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鄭州各大文博場館“人從眾”的火熱景象令人記憶深刻:博物館門口排起等候入館的長隊,各個展廳內觀眾人頭攢動;全國首座“城市考古體驗課堂”將商代歷史生動化鮮活化展示,公益考古講座引來“鐵粉”絡繹不絕;夜爬嵩山與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相得益彰……遍地開花的文博熱潮,共同描繪出鄭州文博持續升溫、“熱”起來的喜人畫卷。
鄭州文博為何越來越“熱”?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博物館“菜品”豐富是基礎
作為重要城市文化空間,博物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鄭州文博場館的持續火爆,離不開各大場館精心制作的豐富“菜品”。
“假期我陪同學逛了幾天,發現鄭州的‘好地方’真不少。”大學生小楊告訴記者,除了打卡二七塔,在“商城之心”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探尋商文明,在城隍廟、文廟欣賞歷史古建,到商都書院街城市考古體驗課堂“考古”,都是令人驚喜的文博體驗:“這些場館相隔不遠,活動各有特色,太贊了!”
記者了解到,今年國慶假期鄭州文博推出了116項包括精品展覽、文化展演、社教活動、專家講座等在內的互動活動421場,除了精彩紛呈的互動體驗,《商都翼翼金玉華章》《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鄭州商代都城文明展》《王之重器 赫赫其華——館藏商代青銅方鼎展》重磅展覽也是吸引觀眾的“寶藏”。而《“文藝鄭州·山青花燃”2024首屆“龍門對”書法大展》等專題展覽,讓觀眾看到了文物之外的書法、攝影等藝術作品;博物館里的舞臺劇《湯頌》、舌尖上的文創“商小鮮”等新穎的文博產品,更是極大地刷新了市民群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
除了國有博物館的重磅活動,非國有博物館的“助攻”也成為觀眾走進博物館的強大吸引力。如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開展的“魚心心奇遇”“文物走上明信片”“魚心心·我愛你中國打卡墻”“國慶告白墻”等文化活動,使觀眾從陶瓷的角度了解中華文明;鄭州城外城陶瓷藝術博物館、鄭州大信博物館聚落、鄭州山海硨磲博物館、鄭州市天中藝術博物館、鄭州仁清金石傳拓博物館等也相繼開展了國慶祝福打卡、文創集市、喜迎國慶社教活動等各種活動,為市民群眾節日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
此外,圍繞重要節點開展“時令”性活動策劃,也進一步提升了文博場館與公眾之間的情感共鳴。10月1日上午,二七廣場舉行的升旗儀式吸引數萬市民游客觀看,二七廣場上的巨幅國旗、中國紅大屏、向祖國告白、“我和國旗合個影”等主題點位迎來萬人拍照打卡。僅“十一”當天就接待市民游客55萬余人,帶動消費1926萬元。
博物館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今年國慶假期,鄭州博物館接待觀眾10萬余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5.3%,其中省外觀眾占比達39%,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喜歡到鄭州博物館“打卡”。
“活化歷史”提升核心吸引力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老與厚重是鄭州引以為傲的“標簽”,但一度也是“難題”——時代久遠的遺址、缺乏記載的史實,必須轉化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看得懂的“活”歷史、喜歡參與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國慶假期,商都書院街“城市考古體驗課堂”引來人潮如織。游客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遺址現場跟隨考古專家的講解,觀看出土文物、動手體驗考古發掘、在互動游戲中了解商代歷史……歷史課本里的“商王朝”就這樣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手中、心里。
“鄭州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文旅文化資源豐厚,這就要求我們的文博活動既有歷史文化、文物元素的‘知識含量’,又有觀眾樂于接受的方式。”鄭州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國慶到來之前,市文物局就多次組織文博單位進行活動策劃的“頭腦風暴”,傾力把鄭州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轉化為大眾愿意參與的活動、看得懂的內容,從而內化于心,成為精神與血脈的組成部分,持續擦亮“天地之中、黃帝故里、功夫鄭州”城市品牌,這也是實現“文物惠民”的體現。
“去年以來,我感覺咱們鄭州文博場館都‘卷’起來了。”喜愛歷史文化的市民李先生高興地說,豐富的“體驗感”成為鄭州各大文博場館特色活動的關鍵詞,博物館里體驗非遺手工制作、繪制彩陶,甚至唱紅歌等,五湖四海的觀眾圍坐在博物館,享受著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樂趣。
乘“網”拓展文博影響力
“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互聯網無疑是提升文博影響力的重要“戰場”。除了在朋友圈曬一曬自己的出行美景、衣食住行,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在網絡分享自己“二刷”博物館、參與的話題討論、逛展攻略,文博活動逐步成為網絡分享的主角。
“在京劇臉譜上畫畫太好玩了,這是我的第一次臉譜作畫體驗,一定要在朋友圈‘秀’一下。”10月5日走進博物館參與活動的孫雨萱告訴記者,沒想到博物館這么“好玩”;活動過程中,不時有新來的參與者將現場熱鬧的動手環節拍攝成短視頻,發布在互聯網平臺上……在“無體驗,不分享”的當下,線上線下文博活動同頻共振,吸引了眾多網民的關注。
“國慶期間,國慶‘穿越游’系列直播活動累計觀看人數超300余萬人;《歡歌迎國慶 文博放光彩》專題閱讀量達8000萬人次……”鄭州市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經典紅歌大家唱”活動線下在鄭州博物館、商都遺址博物院、二七紀念塔、大河村遺址公園、雙槐樹遺址、書院街遺址等現場與游客觀眾共唱;線上以短視頻快閃活動形式推廣,游客群眾紛紛通過網絡進行分享。
“吸引觀眾參與,一定要了解、使用當下大眾最喜歡的方式和平臺。”談到近年來文博影響力提升的思考,鄭州市文物局工作人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文博活動不能一辦了之,還要注意活動的影響、傳播效果,以及與觀眾之間的互動等方面。
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在節假日選擇到博物館、文化遺產地,這對文博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動力與挑戰。鄭州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介紹,今年國慶假期全市文博單位共接待觀眾140.66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增長98%,“為游客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將是今后文博場館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文博場館‘破圈’的主要路徑。”下一步,市文物局將持續打造具有鄭州特色的文博優質品牌,不斷增強鄭州的活力、魅力和競爭力,以高水平文博活動提升城市形象、助推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左麗慧 李居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