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曦,博士,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服務設計人才與機構評定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市制造業設計聯公會副理事長,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FIFA2007女足世界杯吉祥物設計者,設計作品獲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提名獎、中國國際廣告節黃河獎優秀獎,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等多個國家及省級專業展賽。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從治療到關懷理念轉向中的服務設計創新應用研究”,以及“基于MindSpore的AI+藝術創新應用探索研究”“光應用在智能汽車領域全場景體驗創新”等多項省部級跨學科設計實踐研究。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重慶市教學成果特等獎、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優秀成果獎。
觀點提純
“今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我們會用回應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藝術成就、設計成就來作為優秀設計作品選拔的衡量標準。”
《設計》:作為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平面設計藝術展區評委,您如何看待這一國家級展覽在設計藝術領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對創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呂曦:1999年,藝術設計正式納入全國美展體系,當時在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心目中,全面美展就是自帶光環、高不可及的最高級別專業性展賽。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至今已歷經25年,我們能看到藝術設計在推動社會進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全國美展也因此成為中國設計發展的一個縮影和晴雨表,幾乎是把五年內最優秀的設計作品、設計風潮、設計探索做了一次回顧,無論在規模上、級別上、專業性上都是國家級藝術設計綜合大展的最高展賽,獲獎作品授予的是“中國美術獎”,在中國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就是獲得了藝術設計領域的最高榮譽。
《設計》:作為美術展中的設計展,美展平面設計藝術展區作品的選拔有怎樣的特點?能否分享一下本次服裝設計藝術展區的評審流程?從初步篩選到最終決選,有哪些關鍵環節?
呂曦: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與建國時間同步,與新中國發展進程同步,與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同步,應該說,25年藝術設計的發展歷程,是與國家整個發展緊密相連、共同進步的25年,其實這本身就呈現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藝術設計的面貌。特別是今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我們會用回應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藝術成就、設計成就來作為優秀設計作品選拔的衡量標準。
在設計類(7個類別)5000多件交件作品中,平面設計作品(1711件)數量最多。面對如此巨大的作品量,為確保評審公平公正,都堅持每位評委獨立審閱過每件作品。同時,在初評與復評前增加了全體評委的集體瀏覽,特別是對新品類、新風向或者新手段進行討論以達成共識,保證評審標準一致。初評階段主要以作品的原創性、完整度、藝術水平、社會影響等來進行入圍作品甄選。在復評階段,需按入選、進京和獲獎提名三個層級和嚴格的作品比例要求進行評審。因此,評委們在每一層級向上推薦更高一級時都會進行集體評議,以確保每位評委在不同階段獨立評審時的標準一致。評議的核心也是在于作品是否回應了國家戰略與社會經濟發展,是否體現了新時代文藝思想,是否反映了五年內社會大事要事,是否得到了老百姓和各地政府的積極肯定和支持等。此外,還秉持全國美展平面設計類一貫堅持的高專業水平要求,尤其在設計創意、圖形語言、編排關系、材料工藝、藝術審美等純專業本身上的創新突破。
《設計》:從本次參展作品中,您觀察到了哪些平面設計的新趨勢或新方向?這些趨勢對未來平面設計的發展有何影響?在您看來,新技術(如AI設計、AR/VR等)的融入將如何改變這個行業?
