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籃球是耐克帝國的皇冠,那么現在的安踏,就要直指皇冠上的寶石。
等待了十年,安踏終于向耐克發起了正面沖鋒。
9月28日,安踏把旗下球星凱利·歐文的簽名鞋(ANTA KAI 1 Speed)正式擺上了全球兩大體育用品零售商Foot Locker和DSG(Dick's Sporting Goods)的貨架。
這次發售,覆蓋了美、加、英、法、意5個歐美主要國家的60家Foot Locker核心門店以及20家DSG門店,并且同步上架它們的電商平臺。
更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和耐克深度綁定的Foot Locker,將會把安踏的球鞋,陳列在它的最核心的展示區:籃球文化空間HOME COURT之中。
這塊地盤,原先是耐克、阿迪達斯、安德瑪、彪馬這些大牌的專屬領域。
對安踏來說,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它不再只是與「耐克中國」打局部戰爭的小角色,而是一個真正能夠踏上耐克腹地,向霸主發起挑戰的超級品牌。
01安踏的「獨立團」
2014年,安踏創始人丁世忠接受媒體采訪時,放出豪言:
「以前他們(耐克與阿迪)讓我們睡不著覺,現在我們也要讓他們睡不著。」
也就在這一年,安踏成立了品牌創立以來第一個獨立事業部:籃球品類事業部。掌管這支獨立團的團長名叫徐陽。
加入安踏之前,徐陽在4A廣告公司工作,負責的客戶就是安踏。后來,他被挖到了客戶公司,擔任品牌總監,一干就是8年。
《亮劍》告訴我們,一支部隊的氣質,是由它的首任指揮官所決定的。選擇品牌營銷出身的徐陽做這件事,集團高層的用意很明顯:
籃球業務要成為整個集團的門面,拉高安踏主品牌的價值,建立「專業」的運動形象。
之所以成立獨立事業部,就是為了讓團隊可以有無限開火權,放膽試錯。
徐陽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個年輕的,處在上升勢頭中NBA球員作為代言人。
這件事的背景是,此前贊助了8年的CBA中職籃聯賽,在2012年被李寧以5年20億的價格橫刀奪愛。
國內陣地失守,就得從NBA找回場子,偏偏此前簽約的加內特、隆多和斯科拉,或是因為傷病,或是因為年齡,都開始進入職業生涯的下滑期。而李寧則是簽下了風頭正勁的德韋恩·韋德。
后來韋德之道系列球鞋有多成功,就不用我贅述了。
此消彼長,安踏必須找個分量足夠的代言人鎮場子。
徐陽看中的,是金州勇士隊的克萊·湯普森。
此時的勇士,已經有了躋身一線強隊的勢頭,克萊也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但你要說這筆簽約的量級能比得上當時的韋德,恐怕會被虎撲網友噴出心理陰影。
就在雙方緊鑼密鼓磋商合作之時,事情發生了變化。
2015年1月,對陣國王隊的比賽里,克萊天神下凡,單節13投全中轟下37分,打破NBA單節得分記錄。
徐陽當機立斷,就這表現還討價還價個啥?安踏忙不迭地送上一份6年長約,鎖定了這位未來全明星。
后面就是一連串的驚喜。
簽約后僅僅4個月,克萊就作為球隊二當家,帶領金州勇士隊拿下NBA總冠軍。
第二年,勇士單賽季拿下73勝9負的戰績,刷新單賽季勝場記錄,克萊也躋身聯盟頂級得分手行列。
2017年夏天,勇士重奪總冠軍,克萊·湯普森更是在成都上演了一出360度轉身扣籃不進,摔得四仰八叉的好戲。這段視頻迅速攻占了中美兩國的社交媒體,成為當年籃球圈最火熱的熱梗,為安踏帶來了海量曝光。
2018年,勇士隊達成4年3冠的成就,克萊以核心球員身份,成為勇士王朝不可或缺的基石。
簽下克萊,就像買了一支漲勢不斷,還定期分紅的股票,每隔一段時間,就能讓安踏爆一波金幣。
克萊的第一款個人簽名鞋KT1,定價499元,幫助此前主力鞋款長期徘徊在200元上下的安踏突破了價格天花板,殺入中端籃球鞋的市場。
此后,克萊個人簽名鞋無論是價格還是銷量都一路走高。2018年,安踏籃球達成了400萬雙球鞋的銷量成就,其中光是克萊的個人簽名鞋款,銷量就要接近百萬。而KT系列的價格也一路來到899的水平。
安踏籃球事業部一度差點變成「克萊·湯普森事業部」。
簽約克萊,這個神來之筆,讓徐陽有底氣去嘗試一件當時還沒有國內籃球品牌做過的事情。
2017年,安踏籃球啟動了「要瘋」全國12城巡回賽。
