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家長就忍不住嘆氣搖頭。
近日,四川樂山一位男孩在校門口和母親爭奪手機,瞬間媽媽就被兒子拽倒在地。
即便如此,男孩還是沒有停下動作,依然大聲吼著:“拿過來。”
起因是爺爺瞞著媽媽給孩子買了手機,被媽媽發現了,就有了這一出校門口的“手機爭奪大戰”。
手機似乎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洪水猛獸,家長不禁感嘆,孩子在沉迷手機前,可不是這樣子的。
自從愛上玩手機后,孩子動不動就成了一條發怒的小獅子,和他說點什么也不耐煩,每天就搬弄手機。
為啥我們的孩子一碰到手機就無法自拔?
01
其實,網絡、手機只是導火索,就像70后沉迷武俠小說,80后沉迷游戲機,90后沉迷電腦。
以前沒有手機電腦的時候,孩子也不是都愛學習。
沉迷只是表象,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要想孩子和手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首先就要去發現一些孩子成為“手機控”、“平板控”的原因。
原因1:父母手機不離手
愛玩手機不是孩子的通病,很多成人也是,包括老年人,都在各種游戲、短視頻、小說……中無法自拔。
對于三觀尚未建立,好奇心正重的孩子而言,父母天天玩手機,在孩子眼里,手機肯定是個好東西。
你天天玩手機,卻要求我好好學習考第一,這樣的雙標真的很難讓孩子信服。
而且父母沉迷手機,就會剝奪和孩子的親子時間,孩子被忽視,也會從別的地方尋求安慰和寄托。
原因2:游戲的上癮機制
現在游戲的設計真的很懂“人心”,例如之前突然爆火的“羊了個羊”,很火爆的手游“王者榮耀”。
斯坦福教授在對游戲玩家進行研究時發現, 玩家在獲勝的那一刻,大腦的成癮回路異常激活。
游戲會給玩家提供目的性,比如王者中的推翻敵方水晶,保護我方睡覺,在玩出一個一個目標過程中,可以達到心流狀態,讓人很興奮和充實。
而這些目標也在吸引你不停的玩下去。
再加上聲音和視覺的刺激,交友的互動屬性,等級的提升,讓大腦不斷產生多巴胺,產生自豪感。
這也就導致你越玩越好,玩得越好越想玩。
原因3:孩子自制力不夠
自控力和大腦前額葉有關,而在26歲之前,我們的大腦前額葉都在發育中。
孩子越小自控力越差,就越容易被游戲什么誘惑。
不過,自控力是從小引導和培養的,父母的引導很關鍵。
紀錄片《智能陷阱》采訪了許多互聯網產品核心技術人員,他們表示:
互聯網產品就是以讓人上癮為目的設計的。
人性喜歡什么,手機最清楚;你愛好什么,算法就給你推送什么。
連我們成年人都能成為互聯網寵物,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何況小小的孩子。
面對孩子沉迷手機,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砸了手機、毀了電腦,親子關系可能會更加惡劣,而且容易適得其反。
心理學家契可尼提出過一個蔡戈尼克效應。
一般人對已完成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
也就是說你越不讓孩子玩,孩子可能越惦記著那個游戲。
想要預防孩子沉迷手機,或者幫助孩子從手機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02
一、理解孩子玩手機的行為
和孩子共情,讓孩子知道自己和他是一路的。
而不是斥責、羞辱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父母如果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對手機問題,可以消除孩子難以自控產生的無力感,多跟孩子說這7句話。
- 感到累了的時候,可以玩一會手機。
- 你想玩一會兒手機放松一下,媽媽特別理解。
- 你最近學習壓力很大,需要放松一下。
- 喜歡玩手機不是你的錯,媽媽也愛玩。
- 想要不沉迷手機真的挺難的,不過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媽媽要和你一起面對。
- 你經常玩的游戲和軟件都是專業團隊研發的,所以你是在和這些游戲、軟件的設計團隊作斗爭。
- 手機里面有什么好玩的,你來教教我好嗎?
二、及時夸贊孩子主動放下手機的行為
加強孩子的積極行為,讓孩子有信心可以自己管理好手機。孩子主動放下手機這樣說:
- 你能主動當下手機,說明你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 你確實沒有因為玩手機耽誤寫作業。
- 看來玩手機并沒有影響你的學習,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是怎么做到的嗎?
- 真沒想到你這么自律,媽媽真開心。
- 你每次看完手機都能自覺放下,值得表揚。
- 剛剛說好的玩30分鐘,你果然說到做到。
三、和孩子一起約定
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連線》雜志前主編克里斯·德森,禁止孩子們在臥室使用電子產品;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規定孩子們上學日的晚上和吃飯時間,禁止使用手機。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玩手機,但是不能讓孩子沉迷手機。
既不能一棍子打死,畢竟現在的生活離不開手機,孩子也不能教育的脫離時代。
更不能放任不管,讓孩子一個人和手機作斗爭。
了解孩子自己對手機的看法,和孩子約法三章可以這樣說:
- 對于玩手機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的,你覺得每天玩多久比較合適呢?
- 你覺得放學回來,是先玩手機好呢,還是先做作業好呢?
- 爸爸媽媽想聽聽你打算怎么合理使用手機。
- 你想沒想過讓手機成為你的好幫手,不影響你的學習和休息呢?
- 你可以自己定一個手機的使用規則。
- 今天我們把手機的使用規則寫下來,貼在我們家顯眼的地方,上面有懲罰原則,希望我們大家都遵守。
和孩子一起約定好手機使用原則,內容要簡潔,同時父母也要做好榜樣哦。
四、找到替代手機的活動
《瘋狂成癮者》作者馬克·劉易斯曾提出:成癮意味著對現實的轉移和逃避。
容易上癮的孩子,生活往往也是乏味的、枯燥的。
當孩子哭鬧時,需要人陪時,你給了他一部手機,瞬間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一時偷懶一時爽,一直偷懶悔斷腸。
當孩子染上手機癮后,后悔都來不及。
沉迷手機,影響的不僅是視力。
心理學家曾有研究顯示:
過多的屏幕時間會阻礙語言、社會和情感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對世界、對社會、對人際關系的認知力。
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用別的活動替代手機,可以這樣說:
- 今天和朋友玩的挺愉快的吧,是不是比在家玩手機要有意思?
- 沒想到你足球/籃球/跳繩……玩的這么好。
- 這字寫得真不錯,下次家里過年的春聯就拜托你了。
- 謝謝你吃完飯以后還能陪著媽媽一起散步。
- 博物館最近有很多很有趣的活動,咱們要不要去看看?
- 游樂場的人真多啊,大家玩得都好開心。
幫助孩子愛上運動、愛上戶外活動,從和同學、朋友游戲中獲得樂趣,父母多些陪伴,孩子對手機就會少些依賴。
棠媽寄語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迫害了孩子,而是我們把孩子推給了手機。
父母多點陪伴,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就少一些。
父母多點引導,孩子對手機的認知就多一點。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就能合理的使用手機。
當我們認真的去觀察親子關系,看見孩子背后真正的需求,你會發現,孩子對手機不過是菀菀類卿。
關注“棠媽”,做成長型媽媽,培養有后勁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