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在悄無聲息中,自12月1日起,也就是兩個月后,我國開始全面推廣水資源稅。
這通知發得悄無聲息。10月1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和水利部聯合發布《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實施辦法》,宣布水資源費改稅。
其實,“費改稅”也不是頭次了。如果你活得夠久,就會記得曾經大家都被收取過一筆養路費,后來被并入了燃油稅中。曾經一度以為用車多的多繳錢,用車少的少花錢,不用車的不花錢,但最終影響到物流行業,所有在馬路上跑的物資,都受到了波及。不但高速公路不免費,還直接拉高了油價。
油好歹是開采出來的,水這東西,普通人都能搞到。普通人對于水花錢的理解,可能是繳納了點自來水費,水龍頭里就能流出水來,仿佛置身流奶與蜜之地。可根據辦法新規,未來在我國境內,直接取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單位和個人,都要按規定繳納水資源稅。
這句話可能還是不太好理解。我翻譯下,排除了辦法規定的豁免條款,當你步行路過一條小河,少量取用點水洗把臉沒事,但是想多裝一些,超出限度,那就要繳納稅費了;你緊急用水去滅火抗旱沒事,但是你開個湯泉,大量用山泉水,你也得交錢;你村里用點集體水庫里的水沒事,但是想弄點干凈的河水釀酒賣,對不住,這不是生活所需,請按面積收費。
再換句話說,這筆錢要從大宋年間開始收,梁山孫二娘開人肉包子店,自己釀點酒售賣,都倒欠大宋官府一大筆銀子。
為了怕水資源稅收少了,大家不好好保護水資源,同時考慮到不同地方的水資源情況,于是辦法特意給各省定了一個最低平均稅額。比如四川、上海等13個省份地表水最低稅額不得低于0.1元/立方米,而北京這一標準為1.6元/立方米,高出多個省份16倍。畢竟,北京打工人有錢。
可能說到這,是不是還是有人覺得,這漲幾塊錢,好像和生活關系不大?不,這其實是巨大的連鎖反應。水是特別基礎的原材料,原材料漲價了,終端產品的價格怎么可能不上漲呢?
毋寧辦法中提及的,特種取用水將從高確定稅額,其中就包括洗車、洗浴、高爾夫球場、滑雪場等場所用水,就連日常你喝的礦泉水和純凈水,餐館里喝的西紅柿蛋花湯,都會受到價格影響。
商家會把成本都算到最終出售給你的商品價格里——最簡單的例子,游泳館如果不考慮漲價,那它們可能更不愿意去換水,而是趁夜深人靜大把大把往泳池里潑灑藥粉。
辦法推行背后的大邏輯很好理解,即在財政壓力巨大的前提下,地方財政力不從心。而此次讓利地方,將水資源稅收入全部下放歸屬,就是在短期消費稅無法提供新稅收增量的同時,試圖用稅基范圍增長,來彌補地方財政赤字和缺口。
總的來看,辦法在頂層設計是有高明之處的:一方面打出水資源保護大旗,一方面給地方財政增加收入,一方面又不用直接向民眾收錢。這時候只需要把要錢的手伸向企業,企業因為生產成本上升只能被迫漲價,被推往前臺,充當萬惡的資本家。
非常有趣的是,這件事2015年9月10日,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即刊發了《【他山之石】國外如何征收水資源稅費》,其中重點提及俄羅斯、荷蘭和巴西對水資源稅的收取情況,并強調“對我國的水資源稅費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他沒提的是,收取水資源稅,在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多見。由于水的易獲取屬性,長期來征稅爭議一直很大,多國均有提案,但遲遲難以推進。而我們率先試水,或許也是某種另辟蹊徑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現在只好奇一件事,空氣作為人類寶貴的稀缺資源,什么時候開始征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