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兩年前,“被寫作耽擱的喜劇人”余華跟“法律界的段子手”羅翔,曾有過一場神仙對談。對談中,二人聊到了“精神內耗”這個話題。
余華認為,內耗的過程其實也是個尋找出口的過程。羅翔也拋出灼見:“人生就是躺平有時,積極有時,休息有時,工作有時?!?/p>
兩人的對話,切中了無數人的痛點——現實中,太多工作與休息失調的人都困在了精神內耗里,都急切尋找生活出口。
感身空、葛優躺、網抑云、喪文化、佛系、Emo、躺平、擺爛、45°人生、發瘋文學、癲……這些熱詞就是社會流行情緒的樹干上長出的無數個枝丫,下面連著精神內耗的根系。
年輕人自嘲用語的變更也反映了這點:起初是搬磚的,后來是打工人,現在是牛馬。
但總有些人不甘于做牛馬。約180年前,美國馬薩諸塞州有個哈佛大學畢業生就感慨,當時的人們沒有生活,“人們已經變成了他們工具的工具,他們滿載著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除了做一架機器之外,他沒時間來做別的。”
1845年3月,他在離家數英里外的一處湖邊,開啟了一場生活實驗:他自己動手建了個小木屋,在那里種菜、釣魚、發呆。
▲這就是他建的那個湖邊小木屋。
兩年后,他寫出了一本被后人奉為經典的書,至今仍排在美國文學史上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之列。
這位年輕人叫梭羅,那本書叫《瓦爾登湖》。
在書中,梭羅寫道:“年輕人學習生活的最佳方式,難道不是立刻展開生活實驗嗎?”
若干年后,在小紅書上,一群年輕人跟梭羅隔著時空打了個共鳴的響指——他們開啟了一場名叫“走向戶外”的生活實驗。
在很多人還在嚷著“才發現人生的主線任務是做牛馬,人生大事都是在工作夾縫中完成”時,他們已經在擁抱戶外中發掘出了另一種可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做牛馬”,還可以是在曠野里變野馬。
01
白天不懂夜的黑,被Kid的PPT脫口秀擊中癢點的牛馬未必懂戶外達人們奔赴曠野的快意。
快意,可以來自戶外解除了人身上的“班味封印”。
戶外運動先驅約翰·繆爾說:“在每一次與自然的同行中,一個人所得到的遠遠多于他所尋求的。”
放下繁雜瑣事,卸去工作壓力,戶外就是人們從996與PPT編織的羅網里抽離的“脫嵌”時刻:人們可以心無掛礙地聽山間清爽的風,看林中靈動的鳥,感受雨水黃土潑墨出山海,鳥語蟲鳴共奏成天籟,抬頭見云,低頭見影——在自在呼吸中接受大自然的饋贈。
人生有界而曠野無邊,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內耗自然會消散。
快意,也可以來自戶外摘除了人內心的那副假面。
戶外是松弛感的批發部。我很喜歡戶外達人@婁少杰的闡釋:戶外是個更平等的地方,不會因為你是誰,就下雨就不下到你頭上;戶外也是個沒那么“體面”的地方,不需要端著,可以更真實地呈現自我。
徐志摩看了估計會點點頭——他在《翡冷翠山居閑話》中寫道:“做客山中的妙處,又在你不需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你不妨搖曳著一頭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
在“戶”托邦里,人可以剝離所有社會身份,單純平等地享受戶外的樂趣。
快意,還可以源于人以群分形成的趣緣共同體帶來的社交滿足感。
戶外運動經常自帶社交屬性:一次相遇、一次相助、一次相談,都能打開社交匣子。
同頻者之間的連接,總能對沖那些被職場甄嬛傳加碼的社交負荷,給人真正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北京后海的跳海酒吧主理人梁二狗就說過,身為騎行愛好者的他,很喜歡小紅書戶外特有的社群氛圍,“即便都不認識,但我們今天都發了夜騎長安街,大家會互相點贊,同道中人,感覺很開心”。
▲梁二狗的跳海酒吧里,經常聚集著一堆戶外愛好者朋友。
可以“在戶外,不見外”,可以感受“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有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徒步或騎行過去的樂趣,有人與人連接的意趣……正因為這些,戶外才得以成為這屆年輕人的精神棲息地。
說真的,我每次刷小紅書刷到那些騎行、滑雪、徒步、攀巖、沖浪、溯溪、路亞……各個“賽道”的博主時,都很羨慕:羨慕他們能去有風的地方,羨慕他們可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羨慕他們可以在“4個人6個群”的塑料社交外開拓出新局來,羨慕他們在戶外走著走著就走出一個“反內耗指南”來。
02
在我看來,戶外就是這屆年輕人的“阿勒泰”——每個人心中或許都住著一個阿勒泰,去阿勒泰很遠,去戶外卻可以很近。
當戶外跟“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中的曠野心智綁定時,去戶外未嘗不是奔赴心中的阿勒泰。這里的阿勒泰,就是沒有內卷內耗內傷的人間理想地的代名詞。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理想國”不是平地長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
世界那么大,人們可以去看,去走,去爬,去游,去滑,去蹦,去跳。在此過程中,人們可以共同創造一個被“六便士”絆住的名利世界之外的精神家園。
