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些年在跨江發(fā)展上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尤其在過江通道上,可謂是成果斐然,舉世無雙。其實原本大多數(shù)過江通道都是收費的,早期規(guī)劃也都包含收費站。
后來在新區(qū)成立后,不管是省里,還是市里都提供了數(shù)額不小的補貼。這才有了三橋與四橋之間所有的主城過江通道都實現(xiàn)免費的局面。
不過長江五橋(江心洲長江大橋)作為近幾年最令人矚目的跨江工程,自開通之日起就一直有苦難言。其本身規(guī)格超高,但實際的通行體感來看,可能反而是目前最堵的一條過江通道,最早的長江大橋都甘拜下風。
老實說按照五橋雙向6車道,外加應急車道,總共雙向8車道的規(guī)格不應該呀,可惜現(xiàn)實就是如此,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互通匝道的設計。
這個我以前就已經(jīng)詳細地說過,這里簡單再提一下。五橋包括五橋北接線的規(guī)格極高,但北向南的過程經(jīng)歷了兩次強力加壓,一次是江心洲,另一次是青奧地下立交那里,基本上五橋堵車的根源就出在這里。
江心洲入口那里存在匯入車流,主要受影響的是最右側車道。當然這是很正常合理的做法,江心洲居民也有過江的需求。
青奧軸線那里個人覺得問題會比較大,首先是揚子江大道的車流進來,然后立馬就是江東中路的出口,這一進一出之間,很容易造成明顯的交叉進出車流,說實話這部分通常會比較混亂,也是造成五橋堵車最大的堵點。
比較理想的設計是,到江南這邊有一個完整的全方向互通,北向南的車流在這里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分流。比如應天大街長江隧道通過夾江大橋抵達長江南岸后全方向互通。所以夾江大橋過來之后,實際上一點都不堵,就基本上過了金鷹世界才會開始堵。
但這里堵車的原因是因為賽虹橋立交比較反常識的設計,直線車道設在了中間,而不是常規(guī)的最左側,導致很多車友在這里會陷入混亂。同時存在向左和向右的變道需求,導致大量的交叉變道路線。賽虹橋立交如今的堵車概率極高,幾乎沒有不堵的時候。
而五橋過來之后通過隧道下穿夾江,但青奧地下立交不是完整的全方向互通,導致五橋車流無法通過揚子江大道疏解,壓力全部給到江山大街。也因為是隧道,基本無后期拓展性,想要增加一條匝道怎么弄?難度比高架大得多,甚至根本不可行。
問題的癥結就這些,其實大家多多少少都能發(fā)現(xiàn)一些,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這就分短期和長期兩個層面。
短期層面,我個人覺得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給五橋分流,既然江山大街、青奧地下立交動不了,那就在江心洲想辦法。
五橋江心洲的出口抵達的道路是中新大道,而這條路南北對應兩個重要的交叉口。南邊是梅子洲路、北邊是文萃街。恰巧在這個位置上正好對應長江南岸的平良大街與河西大街。
那么能不能將梅子洲路和平良大街接通,將文萃路與河西大街接通呢。當然從附近居民利益的考慮,隧道是最好的方式。一旦接通,江北、江心洲與河西中部或南部的往來溝通就不僅僅只能依賴江山大街一條路線,而有了多種選擇,會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
同時平良大街、河西大街與揚子江大道本身就有輔路匝道相接,很方便。我覺得這是目前針對五橋-江山大街擁堵最直接有效并且相對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也大大提高了江心洲與河西之間的交通對接便捷度,是值得嘗試研究和論證的方向。
當然長期來說,城市功能的均衡化依然是長期目標。目前江北高端理工科的就業(yè)實際上進步非常大,甚至某種程度上在部分領域已經(jīng)超過江南。但在常規(guī)領域,尤其是文化、藝術、媒體等方面與江南的差距非常巨大。顯然增加城市功能的豐滿度,多樣性依然是江北的長期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