界企業」。
跨界總是困難的。
即便是頂級企業,也難以跨行業復刻出爆款產品,比如亞馬遜和微軟造手機也都以失敗告終。充分證實了軟硬件的「天然結界」。
傳統制造業的跨界難度更大。過往,造油煙機的龍頭,始終在造油煙機;造空調的龍頭,大多也始終在造空調。似乎有一些規律,在制約著企業跨界生長。
但是,新一批硬件領域的無邊界企業,似乎打破了這些規律。比如,大疆在消費級無人機市占率實現全球第一后,又相繼在穩定器、運動相機、儲能以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等方向,逐步超越細分賽道競爭對手,打造出爆款產品。如同字節一樣,反饋回路越來越短,產品迭代越來越快,研發創新越來越密集,增長也遠超過往傳統制造企業。
字節跳動、拼多多相對于老一代巨頭們有明顯的「代差」。這種代差體現在,字節和拼多多做出了全球化的通吃型產品,而老牌巨頭更適宜在本土作戰,新軍無界,老牌有界,是劃分代際的標志。
在硬件領域,同樣能看到這樣的「代差」。追覓、大疆、安克、傳音等新興科技制造企業,相比起上一代制造企業,出道即全球化,亦體現出一種無邊界企業的相似性。大疆靠飛行控制系統和算法,衍生出自動駕駛技術,傳音則在非洲依托全球第四的手機出貨量,構建出又一個硬件生態鏈。
這一批無邊界企業中,追覓科技的特質非常明顯。
從2017年成立,到成為智能家電行業巨頭,追覓只用了不到七年時間。追覓基于核心的高速數字馬達與智能算法技術,從智能清潔到智能家電,持續拓展業務品類。從吸塵器、高速吹風機、智能洗地機、掃地機器人等品類出發,追覓逐步滲入割草機器人、配送機器人,從室內走到了室外,從家庭走進了商場,追覓呈現出走向「超級硬件工廠」的趨勢。
在制造行業,這些無邊界企業正在復刻字節跳動在互聯網行業的增長奇跡,后發先至。這些無邊界企業的成長秘密是什么?它們與上一代國內制造企業的區別又是什么?為什么它們能像字節跳動成為超級APP工廠一樣,成為超級硬件工廠?
02 無邊界的本質是技術復利
內容平臺的核心是推薦算法,吸塵器、高速吹風機、掃地機器人的核心則是高速數字馬達。要在成熟市場的成熟品類里脫穎而出,需要創業公司拿出足夠的創新。而在技術、營銷、品牌、渠道等眾多創新方式中,最核心的是技術創新。
2017年,經過兩年蟄伏的追覓科技創始團隊,突破了國際巨頭戴森的技術壁壘,高速數字馬達技術水平追至全球領先水平,做出了10萬轉/分鐘的高速數字馬達。
與所有成功企業一樣,打開市場需要一款爆品作為敲門磚。追覓憑借高速數字馬達這一核心技術優勢,在2018年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產品——無線吸塵器V9。作為一個新興品牌,追覓當時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設立了500臺的眾籌目標。
眾籌結果是18888臺,1500萬元,超預期3677.6%,技術優勢盡顯。然而,吸塵器的市場規模畢竟有限,就像是字節跳動不可能滿足于今日頭條一樣,一家想要做第一的科技制造企業,不可能只滿足于吸塵器。
2021年,掃地機器人市場快速升溫。
行業內,大號玩家有科沃斯、石頭科技,新興選手有眾多涌入賽道的創業公司,還有一干傳統家電巨頭虎視眈眈。市場上主要的掃地機器人,也紛紛搭載上了掃拖一體和避障功能。如何撼動老玩家的地位,從中擇機突圍,是每個入場的新秀需要直面的命題。
追覓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超越競爭對手,快速做到行業第一。俞浩曾說,他讀小學中學時,剛開始都不是第一。但基本上過了半年之后,就能找到其中竅門,成為第一名。在研究高速數字馬達時,這樣的信心告訴他:都是人,為什么我們不可以?
