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州的茉莉花很值錢”…
近日,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盛傳橫州茉莉花價格持續走高的消息,“老奶奶摘花日入千元”、“橫州后生回老家摘花”、“打工暫停,回家摘花”的短視頻一個個冒了出來。
原本以為不過是網絡新梗,沒幾天就會湮滅在互聯網大軍中。
卻不想就在昨天,橫州茉莉花卻是登上了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紀錄片節目《共富經》,原來這“好一朵茉莉花”的背后是一個“官方蓋戳”的助農故事。
文 | 李慧穎
編輯 | 卓然
橫州的茉莉花暢銷海內外,2024年開年至今,橫州茉莉花的畝產能大約有2000斤,總產量突破11萬噸。
四面環山的橫縣,2021年剛撤縣建市成了橫州市。但不要看輕了這小小的縣級市,全國80%以上、全球60%以上的茉莉花和茉莉花茶均來自這里。
每年的7、8月份是橫州茉莉花的豐產期,南寧橫州的田間街巷就茉莉飄香。
不過問題在于正是因為豐產,一般來說價格不會太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夏天橫州茉莉鮮花價格就一騎絕塵,價格猛翻一倍,突破歷史最高價來到40元/斤。而今年的茉莉花價格在去年的基礎上仍然呈現同比增長態勢,且更持久的維持在當前高位。
家鄉花兒的馨香與繁榮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加入茉莉花自摘自銷的隊伍,何成添就是其中的一員。
2015年大學畢業的何成添回到家鄉橫州創業,搞起了茉莉花盆栽的種植與直播帶貨。花價的抬升不僅讓何成添的生意再上一層樓,更讓他看到了橫州茉莉花產業的潛力和希望。
“今年大家都賺到錢了,農戶們都很開心”。
看到如今橫州線上線下茉莉花交易的繁榮,羅玉振同樣感慨萬千。作為橫州市的花茶協會會長,羅玉振比誰都更希望看到家鄉的花田后繼有人。
“(以前我們)研究過說等這些人老了之后,還有沒有人從事茉莉花這個行業。但是現在隨著茉莉花價從12元/斤漲到現在的30元/斤、40元/斤,這些90后、00后的青年小伙子啊,他們都已經回來從事這個花農的工作了…”
這樣的情景在2023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時間推回兩年前,即便是同樣的炎炎夏日,同樣的茉莉花期,橫州的茉莉花收購價格也就20元/斤不到,而且市場價格也時有波動。
2023年的夏天,橫州到底發生了什么?
旁人可能不清楚,但不少花農一定記得。2023的7月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親自帶著考察團隊來到了橫州。
老一輩常說,人到中年,喝茶的基因就會覺醒。但事實上如今的消費者是越年輕越養生。逛街休閑、運動健身、工作碼字…無糖茶幾乎成為每一個生活場景中年輕人必備的時尚單品。
近年來,無糖茶飲市場在農夫山泉旗下東方樹葉等茶飲產品的帶動下呈快速增長。
根據尼爾森IQ數據,2023年包括無糖茶飲在內的即飲茶以21.1%的市場份額超過碳酸飲料,成為新的行業第一。
而作為中國無糖茶飲市場的風向標,農夫山泉東方樹葉系列茶飲在無糖茶中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70%,2021-2024年的年增長率均突破40%,2022年-2023年增長率更是達到83.8%。
此外,市場規模仍在持續擴大,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方樹葉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 90%,將近翻了一倍。
如此的增長趨勢也帶動了農夫山泉在橫州的茉莉花收購總量快速增長。截至目前,農夫山泉在橫州茉莉鮮花年采購量超過橫州年總產量的10%。
然而鐘睒睒考察之下發現,無糖茶大熱而彼時當地的茉莉花鮮花收購價格才17元/斤左右,甚至很多時候不到10元。
爆火的無糖茶飲市場并沒有給花農的收入帶來顯著的提升,橫州的茉莉花產業發展周期也仍然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
