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格特約作者 李海燕
編者按
時下,國企改革與振興民企似都將進入一個“新時期”。國資委負責人近期表態,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這是否意味著國企鐵飯碗制度的終結?另一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業已開啟征求意見程序,民企之屬性、地位有機會獲得提升。國企改革與振興民企實際上是經濟改革硬幣之兩面,這方面日本積累了些許經驗,值得中國認真審視。
1868年明治維新以降,日本社會在100多年的經濟發展進程中,一直都存在國有企業,比如日本煙草,以行政壟斷方式長期實施專賣制度。即便到今天,在經歷了多輪國企改革之后,國有企業在日本依然沒有完全消失,比如中央政府控制的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地方上運營的自來水系統,都屬于國企。
不過,從1980年代開始,日本進行了一輪長達幾十年的大規模的國企改革。彼時,最為知名的三大改革,即日本專賣公社、日本國有鐵道和日本電信電話公社的改革。煙草、鐵路和電信被當時日本社會稱為“三公社”,除此之外,還有“五現業”,即郵政、造幣、印刷、國有林野、酒精五大領域的專賣。目前,除林野廳管理的國有林地,其它四個行業也全部都民營化了。
相對而言,煙草、鐵路和電信的改革影響更大,更為引人矚目,啟動也更早。1985年4月,日本專賣公社實施民營化,變為日本煙草產業株式會社,簡稱JT(Japan Tabaco)。1985年4月,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民營化為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簡稱NTT。1987年4月,日本國有鐵道也實施了民營化,分割為7家公司,也就是JR北海道、JR東日本,JR東海、JR西日本,JR四國、JR九州和JR貨物。
站在今天,筆者回望日本三大領域的國企改革,即便是1987年開始的鐵路改革,也已經過去了37年時間。依筆者之見,這場浩浩蕩蕩的國企改革是否獲得了成功,應該到了可以做出客觀評價的時候了。
筆者認為,從總體上進行評價,日本三大系統的國有企業改革,所取得成就是不盡相同的:應該說煙草專賣公社的民營化獲得了巨大成功,國有鐵路改革獲得較大成功,電信電報公社僅僅獲得基本成功。
煙草改革:降本、并購和國際化
如上所述,在日本80年代的三大改革中,獲得最大成功是JT。JT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898年設置的大藏省專賣局。1949年,成了日本專賣公社,從事煙草和食用鹽的專賣事業。1985年,轉變為日本煙草產業株式會社。
1904年,日本通過《煙草專賣法》,由大藏省實施包括卷煙生產及流通在內的完全煙草專賣制度
日本專賣公社國有和民營的最大區別就是多角化和國際化。1985年之前,只能從事煙草和食用鹽的業務。當時日本專賣公社必須全部收購日本種植煙草的農民的煙葉。
日本專賣公社實施民營化有兩個很大的時代背景。一是70年代以后,日本吸煙的人口開始出現下降的苗頭。日本新生兒的人數高峰是1974年左右,基于此,可以判斷國內市場飽和和過剩是必然的事情。
二是80年代的日本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大部分的關稅被取消。當時,日本也面臨取消煙草產品的關稅,和到日本的外資煙草品牌競爭的問題。事實上,日本是1985年對外資煙草企業開發市場的。1987年4月,普通的卷煙產品關稅降低為0。
JT誕生以后,做的事情其實就是三件,即經營合理化、多角化和國際化。
所謂的經營的合理化,其實就是降本增效。當時,主要是伴隨國內的市場的微縮,開始不斷的關閉日本國內的工廠。從1986-1996年的10年間,JT一共關閉了9家國內煙草制造工廠。大幅度壓縮了過剩的產生,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2000年以后,JT繼續關閉工廠,比如2003年3月關閉了位于仙臺、名古屋和橋本的工廠;2005年3月,又關閉了另外8家工廠。
所謂的多角化,就是JT在90年代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軍食品和醫藥行業,實現業務多元。1993年9月,JT設立了醫藥綜合研究所;1998年4月,JT和株式會社Unimat Corporation公司簽訂了關于清涼飲料業務的合作協議,之后逐步收購了該公司半數以上的股權;1998年依賴,JT先后收購了鳥居藥品近半數股權,旭化成工業的食品業務部門,富士食品工業的超過半數股權等等。
所謂的國際化,主要是指1999年之后,JT在全世界范圍通過數十次的收購,使自己成為全球第三代煙草企業。具體可以通過下表看看JT是如何成為全球范圍煙草并購狂人的。
注:編者根據公開資料制作
需要說明的是,日本政府從JT的退出花費了10多年時間,其過程堪稱緩慢。
1994年19月,JT在東京,大阪,名古屋證券交易所上市,日本政府出售了約39萬股,每股價格143.8萬日元。1996年6月,日本政府第二次出售JT股票,出售約27萬股,每股價格81.5萬日元。2004年6月,日本政府第三次出售JT股票,出售約28萬股,每股價格84.3萬日元。第三次出售以后,日本政府不再持有法定義務之外的股票。
憑借著漸進式地降本增效、業務多元化和國際化進程,JT目前的年利潤是1985年的7倍以上,可以說成功穿越了日本經濟低谷,為全球國企改革提供了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
鐵路改革:向民營公司學習