呂曦:在這五年里,平面設計始終在快速響應并適應新技術、新媒介、新社會關系、新消費場景的變化,同時不斷地自我迭代。傳統的標志、海報、包裝的類別已很難去框定很多設計作品,比如像冬奧會、亞運會這樣的大型活動,這種因事件而形成的設計系統往往會突破甚至擴展原平面設計評審的分類。而動態設計、文創設計等則催生了新系統的建立,讓平面設計不再固步自封,逐漸走向復合系統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的專業性。其實,當我們在討論設計如何服務美好生活,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未來設計的趨勢將不再固守傳統分類或邊界,而會以綜合的設計系統來呈現對美好生活的回應和服務。
數智技術的高速發展,增加了我們和消費者、使用場景乃至社會環境的接觸“界面”,但不能因此而放棄平面設計原有的陣地,而是要去增加更多的設計和創造“界面”的維度。應該說,平面設計既有的專業屬性是相對穩定的,不僅有著系統的理論支撐,有著特定的方法手段,也有完整的實踐驗證。在數智化時代,用戶接觸的界面和行為發生了改變,例如過去超市里張貼的推廣海報、降價廣告等,以全新的形式移入了手機等各種智能設備或媒介中,但事實上平面設計的本質屬性和服務流程并未發生顛覆性變化。我們應開放性地接納、理解和融入新技術,例如運用AI來進行消費者大數據調研,用AI來進行協同創造和設計啟發,以新的方式來拓展對以前市場調研、概念生發、表達呈現的手段。
《設計》:能否分享幾件您認為本次展覽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們是如何體現設計師的創新思維和藝術表達的?
呂曦:本屆平面設計有很多非常突出的作品,例如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圖1)、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視覺形象設計及體育圖標系統設計(圖2)等。這些國際大型賽事活動的設計作品都廣為人知且社會影響巨大,在此也分享幾件其他代表性作品。
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
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視覺形象設計及體育圖標系統設計
海報是一個傳統類別,但在平面設計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展評項目,設計要有所突破非常難。同樣,奧運海報設計也有太多國際國內優秀范例,想要做到突破,尤其是能夠體現這個時代的特點則實為不易。《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宣傳海報設計》(圖3)采用二維的、偏古典的設計語言,通過主體形象的陣列連續和形式韻律,非常巧妙地將冰雪意象、冬季項目特點和奧運精神融合在一起。遠看非常整體大氣,近觀會發現其中又有非常精妙的細節處理,每一幅海報里的運動造型、色彩肌理、結構編排和視覺語言都使用得非常精準。也要贊賞設計師以及委托方能夠讓這樣的作品產出,并成為正式的官方推廣海報,體現了中國設計水平和設計環境的提升。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宣傳海報設計
《多彩貴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設計》(圖4)是一個現象級的特殊事件+設計,打造了“民間體育賽事+民族民俗活動+鄉村振興”的整體文化形象。設計上以苗繡和貴州農民畫為靈感啟發,圍繞“村超/村BA”活動創新“賽事+鄉土文化”“賽事+現代文化”“賽事+非遺文化”的多元融合,將民間體育賽事轉化成兼具鄉村日常溫度和新時代圖景的文化符號和精神意象。這個設計特別不同于官方大型體育賽事那種城市化范式,形成了地方民族文化語境當中老百姓喜聞樂見同時也特別樂意接受的設計轉化和移植。在今天的互聯網扁平化時代,人人都是演員,人人都是主角,這些變化非常有效地被設計系統捕捉到,同時也利用得非常好。
多彩貴州·活力四射——村超、村BA文化形象設計
本屆平面設計中有關中文字體設計的交件也不少,設計作品的水平以及設計面向的社會問題,也都明顯地與過去字庫設計有所不同。作品《OpenType草書字體設計研究》(圖5),以草書連筆設計研究解決了以單個字為基本單元的字庫無法承載中文連續書寫的一個老問題。中國傳統書寫是豎向的,貫穿著強烈的氣韻和情感表達,這套字體設計通過收集以往書寫者書寫軌跡的大數據,結合智能技術與算法,再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書寫當中的連貫性、書寫性、親切感,這些都讓人特別驚喜。
“OpenType”草書字體設計研究
《設計》:您認為當前中國平面設計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有哪些積極的變化或亟待解決的問題?設計師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以保持創作活力?
