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紐約君。
今年的長假都結束了。
大家出門旅游了嗎?
有這樣一句頻繁被用到的文案:“媽媽,人生是曠野。”
本意是形容人生選擇多樣,格局要放大,但也經常被用來給旅游視頻、照片當文案。
尤其是在遼闊的草原上、白雪皚皚的雪山頂,拍一段海闊天空的視頻,配上這句話,快意人生的豁達氛圍就這么出來了。
只不過,在這個十一假期,大家發現,實際情況是:
“媽媽,曠野都是中國人”。
出國旅游了,但又好像沒完全出。
01.
十一的旅游熱,讓大家重新意識到了什么叫“中國人是全世界的街溜子”。
一起在巴厘島追海豚:
一起在法國小鎮坐大巴:
當地人都不知道的景點,咱都知道:
摸袋鼠:
怎么不算應景呢:
人生確實是曠野,但誰說曠野沒人了?
冰島:
俄羅斯:
泰國:
美國:
話說回來,
“全世界最孤獨的秋千”現在大概不孤獨了吧?
02.
這個十一假期,哀牢山火了。
此前,某博主獨自進云南哀牢山搜集繪畫材料的視頻爆火,也讓哀牢山這片“神秘陰森、人跡罕至”的地方沖上熱搜。
在他的鏡頭下,哀牢山充滿神秘色彩,少有人跡,一些網友傳言博主的視頻里“水下有蛇”“樹林里有野獸”等等。
為此,博主曾回應道:“別瞎猜,全是樹根”。
博主“山取畫材”在哀牢山。截圖自抖音
十一假期前,哀牢山在社交平臺上的視頻,氛圍是這樣的:
神秘:
地形復雜:
迷霧籠罩:
流傳著神神怪怪的說法:
樹高葉茂:
十一假期,哀牢山是這樣的:
不說人山人海,起碼也可以說是車流不息:
“哀牢山堵車”一度沖上熱搜。
圖源自網絡
真有這么多人嗎?
“一億人”只是一種調侃的說法。不過,哀牢山的火爆可見一斑。
“真去一億人哀牢山能踩出個雙向四車道來。”
估計去哀牢山的人,想法都差不多。
“小眾景點?那一定要去看看怎么個小眾法?”
眾所周知,小眾,是一件很大眾的事情。
“鬼:鬧人了!”
“我在哀牢山很想你”
這幾天,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傳自己在哀牢山沿途見到的風光景色。
人多了,神秘氛圍也就消散了。
這下真成了“想你的風吹倒了哀牢山”。
03.
人生是曠野,好巧,大家都是這么想的。
旅行是生活里的“詩和遠方”,是疲倦生活里的美好期待,更是對未來的一份暢想。
近些年,大家紛紛奔向“詩與遠方”,然后又與更多游客在“遠方”相遇。
曾經有網友在瑞士一個小鎮爬雪山,爬到山頂,發現先后上來的三撥全是中國人。
摩爾曼斯克機場臨近的墻上,游客們用中文寫下各個城市的名字。以及“沒看見”“我看見了”。
“到北極看極光,10個人得有8個是中國人。”
“我在莫斯科...”,啊這?
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旅游,在異國經常聽到鄉音,真是親切。
“天兒真好啊”
“可不咋的”
在熱門旅游城市,遇到的同胞就更多了。
相遇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游客和海外打工人、留學生互幫互助。
在機場幫忙:
順路捎人:
低血糖?沒關系,同胞會遞來巧克力糖果。
咱自己人,不能讓話掉地上:
不過,當中文不再是“加密語言”,大家出門在外說話,還是謹慎一點...
不然就尷尬了...
“我聽得懂。”
出門在外時間久了,想念中餐怎么辦?
沒關系,中餐廳和中超老板們早已成為世界各地的npc:
近些年,在海外旅游、求學、工作的人數很多,在海外遇到同胞的概率自然很高。
大家在遙遠的海上、在叢林、山頂、原野的旅途中相遇,在不同的地方留學、工作。
種種情景,洋溢著一種蓬勃、快樂、豁達的境界與旺盛的生命力。
下一次放假,你想去哪里?
感 謝 閱 讀 ?? 歡 迎 分 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