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相較于自主品牌或是純進口車,合資車既有成熟的技術,又有相對親民的價格,是很多購車用戶的首選。
然而,伴隨著汽車產業整體向新能源轉型,以及自主品牌的飛速發展,近兩年,合資車在中國市場愈發低迷,只能不斷降價換取銷量。那么,合資車還值得購買嗎?這篇文章,將帶大家走進合資車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1.80年代:中國合資汽車產業的萌芽
中國汽車工業的現代化始于改革開放,市場對汽車的需求突然增加,但由于技術落后、基礎設施薄弱,國內的汽車制造能力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如果只是從國外進口汽車,又不能促進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于是,外國汽車公司和中國汽車公司合作,在中國生產最新的車型,這種合資模式應運而生。
1984年,中國第一家汽車合資企業——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Beijing Jeep Corporation)成立,這是中國汽車行業走向國際化的標志性事件。這家合資企業由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AMC(后被克萊斯勒收購)合作成立,生產當年最新的切諾基車型。
北京吉普的成立,為后來更多的合資企業提供了藍本和經驗,也打破了中國汽車市場的閉塞狀態。
中國最早的合資車企,北京吉普
1985年,中國另一家重要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成立,是德國大眾汽車與上汽集團合作的產物。早在合資公司成立之前,上海汽車廠就已將桑塔納(參數丨圖片)轎車引入國內組裝,上海大眾成立后,桑塔納迅速風靡大江南北,成為當時的“國民轎車”。
經典的桑塔納,生產了30年
此后,廣州羊城汽車廠與標致合作創立了廣州標致、一汽與大眾合作創立了一汽大眾、東風汽車公司和雪鐵龍合作創立了神龍汽車。
標致505、大眾捷達、神龍富康等車型陸續進入市場,捷達、富康、桑塔納組成的“老三樣”,是很多人對汽車的啟蒙。
老三樣之一的捷達駛下生產線
與此同時,這些合資企業幫助中國汽車工業從技術、管理、生產等方面全面提升,一步步邁入正規。
2.21世紀初:合資豪華品牌的引入
加入WTO之后,中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豪華品牌汽車的需求也逐漸上升。政府的進口車關稅政策,促使更多的豪華品牌選擇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來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市場競爭力。
2003年,寶馬與華晨汽車合作成立了華晨寶馬汽車公司。兩年后,奔馳與北京汽車簽署協議,開始在中國生產和銷售奔馳汽車。至此,德國三大豪華品牌,奔馳、寶馬和奧迪均在中國成立了合資企業。
奧迪是最早為中國市場進行加長的豪華品牌
這些豪華品牌的引入,豐富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產品線,并帶動了汽車消費的升級。
寶馬5系和3系、奔馳E級和C級、奧迪A6和A4等車型都陸續實現了國產,讓更多中國消費者接觸到了德系豪華車的高端設計、先進技術與品牌文化。
華晨寶馬3系是當年很多人的夢想之車
為了滿足中國市場對空間的需求,這些豪華品牌還打造了加長版車型,字母“L”不僅代表Long加長,還是Luxury豪華的象征。
只不過,對于駕駛愛好者而言,加長版車型確實少了一些駕駛樂趣,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L代表加長
3.合資品牌的輝煌時期(2010年代)
2010年代,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合資企業憑借著成熟的技術和品牌積淀,加上中國市場的廣闊需求,銷量逐年上漲。
全球主流的汽車品牌,無論是日系德系,還是法系美系,都有在中國設立合資工廠。
一汽大眾的工廠
此時的中國汽車市場也更加多元化:從搭載V8發動機的奧迪A6L,到性能鋼炮高爾夫GTI,可謂是百花齊放。
除了轎車,SUV車型也大受歡迎,本田CR-V、大眾途觀、豐田漢蘭達成為了市場上的熱門選擇。
國產鋼炮的代表作,高爾夫GTI
很多家庭用戶在購車時,首選就是合資車。無論是大眾的DSG+TSI黃金動力組合,還是豐田的VVT-i可變氣門正時技術,常被津津樂道。
憑借技術和口碑的積累,這一時期,合資品牌幾乎占據了國內市場的主導地位,自主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場與其競爭。
4.近年來的困境
然而,合資品牌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伴隨著汽車產業向著新能源方向轉型,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了新的競爭階段。自主品牌在技術、質量、設計等方面取得了飛速進步,對傳統合資品牌的地位造成了沖擊。一些沒有亮點的合資品牌,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退出了中國市場。
蔚來、理想、小鵬等國產新勢力廠商在技術研發上不斷投入,并推出了具有競爭力的豪華新能源車,在市場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應,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價值甚至要高于絕大多數合資品牌。
國產新勢力的品牌價值逐步提高
伴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憑借自主品牌極強的整合能力,價格戰正式打響,比亞迪憑借超高的性價比,成為了多個細分市場的銷量王者。
雖然坊間常說:感謝比亞迪,讓消費者能夠買到這么便宜的大眾、豐田。但事實上,哪怕接連降價,也改變不了合資品牌銷量走低的趨勢,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是基本被國產品牌所占據。
比亞迪打響了價格戰
針對這一困境,一些合資品牌選擇轉型,大眾和通用開始在中國市場推出純電動汽車,以求在中國的電動車市場中分一杯羹。
然而,和自主品牌相比,合資品牌在電動化轉型速度和性價比方面仍存在差距。在不遠的將來,或許會有更多曾經如日中天的合資品牌退出中國市場。
5.寫在最后
從20世紀80年代的萌芽到2010年代的輝煌,再到如今的銷量困境,中國的合資汽車品牌經歷了起伏。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產業的成長過程中,有力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現代化,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
然而,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和新能源車的普及,合資品牌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策略上面臨更多挑戰,如果沒有存在的意義,最終的結果只有離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