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微短劇井噴。《閃婚老伴是豪門》抖音話題量超過23億,《閃婚五十歲》話題量超6億。這些主打“中老年瑪麗蘇”的微短劇播放量驚人,一周內播放破億的劇集比比皆是,其氪金能力更是一流,爆款作品的充值達到千萬級別。
《閃婚老伴是豪門》劇照 圖源|豆瓣電影
短劇曾被視為“草臺班子”,如今影響力越來越大。 近日播出的綜藝《開播吧,短劇季》通過“短劇+綜藝”的形式,將選角、創投、展演、孵化等環節全景呈現,這也意味著當下短劇行業正在吸納更多專業表演人員,制作流程也走向更為精細化的階段。
不過,短劇問題也層出不窮。
今年3月,有網友發文求助,稱家中老人為看微短劇,平均每個月都要充值6000元左右,至今累計充值金額竟高達4萬元。
圖源|微博 央視財經
當我們在為中老年群體付費行為活躍,為銀發族跨過數字鴻溝成為網民新增主力軍而叫好時,網絡另一端的中老年人面對數字陷阱,已成為一個棘手問題。
而短劇的價值觀導向問題也亟待反思。拿最近另一部同樣爆火的短劇《保潔老媽無極歸來》來說——27歲霸總和45歲保潔一夜情后,發現公婆是自己的大學同學。忘年戀之余,還來個“你搶我初戀,我搞你兒子”的劇情,其炸裂程度,讓網友驚嘆“國產短劇已經瘋了”,相關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二。
圖源|微博
短劇爆火、賺錢,但背后有兩件事不能忽略,一是價值觀導向問題,二是誘導付費設計現象。
短劇怎么就成了“過街老鼠”
短劇苦價值觀久矣。
去年11月,短劇《黑蓮花上位手冊》上架后流量飆升,但隨后就因內容“渲染極端復仇、以暴制暴的不良價值觀”被微信、快手、抖音等多個平臺處理下架。
今年6月,由九州文化出品的網絡微短劇《大佬,你女兒被婆婆家欺負慘了》也因劇情低俗,臺詞、畫面、情節等涉及使用殘忍犯罪手段被下架,其中涉及到刻意制造放大和渲染婆媳、男女矛盾、傳播違反公序良俗言論、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違規情況。
這些短劇都有一些類似的特征,比如針對草根群體的痛點,設置復仇、逆襲的爽感,讓觀眾代入角色,體驗現實生活中不敢做的事。大尺度畫面諸如弒母、殺父、燒死同足等,劇情往往是為了渲染情緒、滿足觀眾獵奇心態。
而至于誘導付費設計,在小紅書,著陸Touchbase也發現大量關于短劇誘導充值的投訴,且不是少數:
年輕人吐槽老人家刷短劇被無意識扣掉費用,但投訴無門 圖源 | 小紅書
這些付費設計,不像是在提供內容付費服務,更像是一場專門針對弱勢中老年群體的“圍獵”。
但哪怕是年輕人,也不一定能逃離付費圈套。微短劇的付費設計有很多騷操作,如有的將首集付費的價格定得很低,誘導用戶開通“自動解鎖下一集”后,又悄悄將后續劇集調到較高的價格,并隨著劇集播放自動扣費;還有的小程序設置多種付費選項,混淆單集、全劇、平臺的概念,讓消費者很難計算觀看一部微短劇的總花費。
短視,充斥在這個行業的方方面面,要撕開目前行業里的問題,恐怕要先從從業者的視角突破。
在很多從業者看來,眼下包括微短劇在內的短視頻,追求的還是流量、數據和錢。 據從業者透露,一部劇能否賺錢,一兩天時間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48小時、72小時內賺到錢了,那這部劇就賺到了。如果72小時內還沒賺到,那可能就“撲”了,“也就是賠錢了”。
為什么短時間就能判斷一部短劇是否賺錢?
據了解,目前短劇最重要的營銷策略,是投流。剪輯手會將短劇里最吸引眼球的片段剪輯出來,投流手們則掌握了大量素材,通過精心設計的投放計劃,致力于在最短時間里讓劇里的某些片段在社交媒體上引起病毒式傳播。如此發展,短劇不像是內容行業,更像是一盤靠投流賺錢的生意。
投流,似乎正在把這類影視產品導向到另一種性質。 但目前,十部爆款養活百部撲街劇是公開的事實,僅依靠投流營銷的短劇,到底還能走多久?
目前微短劇行業也迎來大洗牌,九成以上的中小制作方“死”在了題材、擦邊內容不過審,以及高昂的投流支出上。
今年8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豐富電視大屏內容,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意見(試行)》,其中明確提出,推動大屏小屏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共進共贏,“鼓勵支持優秀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紀錄片、網絡動畫片、網絡綜藝文化節目資源進入電視大屏播出”。這無疑加速推進了微短劇的精品化之路。
不少玩家認為,短劇高品質、精品化必然會成為下一個賽點。只不過,如何定義高品質短劇,以及短劇精品化是否意味著更多的資金支持?
