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最近,隨著新一批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陸續批復,圍繞不同城市的定位變化、區別,引發了諸多討論。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關于國家中心城市的爭議。
過去幾年,坊間,乃至官方層面,一直都有“九大國家中心城市”的說法。還有多座城市都公開表示,要爭奪第十座國家中心城市。
不過,從目前批復的十座城市的總規看,“國家中心城市”的出鏡率,和這幾年大家所習慣的說法,明顯存在差異。
比如,之前作為“九大國中”之一的成都,被確定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類似的,明確向國家中心城市發起沖刺的南京、杭州等,則被定位是“東部中心城市”。
一時間,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似乎就不香了?
真相到底是什么?
01
討論這個話題,首先要厘清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既然是對比城市定位的變化,那就要找準參照系。
比如,這次的城市總規是由國務院批復,那么最合適的參照對象,自然應該就是上一輪國務院批復的城市總規。
如果只是拿一些城市平時自己制定的目標和追求的定位來對比,難免得出不夠客觀的結論。
下面就是“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上一輪在批復的總規中,所獲得的定位。
可以很明顯看出,真正稱得上是“國家中心城市”的,僅有北京、上海、廣州、重慶。
其中,北京、上海各類“中心”的前綴,幾乎全是國際化的,那自然可以默認為是“國家中心城市”。
可以理解是被直接點名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則僅有廣州、重慶。前者為“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后者為“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據此可以說,在國務院的口徑中,可以稱得上是“國中”的城市,在之前其實僅有北京、上海、廣州、重慶。
再來看,最新的批復。
北京、上海,依然可以被默認為是“國中”(實際批復中依然沒有出現“國家中心城市”,或類似的表述)。
其余的,則有三座城市——廣州、重慶,以及天津。對應的表述都統一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其中,天津算是最大贏家,在上一輪的定位僅是“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現在正式被明確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也就是說,如果嚴格對照上一輪的批復,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由之前的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變為了四大直轄市和廣州。
也即,除廣州外,“國中”都是直轄市。這更加確認了一個“國中”的規律,即城市的行政級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02
那么,上述五座城市之外的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這些“國家中心城市”,難道就真的降級了嗎?
目前,武漢、鄭州、西安的批復還沒公布。從成都來看,此次批復給出的定位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這與上一輪批復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是完全一致的。
在這個角度說,成都顯然并不存在什么降級的說法。
并且,參考成都及杭州、南京的最新定位表述,武漢、鄭州、西安,或大概率也只會拿到中、西部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也即同樣是區域性的,而非國家層面的。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疑惑,那到底怎樣恰當理解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在過去幾年被說了很久的“國家中心城市”定位?
首先,如前所述,上一輪國務院批復的定位中,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都不具備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要知道,所謂“九大國家中心城市”,本就只是源自住建部、發改委等部委層面的表述,而一直未在國務院層面得到認定。
并且,這里面還有細節上的明顯區別。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是2010年2月,在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中被確認為“五大國家中心城市”。
這與此輪國務院批復的總規,算是形成了呼應。
其余的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則是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由國家發改委及住建部發函,明確支持建設的國家中心城市。
也就是說,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一直都處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之中,獲得的只是“建設資格”。
那么,成都此次在國務院的批復中被再度明確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不是意味著取消了建設資格?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成都的總規中,依然有這樣的表述: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
所以,從這輪總規批復的情況看,其實很難說關于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有什么新的信號,更難得出一個“九大國中”說法徹底過時的結論。
如果真要說什么信號的話,天津在國務院的批復中首次被明確為“我國重要的家中心城市”,反倒說明國中建設的力度是在加強了,而不是削弱了。
03
當然,“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外,是否還會有新增,或者說未來的國務院批復中,會否會出現更多的“我國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目前來看確實存在疑問
一方面,如很多人所說,國家中心城市,僅從常識就可以判斷,如果過多,也就無所謂真正的“中心”了。
另一面,確立“國中”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上的輻射帶動作用。但近年來,隨著都市圈概念的流行,特別是在目前國家層面已批復14個都市圈的情況下,“國中”繼續擴容的必要性,也明顯弱化。
其實,一座城市的功能和定位,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所決定的,很多時候也未必是自身能掌控。特別在各方面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的今天。
比如,這次沈陽雖然沒能如愿拿到“國中”,但最新的定位較之于上一輪的批復情況,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大家可以細品:
2017年: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24年: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北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這背后顯然與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
同樣,成都定位的微妙變化,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最近關于發展腹地的話題。
2015年:成都是四川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24年: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對比之下可以看出,成都的定位和功能雖然更加聚焦于西部區域,但卻更加全面了。同時,批復中,還有一句表述值得注意:加強對青海、西藏等地區的戰略保障。
說到底,定位和功能,只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一個方面因素,一座城市要持續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天時、地利、人和,都缺一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