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番茄汁
我們看小說《西游記》時會發現,唐僧有時候會稱一些女性為“女菩薩”。甚至有人做過統計,全書共出現了24次“女菩薩”,其中超6成是唐僧叫的,他的徒弟悟空、八戒也曾經叫過。
而在電視劇《西游記》中,唐僧還用過“女施主”一詞,小說里一次也沒有過。“施主”倒是出現過多次,不過對象主要是老者。
這里就出現兩個問題:同樣是對世俗社會的女性,為什么小說里叫“女菩薩”,電視劇里叫“女施主”?為什么小說的施主都是年紀大的人,電視劇里的“女施主”則幾乎都是美女。
這里面有什么玄機嗎?
表面:語義有別
“菩薩”和“施主”,都是佛教用語。
菩薩,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略稱,全稱“菩提薩埵”,意譯為“道心眾生”,見于早期的佛教經典,如《大毗婆沙論》云:“如契經言:有一有情是不愚類,是‘聰慧者’,謂菩提薩埵”。所以,菩薩的原始含義有“聰慧者”。(任繼愈:《佛教大辭典》)
同樣是菩薩,在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里的含義卻不相同。通俗地說,大乘佛教講究渡己和渡人,小乘佛教則主要是自我完善。
小說《西游記》中,觀音菩薩在水陸大會上,公開挑戰玄奘:
“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
接著,她又解釋道:
“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總之,《西游記》中所講的真經,就是觀音口中的大乘佛教的經書。而菩薩在大乘佛教中處于主體地位,按照“菩薩”的標準進行的修行和實踐為“菩薩行”,修行成為菩薩的路徑,包括修行的次第和進程為“菩薩道”,規范菩薩思想行為的戒律叫“菩薩戒”,以菩薩為內容的經典著作稱“菩薩藏”。因此,大乘佛教也常用“菩薩”來表示對人的尊稱。(任繼愈:《佛教大辭典》)
那施主是什么意思呢?
“施主”又稱“檀越”,是僧侶對施舍財物、飲食等信徒的稱呼。《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
“梵云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而言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任繼愈:《佛教大辭典》)
從字面意思上看,“菩薩”與“施主”首先是對不同對象的稱呼。其次,“菩薩”大體指的是彌勒、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幾位,而“施主”則說的是一個群體。
當然,在文藝作品《西游記》唐僧嘴里,“女菩薩”與“女施主”的意思要更深一層。
深層:尊卑導向
小說中,唐僧第一次喊出“女菩薩”是在第23回。這一回里,黎山老母和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為考驗唐僧師徒取經決心,變成母女4人,要招他們入贅。唐僧在與黎山老母的對話中,稱其為“老菩薩”“女菩薩”。之后,面對白骨精變成的年輕女子,唐僧也是幾次三番叫人家“女菩薩”。
從這里可以看出,除了對方有明確職務(如女兒國國王),對其他女性,唐僧一律稱之為“女菩薩”。
不過,“女菩薩”一詞并不是只有《西游記》里才有。在很多其他明清小說里,這是常見的對世俗女性的稱呼。《鏡花緣》44回,老道姑請小山渡她過河,道:“女菩薩如發慈心,渡我過去,這枝靈芝,豈敢不獻?”《紅樓夢》88回,鴛鴦稱呼賈母為“女菩薩”。《醒世姻緣傳》21回,“這夫人卻是千百中一個女菩薩”等等。《儒林外史》中,老和尚為了請一位賣酒的老奶奶搭救,哭著跪在地下:“求老菩薩救命!”