競爭再激烈的市場,也一定可以找到機會點。同樣是科技制造企業,沒有道理追覓做不成掃地機器人。畢竟,追覓初創團隊來自清華大學校內規模最大的科技平臺「天空工場」,這樣一群要造飛機的工程師精英,用造飛機的技術研發出高速數字馬達。觸類旁通,他們當然也能找準掃地機器人的竅門。
那么,掃地機器人市場的竅門是什么呢?
答案還是技術,用技術創新解決真正的問題。掃地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除了高速數字馬達,還有智能算法。如同推薦算法帶來的內容消費高速增長一樣,具備路徑規劃和智能避障能力的SLAM算法,也直接帶動了掃地機器人近幾年來的高速增長。
2021年開始,掃地機器人的避障功能明顯快速進步,中高端機型普遍搭載上了激光雷達。追覓選擇的競爭方式,則是突破算法核心技術。早在2015年開始突破高速數字馬達技術時,追覓便分出了一個團隊閉門研發SLAM算法技術。此后,追覓則不斷在智能算法方向持續突破。
像超越戴森的10萬轉速馬達一樣,追覓用更智能的場景識別、定位導航、智能避障以及語義理解功能,來與同類產品競爭。到了現在,追覓掃地機器人可以AI識別超過200種障礙物;運動狀態下,追覓掃地機器人的語音喚醒率超過90%,都位列行業第一。
其實不只是高速數字馬達、智能算法,從近兩年追覓的產品技術更迭來看,技術復利效應在追覓身上越來越明顯。
一個小細節,2023年10月,追覓將輪轂電機技術用在了洗地機上,這是一項通常用在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上的技術部件,能夠提供靈活的移動、轉向性以及更加精準的運動控制,而追覓將其用在洗地機上,提升了洗地機沉重、費力等用戶體驗難題。
而在9月25日剛剛結束的追覓新品發布會上,我們又看到了「輪轂電機」的身影,這次是出現在了掃地機器人上。此次發布的追覓X50系列掃地機器人,核心亮點是全球首創「仿生機械足越障技術」,其越障能力的關鍵,是輪轂電機驅動與雙節擺臂系統支撐的雙重組合。
技術創新帶來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僅2023年,追覓科技掃地機器人全球銷量超過240萬臺,同比增長300%。在德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多個市場,追覓掃地機器人連續多月市占率位列第一。并且,在中國線上高端清潔電器市場,追覓科技以33.5%的零售額份額,穩居市場第一。
雖然是硬件企業,卻似乎獲得了字節這樣軟件起家的企業才有的邊際成本遞減的擴張效應,這是為何?
03 邏輯拆解世界
偉大公司總有相似之處。核心技術是一切的根本,但技術需要匹配市場需求。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獨立創業后,做的第一個產品其實是一種球輪手推車。
1974年,戴森在裝修花園時獲得啟發,想要制造一款平衡性更好、不會壓壞泥地的手推車。于是,他找到化學公司,用當時還算高科技的醋酸乙烯酯 (EVA) 制造了球輪。
當然,球輪手推車的技術含量無法與高速數字馬達、智能算法相比較。但是,戴森從中學到的經驗是,要用新材料和新造型,設計能夠解決用戶需求的產品,然后自己制造并銷售它。這款球輪手推車很快獲得成功,年營業額達到60萬英鎊,還被用在建筑工地、導彈運輸等戴森之前想不到的細分市場。
在追覓身上,我們也能發現相似點。
2023年,追覓在國內發售了尖端旗艦掃地機器人X20系列,在全球第一個為掃地機器人配備了仿生機械臂技術。機械臂看起來不像人形機器人一樣有酷炫的造型,但是實現了一個功能:機械臂可以將拖布伸出來,清掃墻邊、冰箱底等角落,死角清潔覆蓋率100%。在眾多貼邊清潔思路中,追覓選擇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案。
俞浩相信,邏輯可以拆解一切。事實也確實如此,技術絕對領先的高速數字馬達,產品化之后,勢必可以降維打擊同類產品。追覓的技術價值獲得了市場認可,產品紛紛成為爆品。2023年,追覓的海外營收增長超120%;2024年1-8月份,追覓成為中國大清潔市場市占率第一的品牌。
消費者愿意為創新買單,追覓獲得商業的正向循環,進而反哺研發,形成正向飛輪。事實上,追覓的產品研發與設計人員占比達到60%,研發費用投入占銷售額超過7%,俞浩曾透露,追覓的研發投入,1/3會投入在現有產品的迭代中,1/3投入現有產品的創新,而剩下的1/3則花在新領域的創新中。