于是,農夫山泉當即決定在橫州規劃建立茉莉花茶干茶生產加工基地,參與茉莉鮮花收購和干茶自主拼配加工,同時與當地企業張一元展開合作,協助完成包括優質茉莉鮮花收購、窨花等上游的環節,并建立了對上游原料的質量監督機制,對農業生產中可能地風險進行系統性的控制與規避。
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農夫山泉的到來,不僅為橫州的茉莉鮮花帶來了大量且穩定的市場需求,更是給橫州茉莉花產業發展打開了前景。
之后的短短兩個月里,橫州茉莉花的價格就飆升到了歷史最高價40元/斤,相較于7月之前整整翻了兩番,而后更是有了今年持續走高的花價。
從最初的“異域移來,幽齋數朵”的數簇小花到如今,橫州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綜合品牌價值已然超過2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農夫山泉終究將這“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真正唱進了橫州花農們的心中。
其實鏡頭追蹤以外的地方,少有人知道,種地這件事,農夫山泉已經做了17年。
農夫山泉的第一個農業業務應該是“橙子農業板塊”。時間撥回2007年,農夫山泉高層來到贛南,他們的初衷概括下來很簡單——把最新鮮好喝的“臍橙汁”搬運到消費的第一線。
而這簡簡單單的一步,農夫山泉走的并不輕松。
誰能想到汁水豐沛、果香濃郁的臍橙在加工后會產生大量的檸檬苦素,口感非常奇怪。
這在當時,是全世界飲品行業都尚未解決的問題,說句天崩開局都為過。更不要說,接下來還要面對堪稱“柑橘癌癥”的黃龍病。2012年到2014年間,贛南幾乎80%以上的柑橘樹都感染了黃龍病。不要說歉收,連產業存續都成了問題。
但這些疑難雜癥還真就被農夫山泉一個一個的給解決了。
廠址不對就重新選,味道不對就上科研,有病咱就治病,舍不得砍樹就補貼…砸錢砸人,這趟“渾水”還真就被他趟了過來。
生生將一個區域性的農業產品,創造出了將近690億的品牌價值。之后農夫山泉還將這一方案復制到了新疆伊犁的蘋果業務中。
那么如此強大的一套全產業深加工組合又幾度復制,農夫山泉到底賺了多少錢?
答案是:尚未盈利。
做農業投入不小,回報卻很慢。
“農業的盈利有邊際效應,一個公司要看整體,并非每樣都要賺錢,一定要有戰略性的虧損培育項目。”
我們這位出身農民的首富,很多時候畫風看起來都與別家首富不同。網上戲稱“美國首富在造火箭,中國首富卻在賣水”。對于這樣的言論,鐘睒睒并不生氣。
“我是農民出身,所以會關注農民。我保持了農民的正常收益,我也會為自己自豪。”
在鐘睒睒看來正是農夫山泉不賺錢的板塊才真正承載著長期主義下的社會責任。盡管當前農夫山泉尚未見到回報,但贛南、新疆等地的農戶、稅收、就業等等卻是早已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因此,即使東方樹葉系列茶飲產品早已成為市場的超級單品,農夫山泉仍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上游產業中。
至于這些有沒有被人大肆報道?用鐘睒睒的話說,“善欲人見,不為真善。”
自古農民靠天吃飯,不管是豐收還是歉收,一年到頭所得不過果腹而已。多的是中間商賺差價,農夫山泉本可以不做這一切,但事實是,無論是農夫山泉所有的天然水水源地,還是果汁、茶飲等其他核心業務,其原材料供應大多在偏落后的偏遠地區。
更何況,從贛南種橙子、新疆種蘋果到如今的橫州種茉莉花…農夫山泉一次次科技助農不僅完成了一場盛大的慈善,更實現了企業與鄉村的雙贏,增加了第二增長曲線。
風險共擔、成果共享。至少就目前看來,種地這件事,農夫山泉是認真的。
說文解字里說,“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
中國人自古相信“民以食為天”,三餐四季,土地是不會騙人的。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年輕人喊出“離開城市,回家種地”的口號,然而他們終究發現種地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1年,亞馬遜獨家節目《克拉克森的農場》,身為英國億萬富翁的克拉克森買下科茨沃爾德 1000英畝的農場,打算進軍農業。然而吭吭哧哧種了一年的地,喜獲144英鎊。
