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篇佳作,觀世間百態,享人文情懷
圖文/外 先 首席編審/方 孔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
11月4日,著名語言學家駱小所教授受邀前往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舉辦了一場題為“語言的重要性及其學科建設”的學術講座。駱教授是當代語言學界的權威人物,擔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云南省語言學會終身名譽會長,并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本次講座由副校長蘇軍國教授主持,黨委副書記張蘭仙教授及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的400余名師生共同聆聽。
駱教授在講座中指出,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至關重要,堪稱強國之基。在現代高校發展中,加強語言學科建設尤為關鍵,需注重整體、特色發展及人才培養,樹立正確語言觀。他進一步區分了自然語言為科學語言和藝術語言兩類。藝術語言體現了發話主體的自然性,隨語成韻,隨韻成趣,是情感與審美活動的自然流露,超越理智,展現靈活性和創造性,具有動人魅力。
藝術語言不拘泥于常規語法,而是遵循活法,創造不同意象揭示主體心理。相比之下,科學語言則遵循理性邏輯,語法嚴謹。駱教授認為,藝術語言是情感的豐富化和個性化,創造超越的精神世界。科學語言研究共性,藝術語言則研究主體情感的個性。藝術語言能靈活傳遞主體情感,寓認識之深理于其中,體現主體個性。
藝術語言依靠意象直接表現情感,創造過程為心靈創造,構建超越的精神境界。科學語言認識世界,藝術語言則感知世界,形成兩者區別。藝術語言的表述雖不完全反映客體,但激活主體情感,增強感知度,淡化抽象度。
駱教授總結道,科學語言是理性認識言語形式,藝術語言則是審美發現。藝術語言創造過程為審美發現,歸屬情感世界,呈現動態言語和語義表述。它規范意蘊之象,展現特定指謂與表達系統,遵循獨有規律與范式。本質上,藝術語言創造是審美發現過程,美感源于主體感性存在和活動,指向非實體性價值領域。
科學語言偏向抽象,藝術語言則具象,塑造生動形象。主體創造藝術語言時,審美活動構建審美意象,意象為藝術語言本質。藝術語言蘊含主體情感、意志和精神,充滿生機,隨情感變化生成,展現靈活性。藝術語言形象是主體生命體驗和情感的形式化表達,外在感人,內在豐富,引人遐想。駱教授的講座內容豐富深刻,激發了現場師生對語言學研究的熱情。
人文學院院長張蕾梅表示,學院高度重視學科建設,未來將強化專業特色,在邊疆民族語言文化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果,為打造優質國門大學貢獻力量。講座前,黨委書記王根順、校長楊明宏向駱教授介紹了學校學科建設情況,駱教授則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