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各省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出爐。其中,經濟大省的表現,尤其受關注。
上月底召開的重磅會議,再次對經濟大省委以重任:
要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更好發揮帶動和支柱作用。
目前,經濟大省中的廣東、浙江、四川、河南,已發布“三季報”。
從GDP增速看,大省整體表現都算不錯。
浙江:增長5.4%,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6個百分點。
河南:增長5.0%,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2個百分點。
四川:增長5.3%,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5個百分點。
不過,作為經濟大省“領頭羊”的廣東,GDP同比增速為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4個百分點??梢哉f,單看增速,廣東正承受不一般的壓力。
但是,結合其他更細化的指標來看,廣東依然展現出不容低估的穩健性。
相對低的增速背后,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在開啟的“大象轉身”。
01
其實,從GDP總量看,前三季度的廣東,可以說是迎來了一個關鍵性的節點——99939.18億元,距離十萬億可謂真正的“一步之遙”。
事實上,看全年數據,早在2019年,廣東就成為全國第一個GDP破10萬億的省份。
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水平呢?
從全球看,自2021年起首次超過韓國,廣東的經濟總量就可以躋身全球前十大經濟體,成為“富可敵國”般的存在。
從國內看,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經濟總量在全國的占比依然穩穩保持在10個百分點以上,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截至2023年,廣東在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寶座上已連坐了35年。
所以,看待廣東GDP的增速,不能脫離總量在高位上持續突破這一前提。換句話說,即便增速降低,廣東經濟增量依然是相當可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隨著江蘇與廣東的GDP總量差距有所縮小,坊間不無廣東是否會被江蘇反超的討論。但如果結合更多的關鍵指標看,廣東的綜合優勢依然顯著。
如上圖所示,在產業、金融、稅收、科技、交通運輸、人口等多方面關鍵指標上,廣東的綜合實力明顯更勝一籌。
02
事實上,經濟總量只是廣東經濟大省“含金量”的一個表征。在“內秀”上,廣東表現更引人注目。
今年初,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首場記者會,聚焦制造業當家主題,“一口氣”就“曬”出了廣東七個全國第一:
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全國第一
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連續8年全國第一
汽車產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
企業標準數量全國第一
外貿進出口總值全國第一
國家質檢中心、質量認證獲證組織等數量全國第一
這些優勢,并沒有隨著增速的放緩而改變。
比如,前三季度,廣東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進出口逆勢大增11.1%,是全國外貿大省中唯一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工業和外貿是廣東經濟的基本盤。這兩個指標走強,說明廣東經濟的基本面依然穩健。
眾所周知,穩外貿、穩外資是當前中國經濟企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廣東作為連續多年的外貿第一大省,在這個領域的“逆勢”上揚,堪稱是在關鍵時刻彰顯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近年來,經濟大省的重要性被反復提及,不僅是因為它們的經濟總量大,也更是因為它們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獨當一面”的支柱性作用。
對廣東來說,外貿就是它作為經濟第一大省的“看家本領”之一。那么,在這個領域依然能夠“鶴立雞群”,表明作為經濟大省的特殊擔當地位,依然不可替代。
另外,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的特殊貢獻和地位,還有不少是體現在GDP之外的。
比如,人口和就業上的承載力。今年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透露了一組數據:廣東有1.27億常住人口、每天約1.5億實時在粵人口。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外來人口總規模高達2962.21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4左右,總量位居全國之首。
豐富的人力資源和顯著的人口吸引力,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寶貴支撐,也是衡量一個地方發展活力最具分量的指標。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新增城鎮就業139.3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進度高達126.6%。這種就業上的貢獻,在當前的現實下,顯得尤其重要。
作為擁有4個萬億城市,且是全國唯一擁有兩個一線城市的省份,廣東在這方面的優勢,相信還將繼續強化。
03
增速放緩的另一面,廣東也正在孕育新機。
首先,增速放緩,與房地產的變化有直接關系。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廣東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7.2%,前三季度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7.4%。
或許,會有人說,房地產的下滑,是全國的普遍狀況。但是,廣東有其特殊性。
以經濟第二大省江蘇為例,1-8月,該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僅有8.7%。今年上半年,江蘇的這一指標為下降9.5%,同期廣東則下降了16.8%。
由此也可以說,廣東的GDP發展,在降低對房地產的驅動依賴上,走在了前列。
其次,一些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性指標,廣東展現出加速轉型的新氣象。
比如,前三季度,廣東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其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9%、11.6%。
同時,在固定投資規??傮w下降3.6%的情況下,廣東工業投資增長了9.1%,且占全部投資比重超過了三分之一。
從具體產品看,手機、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電子元件產品、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8.9%、26.3%、14.3%、32.6%、28.7%,展示了澎湃的新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工業投資的增長,還對應的是科技含量的增加。
一方面,前三季度,廣東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4.5%、12.6%。
另一方面,廣東的研發投入力度一直處于全國第一梯隊。如2023年,廣東科研經費投入規模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
因此,綜合各方面的指標看,廣東增速承壓的另一面,也可以說是“大象轉身”在加速。
04
其實,廣東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從來就不僅僅是因為“塊頭大”,在全國大盤中的比重高,更是因為其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經濟社會發展走向,之于全國素來有著風向標意義。
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開啟“三來一補”,發展代加工和出口,還是20世紀初搭載中國加入WTO的東風,快速切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工廠”,抑或是2008年提出“騰籠換鳥”,開啟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新產業轉向的步伐,還是近年來明確提出推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促進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都可以說是有著“開風氣”的引領作用。
這背后既有實質性的產業結構的突破帶動,也有著改革創新、敢闖敢干的精神上的示范。
可以說,廣東不僅僅是經濟高地,也更是精神高地。這樣的特殊價值和象征意味,在大省中堪稱是獨一無二。
在今天這樣一個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階段下,廣東所開啟的“大象轉身”之旅,其挑戰和壓力,或并不比過去每一輪的突破和轉型所遇到的要小,但只要繼續秉持“敢闖敢拼”的韌勁,改革創新的銳氣,相信廣東就不會輸。
在去年初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東喊出了“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的新目標。
期待書寫新奇跡的“新廣東”,早日王者歸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