和職業聯賽不同,「要瘋」的定位是民間籃球高手的賽事。
為什么做這么個草根籃球比賽?這里的背景是,傳統的籃球營銷,所有品牌都更注重簽職業球員,贊助職業賽事來擴大影響力。至于民間籃球,既沒有品牌去挖掘,也沒有哪個平臺,給草根球員展示的空間。
但事實上,草根籃球愛好者其實也有自己的圈層,甚至也有不輸職業球員的影響力。在美國,就有And1這樣,靠著街頭籃球賽事起家的籃球品牌,以及辣醬、教授、骨頭收集者這些具備一定商業影響力的街球好手。
對于想要塑造「專業」心智的安踏來說,這就是機會所在。
我們常說,運動市場是很特殊的。它并不遵循從低端到高端的邏輯,而是以入門和專業為區分。
那些帶有明星光環的人氣商品,往往是針對入門級消費者和大眾市場的。
而真正有運動習慣,對自己有要求的消費者,通常不會跟著明星買裝備,而是會盯著自己的教練,盯著那些民間高手,頂著圈子里的大神玩家,看他們在比賽和訓練里穿什么用什么。
因此,抓住了民間高手,也就抓住了專業度。
lululemon與本地最紅的健身教練和瑜伽老師展開合作,特步耐克亞瑟士贊助那些能跑進3小時的業余選手,也就是俗稱買腳,都是出于類似的目的。
「要瘋」這個賽事IP一做就是8年,幾乎成為中國業余籃球圈里,僅次于「路人王」和「村BA」的重要IP,甚至在商業價值上,要瘋還要更勝一籌。
比如「狂潮」系列球鞋能成為爆款,就離不開與「要瘋」IP的綁定。
簽約克萊,打造「要瘋」,這兩場戰役,不僅打出了徐陽「常勝將軍」的名號,也意味著籃球事業部這支「獨立團」試水成功。
安踏全面向事業部制度轉型的時機已經成熟。
02摸著耐克過河
無論是梭哈押寶克萊,還是打造了「要瘋」這個民間IP,都不能忽略,如果籃球事業部沒有足夠的自主權,沒能從集團的體系中獨立出來,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成為獨立的品類事業部,才能以籃球消費者認可的方式,與他們溝通。
在這一點上,安踏也許才是最像耐克的公司。
耐克的指導思想是,愛好同一項運動的消費者,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可能遠遠多于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耐克的組織架構,是對標項目和人群的,比如跑步、足球、籃球,都有專門的事業部,從研發到制造再到銷售,完全獨立負責。
如果你經常買耐克,就會發現,它有很多垂直品類的門店。
而這背后,是耐克集團旗下,一個個彼此獨立的品類線和事業部。
把業務拆得更小、更細,也就能招聘更專業的人,做更專業的產品。
耐克的經驗,對安踏來說,很有參考價值,尤其是當他們想要超越李寧的時候。
在安踏的發展歷史上,李寧長期如一朵烏云一樣,懸在安踏的上空。
安踏成為「中國最大的運動品牌」,是在2011年,一場史無前例的庫存危機,和「90后李寧」的戰略轉型失敗,讓安踏有機會以89.1億元營收取代李寧,坐上頭把交椅,并且再也沒有下來過。
但這個老大并不能服眾。
畢竟當年隨便走到路上問個路人,都會告訴你,李寧才是國貨之光。至于安踏?也就是和361度,特步,匹克一個水準,比中國喬丹和阿迪王稍微強一點。
說好聽點是行業第一,說難聽點就是個銷冠。
在品牌上,整個中國運動行業都被李寧碾壓,這是個歷史原因。
很長時間里,中國運動市場只有兩種品牌,一種是李寧,一種是其他。
在安踏一雙鞋子還在賣一兩百的時候,李寧就已經可以把客單價做到四五百了。至于耐克阿迪,那更是遙不可及。
李寧先生本人是知名運動員,有體操王子的稱號,加上從90年代起,公司就長期和奧運國家代表團綁定,所以李寧品牌有很強的運動血統,某種程度上,生態位有點近乎于Air Jordan。
而其他的,不管是雙星回力這種老國企,還是安踏、特步、匹克這批給歐美公司做球鞋代工起家的晉江幫,骨子里都是服裝制造業基因。早年在行業里還有個段子,說是晉江雖然是運動鞋之都,幾乎沒有哪個品牌的創始人自己是有運動習慣的。
這兩類品牌,哪個更專業,哪個(看起來)技術含量更高,哪個更能賣的上溢價,這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說李寧是「運動品牌」,那么晉江系的兄弟們,更多是「運動鞋服品牌」。
而決定品牌血統的,不止是歷史沉淀,還有一家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運營流程。