重新定義短劇,高品質配得嗎?
曾多次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說:“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它是夢想的制造者,也是現實的塑造者。”
盡管短劇和電影是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但同屬影視藝術行業,在承擔社會責任和影響社會方面具有共同的使命和價值。 我們若從電影的百年發展歷史來看,或許能洞見影視藝術是如何從單純的記錄、娛樂工具,逐漸成為傳播社會議題、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的。
1895年,發 明了電影攝影機的路易斯·盧米埃爾和他的兄弟在一家咖啡館里公開放映了《工廠大門》,這是世界電影歷史上的第一部作品。從那時起,電影開始進入大眾世界,但如早期的豎屏短劇一樣,早期的熒幕電影多為短片,拍攝手法相對簡單,缺乏復雜的敘事結構和剪輯技巧。由于技術條件和經驗限制,電影在長度、畫面質量、聲音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圖源|Bilibili 《工廠大門》截圖
在后來的20年里,電影藝術家們開始嘗試拍攝不同類型的影片,如記錄生活片段的短片、講述故事的敘事片等,探索非線性敘事、多線索交織等更豐富的敘事手法。而同時,大量電影制片廠開始興起,觀眾的觀影需求逐步增加,電影市場初步形成。
在20世紀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影當屬1915年由大衛·格里菲斯執導的《一個國家的誕生》。該片長達三小時,以南北戰爭為背景,通過講述兩個家庭在戰亂中的命運變化,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和種族問題的復雜性,引發了觀眾對種族問題、社會正義等話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之前,電影的技術層面多有限制,藝術層面也尚未成熟,大衛以其創新性的敘事手法和剪輯技巧,首次將電影這一技術玩物上升到藝術層面,因此這部片也被譽為“電影藝術大廈的基石”。
《一個國家的誕生》 劇照 圖源|豆瓣電影
隨著技術的革新、藝術手法的成熟,各種類型片如古裝片、神怪片、武俠片、倫理片、愛情片等不斷涌現,而這個時期,電影也出現了像如今短劇一樣的問題——套公式。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初,中國電影市場商業競爭尤為激烈。由于天一公司的《義妖白蛇傳》的成功嘗試,一些制片商開始大量制作古裝片、武俠片,但這些電影注重動作場面,忽視劇情和人物塑造,經典的事件如民新公司籌備的《木蘭從軍》與天一公司暗中搶拍的《花木蘭從軍》,存在搶拍、惡性競爭等行為,而后古風潮慢慢消散。
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西部片、強盜片盛行,西方也出現了大量情節簡單、人物單一、缺乏深度和內涵的電影,電影里常常出現英雄救美、惡人搶劫并最終落入法網的公式化情節,以及除暴安良的警長、俠肝義膽的牛仔等定型化的人物形象。
大量復制公式、粗制濫造讓這些電影透支了市場需求,某些類型片給觀眾留下了爛片的印象。
進入21世紀后,電影在技術層面實現質的飛躍,CGI(計算機生成圖像)、3D技術、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廣泛應用在電影制作中。而由于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普及,各國的文化交流更深,電影所要探討的社會話題也更為多元化,整體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顯著提升,藝術成熟度進一步提升。觀眾審美也在電影發展歷程中逐步被培養,相關行業迅速發展,電影產業逐漸成熟。
縱觀百年電影發展史,電影經歷了技術革新、藝術成熟與產業變革的漫長過程,從單純的技術玩物、娛樂工具逐漸演變成傳播社會議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藝術力量。在目前成熟的電影市場規模背后,也意味著其社會價值和影響力。
結合相關數據,在互聯網的發展下,未來短劇的影響力或超出想象。
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近期發布的《2024-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及出海市場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呈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373.9億元,同比上升267.65%;預計2027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超1000億元。
圖源|艾媒報告中心
