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文力,看懂經濟專欄作家,曾供職于陽光保險、中國工商銀行,傳播星球APP專家
銀行IT部門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這個問題在行業中一直有爭論。
最近,一家銀行的IT部門領導,就未來IT部門在公司內地位的變化趨勢,征詢我的看法。想想這真是個非常好的問題,還有點哲學的意味。其本質是在探索IT部門的身份角色、歷史演變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圍繞 IT 部門在公司內地位的變化展開討論。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探討這個問題,我將先從銀行IT部門名稱的變化說起。
大學畢業后,入職到剛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科技部。那時候國家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估計部門名稱以此有關。定位于用科技手段提升業務處理效率。部門設置有綜合處、機具處、設備處和系統應用處,總共也就二十多人。
印象中部門對行里的價值貢獻很有限,沒太多話語權。貌似可有可無的樣子。平常沒有業務部門主動來找,更多是我們出去求人。從行里要錢要政策,請業務部門參與到項目的需求設計工作中來。
隨著部門工作的不斷推進,逐漸體現出了一定的價值作用和發展潛力。那時候經濟飛速發展,業務量急劇膨脹,僅僅依靠增加員工數量,根本就無濟于事。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要借助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
當IT應用的商業價值得到證實,行里對我們也就格外重視起來。經費上予以保證,組織上進行擴編。行領導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我們加快銀行業務電子化的步伐。大家充滿了干勁,各方面工作蒸蒸日上。
當我們感覺特好時,行里毫無征兆的將部門名稱調整為技術保障部。部里同事都很有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沒有充分體現部門應有的身份定位。相對比較受局限和被動,有低人一等的感覺,缺少了曾經第一生產力的霸氣。
當年咱年少輕狂,還去找部門領導理論。可領導也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剛好有機會見到主管行領導,就沒輕沒重的提意見。行領導立馬變臉,批評我認識不到位。指出改名字的目的,就是想讓我們做好技術保障。
領導的想法肯定是有道理的。隨著應用系統推廣范圍的迅速擴大,運營故障逐漸多了起來,甚至在多次發生網點對外服務停運的情況。業務上迫切要求提高系統運營的穩定性。行里強調做好技術保障,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部門堅決貫徹執行行里的指示要求。不過平常與外部交流時,我們不太愿意使用這個新名字。特別是跟國外銀行和廠商介紹我們自己時,解釋起來太費勁。干脆就在名片背面的英文里印上IT部。
在從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的進程中,我們發揮出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幫助業務減輕人工操作負荷,優化操作流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支持業務創新推出了通存通兌、電子匯兌等許多服務產品。成為行里開展同業競爭的重要手段。
那時候行里充滿朝氣。不斷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做法,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了一系列創新變革。所有這些都要依靠IT來實現。誰的IT水平高,誰實現的就快,誰在市場中就領先一步。發展壯大IT成為行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部門的名字改為了信息科技部。終于又擁有了“科技”二字,感覺特別親切自豪。這也說明行里已經認可了我們在技術保障方面的工作表現。重新強調要在發揮第一生產力方面,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行里各項業務的經營管理已完全離不開IT。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更引發了一大波創新。開展信貸業務集中管理,實現國際結算業務集中操作,開拓了電子銀行業務,大幅度提升了經營管理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Fintech (金融科技)成為金融領域被關注的新焦點。行里再次將目光投到IT身上,希望通過業務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帶來更具技術含量和競爭力的業務創新。為此部門的名稱改變為金融科技部。
業務是要借助技術擴大生產效能,技術則在業務需求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過去使用IT的門檻較高,業務部門自己搞不掂,只能請專業人士幫助。市場上找不到合適的服務供應者,那就只能依靠自己的IT部門。
業務部門提出需求,由IT人員將這些需求轉變成計算機能懂的語言指令,再由機器執行,實現業務需求的目標任務。本質上IT人員做的是類似翻譯的工作,或者說是為業務應用技術架設了一座橋梁。
技術的發展大幅降低了應用技術的門檻。新時代的業務人員普遍具備一定水平的IT應用能力。通過操控有良好用戶界面的軟件工具,就能實現部分業務目標。比如報表分析工作,業務人員操作辦公軟件就可以實現。
AI大模型的出現,為業務與技術之間新增了一座技術橋梁。業務人員將需求提交給AI,由其形成計算機指令,再依指令執行。AI擅長從事翻譯方面的工作。隨著對其訓練量的不斷增加,替代IT人員的進程正在加速。
一些外部IT公司同樣能為業務部門提供服務。雖然各家銀行看上去各具特色,但本質上差異并不大,存在大量的共性需求。經過積累沉淀之后,就會產生最佳的標準業務做法,也就會形成標準的IT服務產品。
