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京照相館》開拍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昨天已經上映了,我前天還專門開車去一個比較遠的電影院看了,畫面一流,非常有質感,而且是這些年罕見的很棒的歷史題材電影,后勁極大,到現在也沒緩過來,準備過幾天再去看一遍。觀影的時候我就下決心給這片寫個影評。
看這個電影之前,我一直有個特別納悶的事,為啥日本當初在南京實施暴行這樣鐵證如山的事,日本右翼竟然能做到矢口否認?
后來發現事情非常復雜,因為在這事上邊,日本人發揮了他們一貫的“極度嚴謹”風格,竟然把事做的密不透風。比如他們一開始對屠殺的中國人進行掩埋后,又覺得不放心,也可能是了解到了德國在卡廷森林挖到了大量的波蘭人尸體把蘇聯搞得灰頭土臉,又把之前埋了的尸體仔細挖出來燒掉了。
甚至夸張到,他們對城墻上的彈孔都做了復原,給人的感覺是戰爭并不激烈,更沒有屠殺一說。用一種近乎病態的“縝密”,系統性銷毀罪證,試圖將這段歷史徹底從人間抹去。不僅如此,還拍了大量的照片,反映當時“中日友好”,發在了各國報紙上,一度差點糊弄了全世界。
而對于那些對他們不利的照片,進行了細致地清理,不僅日軍內部的底片被銷毀,連在南京的外國人相機也被仔細檢查。
那為啥現在這些照片我們還能看得到呢?這就是電影《南京照相館》講的故事,在日軍的嚴密監控下,一群普通人艱難求生過程中,以一種極其奇特的方式把照片保存了下來。
講人性,也講家國情懷。
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部講述民族苦難的電影中,主創團隊并沒有單純堆疊苦難,有點類似《辛德勒的名單》,講的非常克制。大概劇情是,一個日本貴族出身的士兵(伊藤),作為攝影師來到南京,拍攝照片記錄日軍“功績”。也就是下圖這個:
可是他自己不會洗照片,于是找了個照相館學徒幫自己洗。后來在眾人的努力下,日本士兵拍攝的照片流了出去,成了現在佐證日軍暴行的證據。
為啥我說拍得非常克制呢?
這部電影不是抗日神劇,里邊的主角團沒有飛檐走壁的能力,他們都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大時代戰車碾過的螻蟻。每個人都有自私自利、怯懦的一面,又有人性光輝的一面。
而且電影也沒有刻意大規模渲染悲慘的一面,對戰爭場面的呈現點到即止,也沒有刻意煽情,渲染血腥。甚至很多時候角度非常中立。用一種非常冷靜克制的視角來觀察這段歷史,反而給人一種特有的真實感。
比如對日本攝影兵伊藤的塑造上,好像在之前的電影里沒見過這類角色。
他一看就出身良好,后來也證實是名門望族。行為舉止顯然跟其他日本普通士兵不一樣,看著更加像個人而不是禽獸。
他所在的是著名的“第六師團”,這個得多說幾句。大家知道“熊本熊”吧,這個第六師團就來自熊本,士兵主要是來自熊本的一群窮苦人,文化和素質都很低。南京戰役爆發后,進攻南京中華門的,就是這支部隊,破城后大肆屠殺的,也是這伙人。后來戰后槍斃的戰犯谷壽夫,就是這個師團的師團長。
這個伊藤跟第六師團的其他人明顯不一樣,他更加文質彬彬,更加充滿現代氣息。他不像其他人那么殘暴,對殺人有所敬畏,甚至有些害怕殺戮,看到路邊的流浪狗,甚至上去喂狗。但是隨著劇情發展,你慢慢能從這個人身上看明白,為什么這個看似彬彬有禮的民族,能做出這樣慘無人道的事情來。
他明顯受過良好教育,屬于日本當時比較開明的那一批,但他明顯對被殺戮的中國人持有一種很復雜的態度。他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文物特別了解,有點害怕殺戮,但很多不經意的言語中也能看出來,他內心深處并不把當時南京被殺戮的人當人。
比如他喂流浪狗沒多久,就因為一個女人的孩子哭鬧吵到了他拍照,很暴躁地讓孩子安靜,另一個士兵上去直接摔死了那個孩子。摔死之后他好像又有點良心不安,指責那個士兵會錯了他的意思。我覺得這并不是一種單純的虛偽,更類似一種“理性的殘暴”。
有點類似很多人吃動物的肉,卻不一定能下得去手去殺動物一樣。伊藤眼里的中國人,有點類似咱們眼里的其他動物,有一絲憐憫,但也不多,親手去殺戮有點下不去手,但別人殺也無所謂。
他這種心態,就是日本戰前用了幾十年時間對日本老百姓進行全員洗腦,最后達成的一種狀態。
伊藤可以看做是一面透鏡,當時的日本人能做出來那么缺德的事,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他們內心深處并沒有把中國人當人。這一點從那些充滿獸性的底層士兵身上比較難以看出來,但是從這個出身上層的士兵身上反映的特別明顯。
這一點上,很類似《辛特勒的名單》里的殺人魔,文質彬彬,殺人如麻的獸性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無所謂”,或者“不把人當人”。
也正是因為不把人當人,內心也沒多少心理負擔,那些曾經的礦工、農民、工人,來了中國之后干下了那些罄竹難書的恐怖罪行。
理性的殘忍比瘋狂的暴行更可怕。
在這種橫行的獸性中,電影里的幾個主角輾轉求生,最后逃離的人竟然把珍貴的底片帶了出來,也把日軍的罪行公布給了全世界。很難想象沒有這些照片,日本右翼會如何否認當初做下的事。
事實上這些照片流出去之后,確實影響到了后來的歷史。
美國在很長時間里都是日本最大的石油和鋼鐵供應國,但是這些照片在美國見報之后,美國華人開始上街游行,或者給議員寫信,疊加日本后來沒錢給美國支付石油鋼鐵費用。
各種因素疊加,美國開始對日本越來越嚴厲,后來干脆要求日本退回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前的邊界線。日本意識到了美國遲早下場,不如先下手為強,做了最后一搏,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從此美國徹底下場了,“二戰”也就進入了最后倒計時。
尾聲:
這部電影不是控訴,而是一面鏡子——照出歷史的殘骸,也照見人性的微光。當電影結束的時候,你會明白:遺忘才是真正的屠殺。
電影里的每個角色都令人深思,他們不是超級英雄,只是被時代裹挾的普通人,卻在良知和勇氣的驅使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為歷史留下了關鍵證詞。電影有很多種,絕大部分用不了多久,就慢慢湮滅了,但有些電影,卻會隨著時間越來被人認可。
我有種預感,這次的《南京照相館》,可能就是這樣一部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電影,而且有希望拿下今年暑期檔的最高票房。這也是為啥我覺得大家盡量去影院看看,非常值得,并且希望全世界都看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