于是,追覓得到了持續造血的商業場景,從而進一步研發和驗證技術,將高速數字馬達轉速從每分鐘12.5萬轉,逐步提升至16萬轉,以至于現在儲備的20萬轉,并在SLAM、ToF激光雷達、結構光等算法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由此帶來了技術復利,無論是高速數字馬達,還是智能算法,在掃地機器人、洗地機吸塵器、吹風機乃至割草機器人、商用機器人上,形成了核心技術「力出一孔」,業務品類四處出擊的局面。
從邏輯上講,這一切過程步驟都成立。進而,這些邏輯推演也都變成了事實。目前,追覓的產品序列,也從最初的一款吸塵器,延伸到上百個SKU。這些搭載著核心技術的追覓產品,進入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2100多萬個用戶家庭。
何其相似的一幕也發生在歷史上。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公司Unimation推出PUMA,它是第一個把感知、控制和本體行動結合起來的通用機器人原型。但其真正走向應用,是因為日本公司對它做了專用化改造,創造出用于汽車生產的六軸機械臂,以及專供電子制造及裝配的SCARA等形態,也成就了發那科、安川、愛普生等一批日本機器人公司。短短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半壁江山已悉數被日本制造商掌控。
追覓這樣的無邊界公司,正在做的,就是如此:從核心技術,到技術適配用戶需求,持續疊加價值創新,從量變到質變,形成創新集群,一舉帶入新行業,成為新物種。
正如俞浩所說,「機器人不見得要長得像人,而是具備傳感、處理、執行等功能,我們要持續做好機器人的“心臟”和“大腦”。」
從這些「無邊界公司」身上,我們能夠學到的經驗是——邏輯可以拆解世界。發現真正的問題,并且用合適的技術來解決它。如果企業家的長期邏輯選擇正確,后面就是順風局。
在長期邏輯上,近些年來成長起來的中國科技制造公司,享受到了國內的工程師與制造業紅利,也獲得了全球巨大的市場機會,有機會成為新的時代企業。
今年初,我參觀過一家位于長三角的智能制造企業。工廠負責人說,有將近一半的零部件供應商,就位于他們工廠幾十公里之內。正是基于這樣完整的產業鏈,追覓、大疆等新興的科技制造企業,才能縮短開發周期和低試錯成本,并且以更低成本制造更好產品。事實上,追覓的供應鏈廠商,就有80%都來自于蘇州。
上一代制造企業,普遍性的成長路徑是,大約在八九十年代轉制,開始進口空調壓縮機等核心技術,發揮供應鏈優勢、價格優勢,主要做技術含量較低的組裝廠。做大規模后,再依靠收購國外企業來完成品牌升級。由于不從源頭掌握核心技術,自然也就無法復用,而始終處于模仿者的身位。
相比之下,追覓這些新興無邊界企業從成立開始,就帶著創新的技術和性能領先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先從源頭占據技術高地,再借勢中國軟硬件一體的獨有經驗俯沖全球市場和舊有玩家,實現后來居上地擴張。
從這些新興的科技制造企業上,我們能發現的是,企業從創立時就天然自帶國際化視野。追覓、大疆從成立時,就意識到自己是一家全球化企業,天然要做國際市場的生意。就像是俞浩說的那樣,「新一代企業的全球化布局要立足全球高端市場。」
沒有邊界的公司,同樣也沒有天花板。
硬件的真實世界,比軟件的虛擬模擬世界,市場容量理應更大。遠方的虛擬,和附近的真實,后者的天花板是更高的:因為人類需要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觸感,也只能依托真實的"附近",人類需要掃地的機器人,帶小孩的機器人,幫助老人洗澡上樓梯的機器人,這是真實剛需。
超級APP填滿閑暇時間,超級硬件創造閑暇時間。
從吸塵器、割草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從無人機、運動相機到自動駕駛汽車。追覓這類新一代中國科技制造企業、無邊界企業,在不斷用尖端科技,提升用戶生活體驗,提升社會生產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向時代企業沖擊。
*僅介紹公司,不構成推薦股票的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