呂曦:平面設計是所有產品、活動、品牌、服務等面向公眾進入市場的必經環節,因此需求巨大,需要大量的設計師來完成。這一類設計大多會受制于甲方需求,可能無法反復權衡、精雕細琢。而在AI生成替代的時代,以快速回應甲方要求的設計生產,很容易受到智能技術的沖擊。一方面行業內部要警醒,需要思考和避免拼湊式的簡單生產,提升設計生產的業界價值;另一個方面,專業院校也需對行業在技術沖擊下的現狀及時反應,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好預先教育。同時,盡管中國設計的起步比較晚,但中國平面設計頂端的整體生態總體上并不遜色于國外。中國頂尖設計師、行業協會或獨立設計工作室,他們的國際化視野、本土文化的堅守、在地生活的把握、審美意義的表達、市場商業的運營等方面都還是有著相當的高度,所以我們的行業還是有足夠的自信(圖6)。
GDC設計獎三十年
此外,處在頂端的中國行業協會、團體或獨立設計工作室,包括頭部院校,都有自己的專業操守和約束,應該說都自帶責任感,把如何讓中國平面設計形成自己的風格,如何能夠和國際平行接軌,都當成自己的責任,這一點其實也很難得。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下的平面設計藝委會,也應該多多關注和支持行業的發展。同時,高校的設計教育者或管理者,也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以人才培養、比賽展演等方式協同行業機構,共同正向地引導和帶動平面設計,推動最優秀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和世界的發聲和發展。
《設計》:深耕設計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當前平面設計教育體系?未來幾年內,平面設計領域將面臨哪些重要的發展趨勢或變革?設計教育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或加強?
呂曦:在高校專業設置里,“平面設計”根據教育部專業目錄已經更名為“視覺傳達設計”。從名稱上會發現它其實更注重設計的目標指向和過程系統,而“平面設計”的提法似乎更專注于設計或創意的正在進行,或更強調傳統平面設計的媒介屬性。
除了設計解決的功能外,視覺傳達設計就形態而言最接近藝術創作,對美感的極度敏感和重視,直接反映到設計中對圖形、符號、文字、版式編排等視覺語言和表現手法的極致追求。但與其他設計類專業更為不同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直接地設計“物”,而更多在觀念樹立、系統組織、人文審美、宣傳推廣這些非物層面。也正是由于它不設計具體的“物”,專業屬性里強調的系統整合力和審美判斷力,可能都可以從平面設計中引發出來,放到大設計、大藝術甚至是大交叉的通識課中,去為其他的學科專業補益。
未來發展里最大的變革因素是技術,它一定會加速迭代,我們原來凸顯創意的部分,現在似乎都在以生成替代。此外,設計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迭代,很多設計項目都難以用哪一個專業去涵蓋,我們在站穩本專業陣地的同時也需要跨出專業舒適區,加大多學科的學習和協同,其實這也是所有設計類專業必然面對的現實挑戰。在技術驅動和語境變化下,設計教育還是應該從設計的本質出發,重新建構系統設計思維,強化學術學理與設計譜系的建設,借鑒并融匯他學科理論方法以促進實踐創新。對于專業人才培養和頂級設計師打造,除了形式美學、行為美學、生活美學的持續倡導,包括設計服務系統觀和設計倫理觀的培養仍然是未來恒定不變的。
《設計》:請結合對中國設計教育的看法給青年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生一些意見和建議。
呂曦:近些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技術的變革驅動,大家在此洪流中朝著未知狂奔,但有時也可以停一停,回頭看看,靜心想想……回顧歷史,曾涌現過許多杰出的設計師和經典設計作品,它們不僅體現了時代的風貌,也深刻影響著設計的發展軌跡。
青年設計師和學生們有責任去思考,是否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去構建不同認識維度下的設計譜系。例如,某種設計風潮的出現和發展往往受制于多種因素,如社會、經濟、技術,以及文化之間的互動影響和語境變遷。同時也可以從具體的設計作品入手,了解這些因素造就經典設計的深層緣由,揭示它們所蘊含的設計思想和方法,以此推演和樹立設計背后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
結合設計理論、設計批評和設計實踐來構建設計譜系的過程,亦是回歸設計的初心與責任的過程。我們需要在反思中不斷豐富設計譜系的認識方式,探索新的時代語境下設計的價值創造和意義建構的多樣可能,為未來的設計的創新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