近代日本發展歷史中,國有鐵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出了一些技術創新,后者比較典型的就是1964年東海道新干線的誕生。東海道新干線是全球第一條高速鐵路線。
1945年之前,日本存在一個鐵道省,類似中國的鐵道部,屬于行政機構。1949年,日本成立國有鐵路公團,但也是日本政府完全控制的機構。
1987年鐵路民營化的背景是,當時國有鐵路公團積累了大量債務,總額為37.1萬億日元。其中,25.5萬億日元被當時的國鐵清算事業團繼承,新干線保有機構繼承了5.7萬億日元,JR各個公司繼承了5.9萬億日元。
1987年,日本一年的GDP大約為373萬億日元。也就是國鐵的債務總額大約是當年GDP的1/10。日本的國鐵產生大量的債務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日本也存在大量的“我田引鐵”的現象。各個地方的國會議員會不斷的給國鐵公團施加壓力,往自己的選舉區開始新的路線。當然,這些路線能不能賺錢,不是這些國會議員首先考慮的事情。
巖手縣的大船渡線受到議員影響,向北拐至摺沢。車站于1925年啟用
二是日本的國鐵一直和日本的私鐵存在激烈的競爭。但日本的私鐵有更加靈活的運營機制,國鐵受到種種的限制,經營上處在不利的地位。
JR東日本于2002年完全實現民營化,JR西日本在2004年完全民營化, JR東海在2006年完全民營化,JR九州完全民營化較晚,一直要到2016年。目前,沒有完成完全民營化的只有JR北海道和JR四國兩個公司。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地經濟情況不好,人口流出比較嚴重,給鐵道公司的經營壓力非常大。
相比1987年之前,民營化的日本鐵路經歷了什么變化呢?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模仿日本私鐵的經營模式,擴大了經營的范圍。JR各個公司從傳統的單一的鐵道運輸公司轉變為綜合生活服務提供企業。
以民營化腳步較慢的JR九州公司為例,在1987年之后的幾十年里,JR九州開展了多姿多彩的業務嘗試:開設了具有九州地方特色的料理店、打造了7星級的觀光列車等等。直到2016年,JR九州通過上市實現了完全的民營化。
截至2023年3月,JR九州的收入為3832億日元,其中傳統的運輸服務占比為35%,房地產和酒店業務占比31%,餐飲和零售占據14%,商業服務占據11%。業務明細多元化,公司經營的柔韌性增加。
電信改革:兼顧國家安全的民營化
在80年代開啟的三大國企領域改革中,目前日本政府依然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只有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一家公司。從日本官方口徑來看,這是因為電信行業涉及到國家安全,有其特殊性。
不過,NTT也并非因為其特殊性而停下改革步伐。1985年,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民營化為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1988年,NTT開始提供ISDN服務(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這是當時全球第一個正式推出該服務的電信運營商,比美國還要早。1991年,NTT剝離了手機服務部門,成立了NTT移動通信企劃,專門從事手機通信業務。從手機的業務來講,日本長期存在NTT Docomo,KDDI,Softbank三家公司,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1985年,時任社長真藤恒揭牌
到了1999年,NTT又進行了組織架構改革,集團下面設立了三家公司,也就是NTT東日本,NTT西日本,NTT通信(主要是互聯網相關服務)。
目前,日本政府持有NTT股票的大約32.25%,為第一大股東。NTT依然為日本政府實質控制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90年代掀起的互聯網浪潮里,NTT未能幫助日本抓住良機,孵化出全球性的互聯網公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遺憾。
日本民眾對“國與民”沒有執念
回望日本80年啟動的煙草、鐵路和電信三大領域改革,筆者認為民營化之后的企業,在經營的靈活性和國際化方面獲得非常明顯的成果。
這些企業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他們都必須在市場中充分競爭,必須通過提供更加好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主動接受消費者的監督,來贏得市場的正反饋。
對日本而言,三大領域國企民營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沒有像俄羅斯那樣實施“休克療法”,而是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進行緩慢的民營化。
更重要的是,日本社會輿論沒有否定日本國有企業在過去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大多數日本國民都贊成國企進行民營化以提升效率,但也沒有出現否定國有企業的聲音。在日本,輿論對國企和民企沒有執念,總體在用一種溫和的心態看待。
下方鏈接為本文作者新書,歡迎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