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縣竟然有共產黨的抗日軍政大學?不在信陽不在竹溝您知道是哪里嗎?
河南的一個小縣城這里曾經是豫皖蘇革命根據地,在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時代共產黨在這里建有一所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你知道是哪里嗎?
位于豫皖蘇交界的永城市除了有聞名遐邇的芒碭山風景區還有抗大四分校遺址。彭雪楓將軍率領新四軍游擊支隊挺進豫東敵后,開辟了以永城為中心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1939年2月,中共豫皖蘇省委在永城書案店建立。 抗大四分校舊址位于永城市西南30公里李寨鎮麻冢集,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點。1940年3月,在此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兼任校長,副司令員吳芝圃擔任副校長,政治部主任肖望東,教育長由劉作孚、劉清明、方中鐸等人擔任。學校在永城共辦了兩期,培養了近2000名抗日軍政干部。
位于永城市李寨鎮曾樓村的千年銀杏樹見證了烽火四起的戰爭年代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成長經歷。相傳此樹為東漢時期曹操命人栽植,距今2000多年。1940年夏天,新四軍抗大四分校學員曾經在此樹下習、聚會、議事,一些樹干還做成了手榴彈柄和槍托,是名其實的“革命樹”“抗日樹”。目前,這棵樹高26米,胸圍6.5米。2008年8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并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古樹名錄”。
當年為解決水患問題,彭雪楓帶領游擊支隊和當地群眾開挖的那條長約10公里、自李寨村經皖北渦陽縣新興集、最后流入淝河的河,也因為這段特殊的歷史被賦予了帶著紅色情感的名字“新四溝”,為此,永城市李寨和新興集百姓還分別在兩地立碑紀念。直到今天彭雪楓,興修水利、軍民魚水情、賣戰馬度饑荒等英雄故事還在豫東大地廣為流傳。
紅色血脈奔流不息,紅色基因星火相傳1944年9月11日,37歲的彭雪楓在夏邑縣八里莊戰斗中不幸犧牲。為了紀念他,永城縣曾經更名為雪楓縣,抗大四分校命名為雪楓軍政大學。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即陸軍指揮學院的前身,當年為部隊和豫皖蘇邊區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這里已經成為河南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