前幾天,在戶外愛好者嘉年華第三屆小紅書外人節上,我就看到了眾多“外人(戶外達人的簡稱)”在騰格里沙漠0-1共建“戶外理想社區”的樣子。
按照淡人、山人、行人、高人的類i人/e人框架分組后,他們共建沙漠營地,結伴探索、共同創造那些新戶外內容。這其中,像沙漠云朵蹦床、天幕涂鴉、T恤生刷、原始氛圍裝飾等,都在“宅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之列。
看完之后,我就覺得,小紅書是個巨大的“探索頻道”,外人節則是個濃縮的社區。
▲“外人”們在沙漠上玩得很嗨。
“外人自建”模式,去社會標簽的營地共建共生機制,開放多元玩法……儼然是小紅書戶外運動與內容生態建設的“等比例縮放”。
寓于這些“外人”戶外實踐與表達之中的DIY精神與UGC社區內核,正是鼓勵嘗試的戶外精神和小紅書多元社區文化的投射。
而DIY精神與UGC屬性,也是小紅書解鎖“第一戶外內容社區”的密碼:在小紅書上,戶外愛好者們豐富多元的戶外探索與表達,托起了熱辣滾燙的社區氛圍。2023年,徒步、露營、騎行、釣魚、潛水沖浪、滑雪相關筆記發布量的增速,都達到了100%以上。
跳出戶外來看,小紅書上,“搭子文化”風行,背后正是趣緣社區帶來的同頻共振、同好連接;“出門在外互助父母協議”出現,本質上也是用戶共建;無數種生活方式流行,則是其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反映。
有意思的是,在此次外人節上,小紅書首次發布了“戶外公約”,倡導出發不等待、敬畏不盲目、勇敢不逞強、追風不跟風、戶外不見外、留心不留痕、分享不嘩眾……將戶外撒歡引向安全、文明、可持續之地,也是平臺治理態度與UGC社區價值觀的微觀投射。
窺一斑見全豹,從一個外人節里,也能看見一個有趣的小紅書。
03
重創造、有連接、夠包容的社區里,才能長出五彩斑斕來。
梭羅曾寫道:“我們就這樣謹小慎微地活著,對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敬畏之情,頑固地認為它沒有改變的可能性,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但讓我告訴你:你能從圓心畫出多少半徑,生活就有多少種方式?!?/p>
在小紅書上,我總能看到某些博主試圖從“圓心”畫出更長的“半徑”來。
博主@kelan克瀾 曾在山里連續淋了4天的雨,被好心牧民收留后,終于來上一頓wildeat(戶外野吃),感受到別有一番滋味。
@小丑 自認是個“擰巴”的人,每當她被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搞到身心俱疲時,她都會到公園放空自己,讓大自然的氣息將自己輕輕環抱,把emo情緒疏散在微風之中。
@梅清嫵 秉持“我能苦,但不能苦了我的朋友圈”的態度,發朋友圈“永遠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實際上卻是“走不動了,這鞋得有兩斤泥”。
@Sara日記 約上同學一起,把畢業旅行挪到了山里。她認為,熱愛自由的人就該在山里畢業……
這些對應的,就是2024年流行的戶外現象——wildeat、公園20分鐘、毛坯戶外精裝朋友圈、自由的人就該在山里畢業等。
▲很多年輕人都在去往沒有天花板的地方。
看著他們把生活過成了曠野,過得熱烈而恣意,我腦中回旋的,是詩人蘭波的那句:出發,到新的愛與新的喧鬧中去!
在“出發”中,年輕人們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保護區”——小紅書在線上社區順勢助推那些熱點戶外話題,在線下以外人節方式承接用戶的撒野熱情,就為那些被按部就班生活封印的自在靈魂提供了渡口。
牛馬味太濃,到戶外放空,獲得的興許是“解開昔日舊枷鎖,今日方知我是我”的新感受。
04
去戶外,就是在更開闊的世界里建造更豐盈的自己。
說到這,我想起了“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間絕版”的蘇東坡。
約930年前,正在潁州(今天的安徽阜陽)任太守的蘇東坡,為了看潁州西湖景色,設計了個移動版亭子,這亭子算是原始版露營帳篷——亭子的梁、檐、柱等都是分散的構件,要用時就用榫卯交錯將其搭在一起,頂上蓋著油布,四周懸著布帷。
蘇東坡將其命名為“擇勝亭”,還專門為其寫了篇銘文:可侑我客,可流我觴。我欲即之,為館為堂。近水而構,夏潦所襄。遠水而筑,邈焉相望。乃作斯亭,筵楹欒梁。鑿枘交設,合散靡常。赤油仰承,青幄四張……春朝花郊,秋夕月場。無脛而趨,無翼而翔。
沒有條件露營,那就自己去創造條件,不得不說,蘇東坡精神狀態領先了今人1000多年。
蘇東坡所在的年代沒有小紅書,要不然他在“大宋第一才華擔當”的Title外還會多個標簽——“外人”。
蘇東坡當年的戶外活動打開方式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現當下人們的戶外選擇則是從A到Z都有:可露營,可騎行,可徒步,可攀巖,可沖浪……行藏在己,豐儉由人。
目前看,許多不甘做牛馬的年輕人們,已經服下一劑“戶外”牌班味消退散。
在他們擁抱戶外的姿勢中,徐志摩的那段話也變得具象了起來——
不必一定與鹿豕游,不必一定回“洞府”去。為醫治我們當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在青草里打幾個滾,到海水里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松了去的。
走,去戶外吧!去創造,去連接,去打開更開闊的精神疆域。
如果月亮還沒來,路燈也能照窗臺;如果班味難拂去,就到戶外敞開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