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十二屆騰訊科學WE大會在成都科幻館舉辦。五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基普·索恩和挪威科技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長和PandaX暗物質實驗首席科學家劉江來,哈佛大學生物啟發工程懷斯研究所所長唐納德·英格伯同臺,向公眾分享了微觀量子世界、時空“漣漪”引力波、宇宙“幽靈”暗物質、大腦”GPS“網格細胞、人體器官芯片領域的前沿探索與突破。
在“科技向善”的愿景下,騰訊已經連續十二年舉辦科學WE大會,長期面向公眾展現前沿科技視野和科學家風采,也通過“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等持續資助科學家,長期助力基礎科學研究。
今年大會的主題是“科技樹·轉折點”。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導演郭帆用一場開場獨白,帶領觀眾進入“時空穿梭”之旅,將人類世界發展的一個個“轉折點”串聯起來:漫游微觀量子世界、宇宙彎曲時空、大腦神經網絡……他說,“那些看似遙遠的理論,都成為了改變人類歷史的轉折點,昨天的科幻,也許就是明天的現實。”
圖: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導演郭帆演講
量子科技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前沿。薛其坤院士帶領團隊歷經四年、反復試驗逾千次,成功制備出一種兼具“磁性”、“拓撲性”和“絕緣性”的新型材料,并在實驗中發現該材料具備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從0到1”的突破,被物理學家楊振寧稱為“從中國的實驗室里第一次做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成績”,推動了中國量子科技邁入世界頂尖行列。薛其坤在現場帶領觀眾深入微觀量子世界,并展示了最新的實驗樣品。他強調道:“要在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突破,必須在每一次實驗、每一個細節上做到極致。”
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
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演講
我們的宇宙是如何開始的?落入黑洞的命運是什么?時間旅行是可行的嗎?時隔六年,諾獎得主基普·索恩再次受邀來到WE大會,回顧了他對宇宙卷曲之面長達62年的探索之旅。他帶領大家進入黑洞,感受空間與時間的變化;穿梭空間蟲洞,前往遙遠的星系;穿越時間,暢想時間旅行的無限可能。基普·索恩預測:“到2030年代或2050年代,我們也許會迎來新的轉折點——發現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引力波,并從中獲取有關宇宙誕生和量子引力的信息。”
圖: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榮譽教授、電影《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和執行制片人基普·索恩演講
宇宙中95%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27%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捕捉到暗物質粒子將帶來人類認識宇宙的重大飛躍,可能導致新的物理學革命。劉江來把暗物質比作宇宙中的“霧霾”,地球則是在“霧霾”中行駛的汽車,“霧霾”中的顆粒撞擊讓汽車發出“響聲”,實驗探測器的任務就是把這種“響聲”記錄下來。劉江來分享了團隊在中國的極深地下實驗室——“錦屏地下實驗室”2400米山體深處的探測成果:PandaX-4T實驗,給出了世界最好水平的暗物質-核子相互作用上限,并發現太陽中微子和氙核彈性散射跡象,給出了未來激動人心的實驗升級計劃,期望不久的將來的某一天,暗物質探測出現“轉折點”。
圖: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副所長和PandaX暗物質實驗首席科學家劉江來演講
讓科技進步服務于人
科技進步的目的,在于增進人類福祉。除了宏微觀物理世界的前沿探索,WE大會還關注了神經科學、生物工程等領域的最新成果。諾獎得主梅-布里特·莫澤是大腦“GPS”的發現者之一,她的科研事業一直在探索人腦是如何產生行為、情感和思想的。在 WE 大會上,她揭秘了人腦中的位置細胞、網格細胞、速度細胞、邊界細胞等如何協同工作,讓我們更好地記住特定地點、理解在空間中的位置、監測移動速度、感知邊界等。她的研究成果不僅揭秘了人腦處理空間信息的方式,也為治療阿茲海默癥等疾病帶來啟示。
圖: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挪威科技大學系統神經科學卡夫利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梅-布里特·莫澤演講
開發新藥物對于治療疾病至關重要,傳統的藥物開發模式耗時久、價格高,唐納德·英格伯領導團隊開發的“器官芯片”,則是推動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的全新選項。器官芯片是一種鋪著人類患者的活細胞、可以模擬他們自身器官功能的裝置。英格伯團隊設計出多種器官芯片模型,證實它們能模擬器官的功能,還成功開發出集成大腦、心臟、腸道、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芯片的“人體芯片”。這些突破將使藥物開發過程更快速、更經濟,也讓生產出的藥物更安全。未來,科學家們可以針對各類患者群體定制人體芯片,用于藥物測試,縮短試藥周期,最終實現精準醫療。
圖:哈佛大學生物啟發工程懷斯研究所所長唐納德·英格伯演講
WE大會現場,騰訊發布了騰訊混元大模型支持的“科技樹”線上產品,公眾打開騰訊元寶APP或騰訊元寶小程序,即可體驗線上版的“科技樹”,探尋人類科技史重要事件和相互依賴、相互啟發的脈絡關系。未來,“科技樹”還將落地騰訊前海新總部,作為騰訊科技館的常設展項,公眾可以在線下場景中與實體“科技樹”互動,更直觀地了解人類科技成果,提升科學素養。
圖:科技樹小程序界面
本屆WE大會得到成都市和郫都區的大力支持。大會期間,“科技樹”閃耀春熙路百盛裸眼3D大屏、天府雙塔,市民們駐足圍觀打卡;電子科技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組織觀影會,大學生觀看直播,熱議科學話題;在機場、地鐵、公交站臺等城市公共空間,展示著WE大會演講嘉賓的風采……成都市洋溢著濃厚的科學氛圍。
圖:騰訊科學WE大會和主題“科技樹”閃耀成都天府雙塔
十二年來,科學WE大會作為騰訊長期助力基礎科學的支點之一,致力于面向公眾分享最具突破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思想。宇宙學家霍金、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等近百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及科技工作者登上WE大會舞臺,帶來宇宙學、理論物理、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空天科技、信息科技、智能制造等十多個領域的科學前沿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