“里里外外各樣的雜事,像打地鼠一般,總也沒個盡頭”。
而《克拉克森的農場》顯然只是一場西方的資本游戲。“一年到頭的耕作只換來144英鎊的收入”不過是換觀眾一笑,“農場主的種田日常”更與中國的國情差之千里。
千百年來,小農戶自耕自種就是中國農業模式的縮影,可以形象地概括為“大國小農”。
據統計,當前我國經營面積在10畝以下的小農戶共有2.1億戶,占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耕種面積更是占到全國耕種總面積的70%。
在商品經濟的洪流面前,小農戶就像海上的小舟,稍不注意就會被湮滅在各種天災與“人禍”中。
光景不好的時候,顆粒無收也是有的,難得收成好了,還可能遭遇豐產期花商壓價——“豐產不豐收”以及批發商經銷商層層“抽水”的情況。
近年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給出“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的指示,各類助農舉措也都在積極發揮動能。
從傳統電商平臺的搜索置頂、價格補貼再到直播帶貨,本質上這些都屬于產業鏈終端銷售渠道的豐富和拓展,而農夫山泉的三次“試水”確是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下的高效、健康的助農方案,即以產業力量介入,以企業為核心,推動產業轉型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因此,農夫山泉在贛州與新疆分別與果農簽訂長期穩定的收購合同,將“訂單農業”引入產業鏈上游,使農民從靠天吃飯變成靠契約吃飯;在當地合作建廠,以深加工的方式參與原料生產和加工,推動傳統生產和組織形式的變化;并以企業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防治管理技術,為產業升級真正做到保駕護航…
在這一系列操作中,價格保證是基礎更是關鍵。
助農助農,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別的都是虛的,農民從來不需要空洞的贊美,實打實的惠民、利民、富民才是硬道理。
僅已經部署完成的贛南橙子業務,農夫山泉就帶動了4000多戶合作農戶脫貧致富,惠及上下游近4萬余果農。而隨著農夫山泉入局橫州茉莉花的腳步推進,橫州的花農們已經開始迎來重大利好。
按照一位熟練的農戶平均每天摘花30斤來算,就如今的價格,每位農戶一天的收入就可輕松超過1000元。
“到今年花價突破了40多元錢一斤,很多人呢,房子建起來了,家里小汽車也買了,確實是茉莉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收益”。
收入高了,人的精氣神兒也就上來了。如今橫州的花農們的心中種花信心和決心早已非過去可比。
雖然看上去,從“幫”到“興”,只有一字之變,但是內涵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為這意味著,企業要完成從“輸血式”幫助到“造血式”興盛的轉變。
但這迫切需要企業的良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富農這條路前期確是注定了要經歷漫長的以利換利階段,然而數十年的“戰略性虧損”不是誰都能堅持下來,除了需要堅定的決心,更需要始終懷抱著理想主義精神才能跨越17年,找出這條共富路。
“農夫山泉是有良心的企業,是對農民有感情的企業。”這是《對話》中一位贛南果農的慨嘆。
雖然一定有人認為這話有溢美之嫌,但事實是千年過去了,我們仍在“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如今中國農業面臨現代化轉型的關鍵階段,希望更多的龍頭企業能夠站出來,“苦民之苦,與農共富”,為中國農業產業轉型、中國特色消費品的產業擴容貢獻一份力量。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