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
有人問:為什么有些人性格很好卻總是獨來獨往?
答曰:因為性格好是教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這句話巧妙地區分了“教養”和“性格”的不同層面。
一般來,“教養”是指一個人在行為、舉止、禮儀和待人接物方面所表現出的品德與修養。
教養決定了我們人際關系中的表現,而性格則決定了個人的社交需求與方式。
想要孩子能出息、有教養,作為家長的一定要做好引導和培養。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多次強調,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教養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她認為,一個人的教養不僅僅體現為外在的行為舉止,核心實際上是性格的體現,而這種性格的養成幾乎完全依賴于家庭的影響。
她曾坦言:“一個人的教養,核心就是他的性格。教養基本在于家庭,你看一個孩子的教養,基本上就知道他父母是什么樣的人。”
《心理撫養》記錄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李玫瑾小時候住在工廠大院,鄰里之間做飯,菜香總是飄進每家的窗戶。
有一位鄰居老太太,經常趁著飯菜剛出鍋,帶著孫子孫女,端著碗到人家門口,笑著說:“給我們盛一碗吧!都說吃百家飯,孩子長得壯。”
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鍋里的飯菜都不多的,給了他人一碗肉菜,留給自家人就很少了。
對此,李玫瑾母親不滿地說:“要是家家都這么做,誰還敢做肉菜呢?”
母親這個觀點和態度,自然而然成了李玫瑾的觀念。
長大后,見到別人有什么好東西,李玫瑾從不主動開口去要。
然而,生活中總有些人,見到別人剛得了好東西,便理所當然地說:“借我用用”,拿走后便再無蹤影。
李玫瑾直言:“這種喜歡占便宜的人,我們基本可以判斷,他的家人或撫養人一定喜歡占人便宜。”
是啊,一個性格溫和、禮貌得體的人,在其言行舉止中所展現的教養本質上是其性格的外化表現。
反之,一個暴躁、缺乏自制力、或貪小便宜的人,往往也源于原生家庭中缺乏情感支持與規范教育。
因此,理解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一個人的教養,成為探討教養問題的關鍵點。
02.
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看他父母親就知道了。
對初涉世事的幼兒來說,撫養人在滿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處事,為他建立一套與他人和社會有關的行為規范。
一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成為有教養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較容易融入群體和社會。
父母親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及日常生活的見聞,會慢慢影響著孩子,讓孩子形成屬于他自己的觀念和教養。
如果一個孩子成長在一個和諧、包容的家庭環境中,他的教養往往表現出尊重他人、與人為善的特點。而在一個家庭中缺乏關愛、充滿爭執或冷漠,孩子的性格則可能表現出焦慮、易怒或冷漠。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第一,情感支持與教養的聯系
家庭中的情感支持是孩子教養形成的重要基礎。
當父母能夠及時理解并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便能夠在這種安全感中形成穩健的性格,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情感支持不僅體現在親密的語言溝通中,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關懷。
當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的關注與關愛中成長,他自然會學會如何關愛他人,如何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出溫和的教養。
第二,規則與界限的設定
教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行為規范與社會規則的內化。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規則的地方。
李玫瑾指出,父母為孩子設定清晰的規則、界限,能夠讓孩子從小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
這種規則意識并不是為了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為了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行為得體。
沒有規則的家庭往往培養出缺乏自律、對社會規范不敏感的孩子,這種孩子在日后會因不懂得如何得體地與人交往而面臨更多的社交困難。
當然,在這個養育過程中給孩子提供一定的“心理撫養”,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懂感恩知冷暖,有教養的有用之才。
正如教養不只是外在的禮儀與規矩,更是內在心智的成熟和心理韌性的培養,心理撫養為孩子提供了教養形成的深層動力。
特別贊同李玫瑾所說的那樣:
“心理撫養既需要知識,還需要眼光。今天每個家庭的養育是否到位,可以決定十多年后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國民教養水準。我們要努力改變以往那種粗放型的養育方式,要養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養太多那種“哭著長勁”的暴脾氣的人。”
心理教養重在品行,重在日常點滴的熏陶與引導。
03.
無可否認,教養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影響了一個人未來是否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一個具備良好教養的人,往往擁有更廣泛的社會支持網絡,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時也更加自信和從容。
這些品質都是幸福人生的基石。
教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影響的結果。
是啊,教養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而這筆財富的積累,離不開父母的用心栽培。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肩負著教養與心理撫養的雙重責任。
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撫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推薦您閱讀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
該書主要從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維度,細致入微地告訴我們孩子從出生、幼兒、少年到青年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應該在不同階段給予何種合適的心理撫養方式。
在育兒征途上,如何在情感、性格、觀念、能力等多方面平衡撫養孩子?
孩子嬰幼兒時期,怎么建立依戀關系?
三到六歲,如何給孩子定規矩?
面對孩子抑郁、青春期叛逆,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這些迷茫,李玫瑾教授的作品為你提供了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撫養》一書中,李玫瑾以豐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如何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設定合理的行為規范,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與良好的教養。
教養是一生的投資,從今天開始,為孩子的未來奠定更好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