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博物館也成為大家的熱門打卡地。廣東河源恐龍博物館 館藏超2萬枚恐龍蛋化石,數量位居世界第一,這些恐龍蛋里藏著什么秘密,來看記者的報道↓↓↓
來博物館
尋找恐龍蛋里藏著的秘密
館內藏有超2萬枚恐龍蛋化石
走進河源恐龍博物館,就像打開了一扇通往遠古世界的大門。館內藏有超2萬枚恐龍蛋化石,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不要小看這些恐龍蛋化石,它們藏著許多小秘密,它的形狀、大小各異,種類十分豐富,有晶瑩剔透的珠寶級晶體蛋、小巧的袖珍蛋,還有蛋皮超薄的傷齒龍蛋,每一枚都承載著白堊紀的神秘信息,無聲訴說著遠古的故事。
暑假新體驗:
我在河博修化石
化石是怎么修復的?你想親自修復一枚化石嗎?如果你有這樣的興趣,在這個暑假可以來河源市恐龍博物館體驗一下。
在“中華恐龍之鄉”
感受滄桑變遷
博物館里還有一些國家重點古生物化石產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其中一個就是石峽恐龍蛋保護區,也叫中華恐龍遺跡公園,里面發現有100多枚裸露的恐龍蛋化石、8組168個恐龍腳印,以及恐龍骨骼化石,目前館藏恐龍骨骼化石20具,是全球罕見的集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腳印“三位一體”的地區,“中華恐龍之鄉”名副其實。
現在,河源恐龍博物館不僅為恐龍化石提供了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成為開展科普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人們在這里可以更好地了解恐龍這一遠古生物,感受地球演變的滄桑變遷。
角島鯨標本首展
尋找鯨的生存進化秘密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廈門科技館,場館設有五大主題展區,館內近400件互動展品帶領觀眾開啟科學之旅,其中全球罕見的角島鯨標本在科技館進行首展。跟隨記者走進展館,揭開深海“巨無霸”的神秘面紗。
這個暑期,廈門科技館人氣火爆,平均日接待游客數量突破萬人。館內有近400件科學互動裝置,其中最為吸睛的當數國內首個以鯨類為主題的特展《大鯨家族》。
走進展區,深藍的光影加上獨特的造景讓人瞬間進入深海密林。而眼前這個龐然大物,就是全球首次公開亮相的成年角島鯨標本。
這只體長超10米的海洋精靈,2021年在海南擱淺后被運到廈門制成皮膚和骨架兩幅標本。值得一提的是,角島鯨作為全球最罕見的鯨類之一,直到2003年才正式獲得鯨類“身份證”。
廈門科技館講解員 鐘湘敏:這邊還可以看到一個小彩蛋,就是鯨魚藏在身體里的后腿,這兩個小小的骨頭是它在進化過程中慢慢退化,藏在身體的盆骨部分。
這只叫“海海”的鯨魚更加特別。通過生物塑化這種“永久保鮮術”,這只6米長的小鳁鯨內部結構被完整保存,從肌肉構造到血管分布都清晰可見。
抹香鯨真實的心臟,它主動脈粗厚的構造,揭示了鯨類在深海2000米以下的生存智慧。
在抹香鯨心臟標本的旁邊,還設置了一個心率對比儀,只需要將手指輕輕放在上面,便可測試出自己的心率,還能對比抹香鯨深潛時的心跳次數。而這樣的巧思遍布全館:X光手骨屏,手臂一揮,對比鯨鰭與人類手骨的相似度,連小朋友都能秒懂進化論;體感虎鯨游戲,揮動手臂,模擬虎鯨在大海遨游,動作捕捉技術讓虛擬捕食充滿刺激。
除了這些互動體驗,特展還特別設計了“鯨魚故事劇場”,講解員會化身成角島鯨“小斑”,用情景演繹的方式進行沉浸式故事講述,讓孩子們在笑聲中理解鯨魚的進化秘密。此外,展館還擁有豐富的常設展區,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科學樂趣。
探館有新知
揭示“孫武孫臏”千古謎題
在山東博物館,“銀雀山漢簡文化展”正在展覽中。接下來,一起跟隨記者去現場,探索竹簡上的歷史記憶。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近5000枚來自西漢前期的簡牘。在山東博物館的展廳里,這批來自古人的智慧墨寶正在展出。
展覽以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近5000枚竹簡為核心,多個板塊展示了從簡牘的歷史到漢簡的考古發現歷程,這是山東博物館首次對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進行全面、系統地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并列呈現,以實物證實了兩位軍事家的并存,終結了史學界的長期爭議。展覽還運用高清復原和互動技術,讓觀眾近距離觀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經典語句的書寫真跡。
據了解,該展覽將持續三個月,將舉辦學術講座與簡牘制作體驗活動。
“宇宙考古” 將不可見的宇宙
變成可見的展品
國家博物館“宇宙考古 時空探索”展從7月3日起對公眾開放。通過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展覽將人類對宇宙探索的多項數據可視化呈現,絢麗奪目,不可見的宇宙在這里變成了可見的展品。
站在這處“宇宙碰撞”熒幕前仰望,宇宙深處的神秘天體呼嘯而過。這是展覽中一套集成于碟形環境的交互式天體物理可視化系統,所展示的螺旋星云結構、星系碰撞等,以500多幅深空真實影像為數據為基礎,借助碟形頂投影、光學增強模塊等技術,進行的可視化呈現。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策展人 高露:近20年來收集了非常多的宇宙中真實零散的數據,通過藝術加工,不可見的宇宙變成可見的展品,讓人們感受宇宙的神奇與深奧。
除了“宇宙碰撞”,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模擬器、星際時鐘、動態宇宙,展覽特別展出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南宋天文圖碑拓片”,星圖記載1434顆恒星,下面的釋文闡釋天體運行、四季更替等理論,現代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機比對,確認其星位與現代星表高度吻合。古今中外人類對星空探索的成果,在展廳相遇,共同講述探索宇宙的歷史故事。
國家博物館介紹,展覽持續三個月,觀眾實名預約入館后單獨購票參觀。(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