“女施主”雖然用得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像《神魔列國志》5章,長臂羅漢大聲道:“女施主,快走,去幫助你們的大姐吧!”《醒名花》5回,大尼道:“這是接待那些女施主的所在。”
“女菩薩”的稱謂,一是用來贊美對方品德高尚;二是確實有求于對方。電視劇《西游記》在這方面體現得更為直接。86版第11集里,唐僧被黃袍怪綁回洞里,正在暗自垂淚,后來得到黃袍怪夫人、寶象國公主百花羞搭救。脫困后的唐僧向公主施禮,稱呼其“女菩薩”。
相反,“女施主”之詞多是用來稱呼女妖怪或平常人家的女子。第21集,他被蜘蛛精抓住后,連忙稱呼“女施主”。可見,與“菩薩”相比,無論是女施主還是施主,都是比較平常的稱呼,在尊崇程度方面遠低于“女菩薩”。而且,“施主”所指稱的對象一般社會地位不高或者家境一般。
從這些文藝作品來看,“女菩薩”“女施主”都是佛教中人與世俗社會溝通的一種話術。流傳廣且久的文藝作品與現實往往存在密切的關聯,小說中這些話術,根本上體現的是佛教在中國的世俗化。
核心:佛教的世俗化
佛教傳入中國后,就開始走上世俗化道路。
佛教本身不事生產,它的發展主要依賴兩條路徑:一是取得官方支持;一是依靠信眾香火。
首先說官方支持,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佛教的興盛與朝廷的支持密不可分。像隋煬帝尊智顗(yǐ)為大師,受智顗菩薩戒,就因為佛教《大涅槃經》中有阿阇世王殺父弒君代立為王但仍無罪的經文,他想借此給自己的行為洗白。武則天也打著佛教的招牌,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背書。在朝廷支持下,佛教獲得空前發展,不僅常常獲得大量賞賜和捐贈,而且享有免除徭役和捐稅等特權。很多人紛紛“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
與此同時,佛教在民間的世俗化更接地氣。以菩薩為例,佛教中的菩薩,原本是男性形象,傳入中國后,人們根據自己的想象,逐漸將菩薩塑造成莊重典雅、月貌花容的女性形象。作為佛教中最受百姓崇信的神祇之一,人們崇信菩薩帶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如求子、求學、求財等。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中的很多稱呼也開始世俗化。明清以后,“菩薩”很多時候不再指稱神,而被人們用來指代兩類人:一類是善良和品德高尚的人,或者在有求于人時也稱對方為菩薩;另一類是稱呼“白富美”的,也就是常給寺廟布施的女性。《金瓶梅》中的薛姑子等人,這些尼姑在奉承大戶夫人時,經常稱對方為“菩薩”。《醒世姻緣傳》中,一個60多歲的尼姑對狄婆子說道:
“我是泰安州后石塢奶奶廟的住持,要與奶奶另換金身,妝修圣像。隨心布施,不拘多少,不論銀錢。福是你的福,貧僧是挑腳漢。你修的比那輩子已是強了十倍,今輩子你為人又好,轉輩子就轉男身,長享富貴哩。阿彌陀佛,女菩薩,隨心舍些,積那好兒好女的。”
這些尼姑嘴里的“女菩薩”,與小說《西游記》中的“女菩薩”在本質上并無區別,都屬于佛教與世俗社會溝通的一種技巧。
佛教里,這種說話技巧叫“愛語”。佛教基本經典之一《雜阿含經》里記敘了“愛語”的三種表達方式——慰喻語、慶悅語和勝益語。
慰喻語是說在與對方溝通時,表情要柔和,用對方能夠接受或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溝通;慶悅語是發自真心贊美對方,是一種鼓勵方式;勝益語則是在前面的基礎上,盡量引導對方積極行善,避免惡行。
這套溝通方式也是佛教的傳承。當年,佛陀為度化優波離、尼提等階位低下的弟子,總是先給予贊嘆、肯定、認同,先讓他們建立信心,再引入佛門。
“愛語”只是佛教修行“四攝法”中的一種,此外還有布施、利行、同事三種。所有四法中,又以布施最為重要,分內施、外施、法施三種,即“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福;……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同時,佛教還就布施的功利性做出區分:一種叫“凈施”,即純粹是出于慈悲心,不求任何回報,也叫“菩薩施”;另一種叫“不凈施”,即出于自己的名利等私心雜念而布施。
這些說法,相當于告訴蕓蕓眾生,你們可根據自己的追求和能力來分別布施,所得到的因果也是不一樣的。佛門鼓勵“凈施”,但也不反對“不凈施”。佛教自身在與世俗交流時,則常用些大家能聽得懂的俗語來表現自己的“利他性”,比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
回到“女菩薩”一語,唐僧之所以經常把這一稱呼掛在嘴邊,一來是拉近與對方的距離,畢竟,與施主相比,菩薩已經是佛教中人。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取悅對方,讓對方在布施上向“菩薩施”看齊。這種功利性,也體現在小說《西游記》的其他細節上。比如,如來在訓斥鬧天宮的孫悟空時,就說道:
“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
他在此處所依托的理論,就不是佛教義理,而是儒家文化的世俗尊卑等級觀念。
佛教原是出世的宗教,講究與世無爭,給這么一個名號,也說明世俗化后佛教內在的波瀾起伏。至于為什么要在稱呼前面加個“女”字,一來是想在性別上拉近距離;二來是對方也更樂于接受吧。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番茄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