這些產品具有成熟的技術架構和穩定的性能,經歷過嚴格的安全測試和驗證,可以快速復制部署上線,更為安全可靠,也更加經濟。因此必將不斷發展壯大,逐漸取代很多現有各行的自建系統。
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些國外的大銀行,認為其主要核心業務做法已比較穩定了,不再是競爭的焦點。出于成本經濟的考慮,將大量核心業務的IT服務外包給了外部IT公司。事實上,國內銀行在許多非核心業務,非常依賴于外部IT公司的產品服務。
上述變化在其他專業早已發生。行里曾設立有外事部門,負責對外交流中的相關事宜。其人員最主要的技能就是懂外語。只要有外事活動,就要請他們來幫助做翻譯。對外交往的增加,服務變得稀缺,導致該部門的地位極為尊貴。
可逐漸幾乎人人都在學外語,招聘入職更是強調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市場上也推出了大量優秀的翻譯軟件。遇到對外交流的事情,各部門自己就可以搞掂。基本不用專業部門在中間提供服務了。
只有遇到比較重大的外事活動,如行領導出訪或會見外賓,才會交給行里專業人士負責。碰到大型外事活動忙不過來時,還會請外部翻譯公司提供服務。許多外語專業的人員紛紛轉型去做國際業務,且大多發展的不錯。
觀察業務與技術之間服務市場的發展趨勢,同樣將會有更多更好的供應者。當業務部門有了更多選擇時,對IT部門的依賴度自然會下降。曾經唯一的供應者,IT部門的地位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所幸在確保業務穩定運行、推動業務創新與發展、提升客戶體驗滿意度,以及應對市場競爭與挑戰等方面,依舊需要IT部門作為定海神針。雖然技術會不斷發展,業務在不斷演變,IT部門的核心職責和重要性仍將持續存在。
那些能被替代的工作,一般比較簡單、穩定、有明確邊界。剩下大量IT任務,更多是面向提升業務的核心競爭力,涉及面廣、關系錯綜復雜。需要有更大的信任,更多的協同,更高的保密性和確定性。只有IT部門才能肩負起這一重任。
畢竟沖擊是在逐漸加大。對于業務涉及IT應用的實施決策,IT部門所擁有的話語權正在減少。甚至對技術創新和決策方面的影響力也有所削弱。若還想繼續受到業務部門的倚重,IT部門就必須審時度勢,主動做出改變。
IT部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升級自己的服務體系。不能只做技術的提供者,而應成為新技術應用創新的引領者和業務的合作伙伴。積極調整工作重心,努力轉變,成長為企業所期待的樣子。
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更要注重為業務創造價值。通過深入學習公司文化和戰略規劃,基于公司愿景使命和當前任務目標,確定自身所應做出的貢獻。幫助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勝。
既然許多服務,有了更好的替代者,由自己來做,帶給業務的價值有限,那就應考慮主動退出。甚至還要幫助業務部門選擇更好的替代方案。將節省下來的精力聚焦于對業務價值貢獻大,而別人無法承擔的服務上。
積極參與公司戰略規劃和年度計劃的決策討論,提供技術上的洞察和解決方案建議。推動公司形成良好的IT治理、數據治理和產品創新管理機制。建立起適合公司發展要求的IT規劃和穩定的IT架構體系,并堅決貫徹執行。
密切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動態,主動嘗試使用新技術,成為技術先行者。在IT自身領域主動引進先進的自動化工具。不斷降低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大量重復性、低價值勞動的占比,釋放IT人力資源,提升IT服務的質量和穩定性,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保持較為充沛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以保證能為公司提供更具確定性的服務。要避免對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做好B計劃,隨時可以應對外部服務無法到位的狀況。確保業務持續穩定的運行。
與業務部門深度融合。優化自身的服務模式,提供更加靈活、快速響應的服務。面向業務目標,與業務方共同探索更多創新的可能機會。將技術創新融入到業務場景中,為業務部門提供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推動數據思維的普及和數據共享的實現。借助大數據、AI等先進技術,開展數據深度挖掘分析。為管理層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幫助業務部門更精準地把握市場趨勢、了解客戶需求、優化資源配置。
積極應對不斷增加的網絡安全威脅,以及監管日益嚴格的要求。加強風險管理和合規性審查工作。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合規流程,并嚴格遵照執行。確保信息資產安全,滿足合規性的要求。
構建跨學科的IT團隊,引進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掌握前沿技術的專業人才。推動團隊學習成長,促使團隊實現整體知識技能的大幅升級。對于即將被AI替代崗位的人員,則要主動幫助他們轉換賽道。
數字化轉型的當下,是在發展中解決IT人員職業生涯轉型問題的極佳時機。業務部門恰好急需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人員,以便更為直接的應用IT實現業務目標,快速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IT知識技能較為艱澀難懂,業務人員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
來自公司IT部門的人員,不僅懂技術,了解公司文化,且在服務業務的過程中,掌握了大量業務知識和實際做法。他們是公司寶貴的人才,也是幫助業務部門實現技能升級的合適入選。他們加入到業務部門,還能促進與IT部門更好的協同。
從曾經默默無聞的小角色,逐漸被認可,被高度依賴,到被寄予更多的期望。這一增強趨勢,將隨著IT應用門檻的大幅降低而有所減緩。IT部門必須摒棄路徑依賴,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和目標任務,努力創造出新的貢獻,才能贏得公司持續的信賴和尊重。
作者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