要知道,2023年,中國電影市場規模的數據是549.15億。也就是說,誕生不過短短五年的短劇,其市場規模就已達超百年歷史的電影市場規模的70%。
這也就意味著,短劇未來很可能作為一種更為大眾的影視藝術,且作為從下沉市場發展起來的影視產物,甚至會將大眾的關注力帶到過去未曾被關注的群體和隱秘的角落里,引發一些更為深刻的社會探討。
因此,回到開篇討論短劇對中老年群體價值引導話題上,當銀發群體真的能從這些為其量身定制的短劇中,找到這個時代屬于自己的精神食糧,我們也不能一味否定其存在的意義,更要防止一些“偏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注意到最近關于中老年短劇的輿論,表示“中老年群體對情感的想象一直被邊緣化,原本就處于社會的所謂灰色地帶,現在這些需求從灰色地帶‘走’出來了,會有很多人感 到不習慣……原本社會對中老年人這些需求不太重視,現在長期被忽視的需求終于被發現、被看到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短劇從業者,良幣如何突圍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短劇都是三觀炸裂的走向,一些內容創作者也開始通過短劇的方式引導大眾進行更多社會議題的思考。
比如快手星芒推出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愛在胡同黃昏時》,就將目光投向銀發群體的生活紋理與情感世界,體現了對獨居中老年群體的人文關懷。劇中孫越飾演的北京胡同青年“白洋”一開始對老媽和隔壁王叔的“黃昏戀”強烈抵觸,但在一次次的劇情轉折和深度聊天中,最終改變了自己對銀發愛情的態度,這讓不少年輕觀眾關注到銀發族的情感世界。
圖源|快手
除了在內容上推陳出新,快手的商業模式也在創新——品牌定制短劇。《愛在胡同黃昏時》正是以“題材創新+品牌契合+明星勢能”的組合拳,成功融入了背后的品牌投資方紅星二鍋頭,實現精品短劇和品牌價值的雙向激活。
而內容題材更為廣泛的短劇,如2023年為海外中國文物發聲的《逃離大英博物館》,正片上線5天,抖音話題播放量就突破10億次,央視網、新華日報等官媒也紛紛點贊。這部現象級爆款短劇沒有酷炫的特效,甚至只有3集,靈感來源是一則網友的評論,創作團隊也極其年輕,全憑走心的內容,讓短劇這一形式徹底出圈。這背后體現的是創作團隊更高的視野和格局的創作力,如人民文娛的評價那樣:“小短劇也有大情懷。”
這些出圈的短劇,無一例外其核心在于內容,也體現了背后創作者對社會的人文思考,而不是將內容做成一門投流的生意。短劇高品質、精品化是趨勢,但高品質不代表只是停留在制作精良、場景優美等成本命題上,更重要的是內容創作力。
“不能唯利益論。行業要有一個好的生態,不能老想著賺快錢、抓眼球,還是應該在劇本、劇情、制作等方面,在質量上多追求精品。”一名短劇從業者阿杰(化名)坦言。
除了在內容上的探索,短劇背后的產業鏈——IP方、內容制作方、平臺發布方也在更多方面做一些回歸“正常”的嘗試。
2024開年之際,創壹科技帶著短劇新作《柒兩人生》亮相抖音,上線2小時就沖上熱榜。這部總時長90分鐘的短劇,60%的內容采用虛擬制片制作。
在《柒兩人生》之前,“虛擬制片”這項技術主要應用于大制作的電影、長劇之中,因此《柒兩人生》是第一部引進虛擬制片技術的短劇。無論是片頭風雨如晦中林立的城市高樓,還是令人冷汗涔涔的纜車將墜畫面,都是用LED虛擬影棚代替實景拍攝,渲染出不輸電影的色調質感。創新題材與“電影級技術”的融合,讓不少觀眾在評論區留言:“以為進了電影院”。
《柒兩人生》劇照 圖源|騰訊網
虛擬制片對行業的意義是什么?
這樣一項技術能夠減少實景拍攝成本,成本可控的同時還能彌補拍攝時的遺憾,另一方面相比綠幕拍攝,演員更有沉浸感,而同樣用虛擬制片技術的《繁花》制作方稱,虛擬制片壓縮了時間成本,演員們可以在同一個影棚里完成不同場景的拍攝,這也是全部主演團隊能在15天之內完成補采的原因。
此外,虛擬制片還是低碳手段之一。
“現在全球都在講節能減排,而虛擬制片就是一種低碳的手段。首先,它大大降低了劇組人員的出行和遷徙,從碳排放的角度肯定是節能了。這一點好萊塢還有過專門的認證,結論是虛擬制片要比傳統的拍攝方式降低大約80%的碳排放。”《誕辰》導演兼編劇、博采虛擬制片系統總設計師李煉接受采訪時說道。
盡管短劇是時代的新產物,帶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因,呈現出短、平、快、吸引眼球等鮮明的特征,但究其本質,和游戲、播客、短視頻等影視頻載體一樣,甚至和小說本質一樣,都是內容服務的介質,其承擔的使命和價值其實是相似的。在當下野蠻生長和走上正軌之間,其品質化之路可能會比想象中要困難,但如果有堅守好品質的制作團隊和企業,微短劇或能“微而不弱,短而不淺”,迎來真正突破口。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客戶端: 微短劇亂象調查 ②爆款速成,7天能拍100集。
工人日報:一些微短劇被質疑借助算法精準“圍獵”老年人。
紅星資本局: 315觀察|微短劇收費亂象頻發,有老年人充值4萬元看短劇,投訴難退費難何解?
撰文 | Canamy
編輯 | 國佳佳
排版 | 馮莎莎
題圖來源 | 視覺中國
星標我們,及時獲取一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