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云南農業大學的研一新生,我們對一切感到陌生和新奇,特別是聽到導師要在大理古生村組織古生宴活動。2024年9月30號,我們5:30起床、6:20從昆明農大老校區出發,6:50到達昆明站南進站口……上午10:45,我們到達古生村,隨后跟著導師去昌總那里開會,商量活動流程安排。
初識實思,懵懂又好奇
會上,聽到云南金順鴻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昌耀武談及“實思、實思米”讓人好奇。 下午,昌總帶著我們參觀鄉愁科技小院,在小院里面的展覽墻上,看到了“實思”兩個字,詢問昌總,什么是“實思”?昌總跟我們說了幾個詞“踏踏實實、踏進一線、為民服務……”,對實思的內涵有點懵懂。晚上,導師帶我們去參觀古生村科技小院,在中國農業大學焦點師姐的介紹下,我們對實思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10月1號上午7點,跟隨古生村村民去喜洲買古生宴所需要的菜品。6點半起床望著外面漆黑的天,不由得嘆了一口氣,心想:“哎!又要起著這么早”。買完需要的菜品回來后又去準備古生宴的其他環節,忙了一天,晚上吃完晚飯,結合這兩天的工作,不禁又想起了實思的內涵,突然發現之前理解的實思內涵是片面的。
實思內涵:責任與擔當
▲翻拍照:張福鎖院士在田間檢查水稻
實思是科學家精神在洱海的體現。9月30晚上,杜發春教授帶我們參觀古生村科技小院,小院的焦點師姐介紹:“‘實思’是由張福鎖院士提出來的,‘實’就是腳踏實地深入生產一線為農民服務,‘思’就是將農民、田地放在師生心頭,一心一意為民做實事”。2022年2月14日,張福鎖院士帶領學生團隊來到云南大理古生村深入水稻生產一線,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研究共同治理洱海流域環境問題,幫助當地村民增產增收。據介紹,張福鎖院士成立科技小院的初心既要科技幫扶,也要產業興農,更要助力振興鄉村。
實思是企業家精神在古生村的體現。云南金順鴻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昌耀武致力于鄉村振興項目的開展,與科技小院進行交流合作,積極探索“企業+村民+高校”模式,成功與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共同推進古生宴的市場化運作。為了能更加了解古生村的文化底蘊,他這幾年來常住古生村,挖掘和利用古生村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變文化效應為品牌效應,助力古生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參觀鄉愁科技小院的時候,看到張福鎖院士帶領團隊深入田間檢查水稻的畫面,昌總感觸很深,他說:“實是腳踏實地,思是鄉愁之思。”
實思是實干精神在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的體現。作為全國首家人文科技小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自2023年5月成立以來,深入田間地頭,挖掘大理古生村文化內涵、融合古生村傳統特色,在大理白族“土八碗”的基礎上,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師生創新打造了古生村特色美食品牌“古生宴”。通過組織古生宴的系列活動,落地古生宴并協調企業與村民成為運作主體,讓村民、游客變成參與和消費主體,進而帶動村民經濟增收。在小院師生與企業和村民共同打造下,古生宴發展成為了村里的美食名片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新亮點。
理解實思內涵,傳承與發揚科學家精神
“頭戴帽子躬耕地,田在心間只為民”,強農興農的重擔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實思不是空話,不是空談,不是空干,已經扎根在古生村田間地頭,扎根在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及其各科技小院的師生心間。作為云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雖然才來到大理古生村3天,但古生村的文化也深深感染了我們,我們的心中也已經埋下了一顆實思的種子。
作者:胡凌銀,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4級農村區域發展碩士研究生;
王業新,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24級農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來源:洱海人文科技小院
主編:黃曉宇
編輯:趙琪、楊娜、胡凌銀、王業新、余仲琴、楊江平等
審核:杜發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