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要論酷愛戴帽的民族有哪些,維吾爾族一定有發言權。在維吾爾族人看來,戴帽象征著尊重他人和自己。傳統的帽子主要有花帽(維吾爾語稱“朵帕”)和皮帽(維吾爾語稱“圖瑪克”)兩大類。盡管花帽常年“名聲在外”,對于維吾爾族人來說,皮帽同樣重要。
在古城里的帽子巴扎,一些店是熱鬧的,一些店是沉穩內斂的,阿布都瓦克·吐爾洪的店便屬于后者。相對于沿街的其他店鋪,他的花帽店略顯樸素,小小的店面內外懸掛了顏色、大小不一的皮帽,五六頂花帽置于一旁,甚不顯眼。
阿布都瓦克·吐爾洪自12歲起,便跟著父親學習皮帽制作工藝,至今已有55年。最初,學習皮帽制作并不容易,青年時期的他多是在公社里制作帽子,在一眾學徒中不算突出。父親忙于處理公社各種事務,很少關注到他,但他相信只要一遍一遍地做,再思考總結,總是會有進步的。20世紀80年代后,公社在私有化的商業浪潮中退出了歷史舞臺,阿布都瓦克的父親也在1979年去世。他在古城的帽子巴扎盤下了如今的店鋪,開始制作、售賣皮帽。
制作一頂皮帽,從選材、測量頭圍、縫制、修剪到成品,大概需要三四天,針線、尺子、剪刀、一把小刷子就是他的全部工具。大多數時候,阿布都瓦克都埋頭坐在店里制作帽子,寒來暑往,時間在一針一線縫制、一刀一刀修剪中流逝,一間小店鋪承載了一個手藝人的大半人生。
阿布都瓦克正在修剪手中的羊毛料子
皮帽大多用羊皮制作,主要用于御寒保暖。選材是一個手藝人的基本功,阿布都瓦克堅持用純羊毛手工制作每一頂皮帽。優質的材料,精湛的手藝,吸引了不少游客。“你看這個小帽子,好漂亮。”“這一面是小孩子戴的,這一面是大人的。”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回應著游客,仔細詢問年齡、頭圍大小等信息后才推薦合適的皮帽。一樁生意做成了,還不忘囑咐帽子應該如何洗護。
隨著時代和市場的變化,人們的審美也在悄然改變,手工藝人也越來越少。但談到皮帽未來的發展時,阿布都瓦克仍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不少年輕人也了解皮帽,一些人也在制作售賣。帽子是很實用的東西,我相信它不會消失。”
好丨書丨推丨介
《漫步古城》
本文內容節選自《漫步古城》
作品現已正式出版發行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