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代江蘇,有一靠種田賣蔬菜為生的人。
某日又被鄰居偷了菜,便破口大罵:
“入娘賊,春天偷了我嬸(筍),夏天又來偷我妹(梅)子,到冬來還要偷我個老婆(蘿卜)。”
你想,這個鄰居要是個外鄉人,肯定會憐憫道:
“沒想到他這么可憐,先是丟了嬸子、妹子,老婆也被人偷了,結果我還去偷他家的菜,實在太不應該了。”
這是《笑林廣記》里的一則小笑話,說的是明代的事。
02
問題來了——
明代方言且如此,那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各諸侯國之間豈不是更聽不懂,他們怎么交流?
放心,周王室要統治諸侯國,絕不會允許他們連自己的命令都聽不懂的。
辦法和現在一樣——推行普通話。
周朝的普通話,叫“雅言”。
孔子周游列國,講課用的都是雅言。
《論語·述而篇》: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03
問題2:
那些小邦蠻夷,又不推廣普通話,聽不懂,又怎么辦呢?
周王室貼心設置了一個官職,叫象胥,就是翻譯團隊。
“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翻譯的“譯”字,最早就是代指專門負責翻譯北方方言的文員。
而且,為了讓翻譯官與時俱進,每隔7年要搞一次大考,不及格?回爐再學習。
《周禮·春官·大行人》載:“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
04
某天。
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在河邊游玩,不遠處的小船上,傳來悅耳的歌聲: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很是悠揚動聽。
可歌詞聽的子皙一臉懵逼:這是什么鳥語?
翻譯官忙跑過來,于是便有了如今被各種情書和個性簽名瘋狂追捧的那首詩: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05
不過,這些都和老百姓沒毛關系。
老百姓也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各諸侯國都給國人發了“身份證”。
周朝的身份證,叫”符“,上面刻著籍貫等信息,姜子牙發明的。
商鞅發明的身份證叫“照身貼”。
但作用都是一樣的——
畫個圈,你在圈里蹲,老老實實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