安踏這樣的鞋服起家的品牌,它的架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產品企劃部門負責提出需求,比如要開發一件沖鋒衣,一雙跑鞋,它是什么價位,應該有什么樣的功能。
然后把需求提交給公司的商品部門,完成商品的研發和設計,并且生產出來。
產品面世后,再交給品牌部門和銷售部門完成銷售和推廣。
看文章的各位總裁高管肯定發現了,這套流程里BUG很多。
偌大一個安踏,產品線錯綜復雜,一個大而全的商品部門,又要做籃球鞋,又要做健身裝備,還要開發戶外服飾,必定是黃老師做事——樣樣通,樣樣松。
再往下,每種產品都需要不同的營銷策略。找實力球星代言必然難以吸引路人,休閑產品和專業裝備放在同一家店里必然損失硬核感,這些都是不能不考慮的。
更重要的是,這套流程里,沒有一個角色是來保證產品的「專業性」的。
長此以往,安踏在消費者那里,會被牢牢地打上「業余」的思想鋼印,到那時就翻不了身了。
想要成為公認的第一品牌,安踏需要一場觸及靈魂的變革。
而成立獨立籃球事業部,就是這場變革的試水。
籃球事業部有自己的市場部門,自己的研發設計部門,自己的零售部門,這些部門都獨立于集團。
因此,當徐陽決定重注克萊時,可以壓上整個事業部,圍著一個代言人運轉。當徐陽決定打造「要瘋」賽事時,可以以專業的姿態找到最OG的本土街球手合作,可以配套開發專屬于賽事IP的實戰球鞋。
籃球事業部的成功,讓集團意識到,讓專業的團隊獨立作戰,反而更能解放戰斗力。
2018年,集團終于下定決心,對整個安踏主品牌展開事業部制度改革。綜訓、跑步、運動生活這些品類,都成立了類似籃球一樣獨立的事業部。
負責跑步的部門,能專心研究前腳掌落地的跑者和后腳掌落地的跑者,分別適合怎樣的跑鞋科技,負責運動生活的部門可以更關注時尚趨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
而在外人看來,安踏就是從那時開始,擺脫了一個「鞋販子」的形象,真正有了運動品牌的樣子。
03沖鋒前夜
2018年12月,安踏為首的財團收購了亞瑪芬體育,始祖鳥、薩洛蒙、威爾勝、壁克峰等一眾品牌的中國區運營權,被交到了安踏的手上。
隨著安踏入主亞瑪芬中國,高層團隊迅速「安踏化」。
而此前在籃球事業部連戰連捷的徐陽,被委以重任,他的新崗位,是始祖鳥大中華區的掌門人。
過去,始祖鳥在國內的售賣渠道往往是在三夫戶外這樣的戶外用品專賣店,以及在各種老商場里擺柜臺。這個品牌并不以「昂貴」為第一標簽,相反,硬核、專業才是它最主要的定位。會買鳥的人,都是真正會跑去戶外越野的玩家。
而在徐陽治下,過去專業性拉滿,但商業化程度不足的始祖鳥來了一次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他選擇把大量始祖鳥的門店,開進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商圈,為了塑造高端形象,始祖鳥甚至跑到松贊香格里拉酒店開設山地課堂店,在上海靜安寺拿下四層獨棟開一家「始祖鳥博物館」。
這些動作,都是為了塑造始祖鳥的高端甚至奢侈形象,觸及那些具備更強消費能力的都市精英和城市中產。
這種轉變,的確讓很多人覺得「始祖鳥不純粹了」,但商業上的成功是無可否認的。
始祖鳥中國的生意從徐陽2019年接手時的8個億人民幣,發展至2022年的4.09億美元(約合29.54億元人民幣)。在始祖鳥全球的銷售額里,大中華區的占比高達43%。
甚至徐陽本人也得到了一個外號「鳥總」。
2023年,安踏集團董事會宣布,將徐陽調回安踏體育,擔任安踏主品牌CEO。
時隔4年,安踏集團已經非復吳下阿蒙。
坐擁多個頂級品牌,市值數千億元,年營收高達500億元,中國市場超越耐克,一個嶄新的運動巨頭已然成型。
但高速發展的背后,這個集團并不完美。
無論始祖鳥、Fila、迪桑特和薩洛蒙發展再快,對集團來說,那也只是「生意」而非根基,沒準過個五年十年還會再賣掉。
決定安踏能走多高,能走多遠的,始終是安踏主品牌自己。就像耐克阿迪,無論子品牌孫品牌花樣繁多,最有價值的,還是鉤子和三道杠的logo。
客觀來說,在事業部制度改革后,主品牌的增長勢頭也相當猛。但集團想要的,不止是一個能貢獻營收的安踏,而是一個被人看作大牌的安踏。
徐陽的任務,就是把始祖鳥的成功經驗注入安踏,幫助主品牌更進一步,實現全球化和品牌向上。
丁世忠非常看好徐陽,甚至在疫情還沒結束時,就催著徐陽遠赴亞瑪芬體育的加拿大總部,專門學習國際品牌管理的經驗。
也許那個時候,徐陽心里就明白,自己最后還是要回到安踏的。
說來也巧,2014年他接管安踏籃球,第一件事就是接觸克萊·湯普森。而9年后,他履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NBA巨星歐文的經紀人打電話。
這時,距離歐文和耐克因為政治立場分道揚鑣,只過去了一個多月。
此前,歐文可以說是耐克旗下最帶貨的球星之一,靠著獨一無二的瀟灑球風和凌厲的個人進攻,歐文鞋款的人氣,完全不輸同品牌旗下詹姆斯和杜蘭特兩大巨頭。
耐克放走歐文,對安踏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安德瑪從耐克手里接下庫里,李寧從AJ手上接下韋德,最終都讓品牌實現了質的飛躍,徐陽認為,安踏在歐文身上,也能復刻同樣的故事。
經過了半年的漫長談判,安踏終于將歐文納入麾下。
歐文之于安踏,是一顆銀子彈,徐陽希望在天時地利都安排到位,再發出致命一擊。
而這里的天時地利,也需要安踏自己創造。
徐陽上任后,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重新梳理渠道和店鋪規劃,用徐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渠道里面,以不同的價格去買不同的產品。」
相比過去大而全的門店策略,現在的安踏正朝著千店千面的方向努力,讓任何一個渠道,能買到的商品,能感受到的體驗都有所區別,既照顧到差異化的消費者需求,也能讓安踏顯得更專業,更高端。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安踏事業部改革延伸到渠道和門店的結果。
有人可能會問,把渠道切得這么稀碎,運營難度會很大吧?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安踏無所謂,這家公司的運營能力長期是溢出的,甚至可以輸出給始祖鳥和薩洛蒙,幫助他們提高效率。
徐陽所做的,就是利用公司溢出的運營能力去做渠道精細化,從而轉化為公司亟需的品牌力。
經過了一整年的改革調整,渠道的精細化運營,營銷上的持續發力,一切都已經準備好。
銀子彈終于可以上膛了。
今年3月,安踏為歐文推出了第一款簽名鞋「歐文一代」,在北京和美國達拉斯進行了全球同步發布。而伴隨著歐文一代發售,同時面世的,還有安踏旗下專注高端球鞋的門店類型SV店。
歐文一代+SV店,這個頂級組合如同一句宣言:
如果說籃球是耐克帝國的皇冠,那么現在的安踏,就要直指皇冠上的寶石。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過去半年,安踏一直在通過紐約、舊金山、達拉斯地區的少數潮流精品店少量發售歐文一代。這款球鞋已經滲透入美國最核心的鞋迷群體,積累了相當良好的口碑。
9月底,隨著歐文一代在Foot Locker和DSG,面向整個歐美市場大規模發售,這個來自中國的野蠻人,終于敲響了耐克的大門。
過去十年里,安踏一直是耐克最忠實的模仿者,在耐克留下的經驗后面亦步亦趨。
如果只看主品牌,它似乎并沒有拿出太多不同于耐克的新東西。
但必須承認,即使是走耐克的老路,安踏也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運動巨頭。
這既是安踏的榮耀,也另一面印證了耐克的強大。
在挑戰耐克這件事上,和同行相比,你可能會覺得,安踏是不是太老實了。
lululemon選擇以女子市場切入,迅速做大規模;阿迪達斯以運動時尚風格穩坐老二寶座;UA主打健身和硬漢氣質,一度也讓耐克十分頭疼。
這些品牌都曾經被認為是最有力的挑戰者,但最終,除了阿迪,沒有誰能長期和耐克相提并論。
也許在這個行業,想要擊敗耐克這樣的霸主,從來沒有什么奇技淫巧,只有自古華山一條路,就是以霸主的方式戰勝霸主,以耐克的路徑擊敗耐克。
聽起來很絕望,但這樣的方式,卻也符合運動行業應該有的樣子。
在賽場上,沒有誰能用抄近道的方式超越對手,沒有誰能開辟第二戰場去曲線救國。唯一的方式,就是和對方玩一樣的游戲,以堂堂正正的方式戰勝曾經的王者。
沒有誰能保證,安踏可以做到。也許十年后再來看這段故事,也不過是在耐克手下敗將的名單里,多加了一個名字。
但當安踏對耐克發起沖鋒,它最光榮的時刻,就是現在了。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