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這個突然火了,4個人分8個蛋糕,本來每人2塊,皆大歡喜。
但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顯得不公平。
再疊加上【全職媽媽】、【二胎家庭】、【你吃了,孩子就沒得吃】、【你讓我做全職媽媽,這點蛋糕都供不起了嗎?】的BUFF。
句句扎在人心上。
短短的視頻,看到了全職媽媽的卑微和無奈,看到二胎家庭一拖三的壓力。
也因此全網男士被“8個瑞士卷”考驗,家庭地位,愛與不愛。
說的是瑞士卷,其實是家庭關系,是夫妻關系,是生活的壓力……
視頻中的網友叫孫菲菲,是一名二胎全職媽媽,視頻的內容很簡單。
就是在她將2個孩子哄睡后,自然的吃起剩下的2個瑞士卷,卻遭到老公的指責。
老公說的每句話背后都是“為了孩子”,但一點沒考慮過他老婆的感受。
“你作為父母,你吃飯的時候多吃點,對孩子吃飯也有一定好的影響。”
“這是零食,不是飯你知道嗎?”
“你吃了這零食,孩子就沒得吃了呀。”
為什么家里人都可以吃的零食,到全職媽媽這里就要省下來給孩子吃呢?
當然,孫菲菲的回應也是相當理智。
“這是零食不是飯,我吃飽了也可以吃。”
“你讓我做全職媽媽,這點蛋糕都供不起了嗎?”
“我已經為孩子做的夠多的了。”
引起無數女性的共鳴,甚至有人問:“她是怎么做到不哭的。”
更有人大膽斷定,這肯定是段子。
不然怎么做到這么淡定的,要是換成我,在他說第一句話的時候,瑞士卷已經在他臉上了。
真的會有家庭因為幾個瑞士卷吵架嗎?
今年消費降級已經這么厲害了嗎?吃個瑞士卷都要被PUA?
也有人說:“我覺得是事實,因為5年戀愛,一根15塊的甘蔗就能讓自己破防。”
寫到這,不禁想起昨天5歲多女兒問我的一句話:“你和爸爸誰為我做的事情多一點?”
我問孩子:“你覺得呢?”
孩子說:“媽媽。”
我回答孩子:“除了你在媽媽肚里待了10個月,媽媽把你生下來,爸爸沒幫上什么忙。
其他時候,爸爸也付出了很多。”
對于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我當時挺驚訝。
或許在孩子眼里:“誰陪伴的多一點,誰就更愛我一點。”
在全職媽媽眼里:“我所有的時間都在圍著這個家轉動,我犧牲了很多。”
在一拖三爸爸眼里:“我每天累死累活,全靠我一個人撐起這個家。”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大多數家庭不是靠哪一個的付出,而是離不開每一個人的付出。
只是有些事情可以用經濟貨幣衡量,比如一個月賺多少錢?但有些付出卻沒有明碼標價,是一個月洗了幾次衣服,做了多少頓飯,接送了幾次孩子……說起來都是小事,但確實需要一個人去做。
說白了,是一個相互理解的事情,一個同理心的問題,一個習慣問題。
要知道,你會餓她也會餓,你在家累他在外也辛苦。
家庭里本就有分工合作,我們的愛也不應該都被明碼標價,等價交換,它不是簡單的一根甘蔗、一個瑞士卷、或者一句都給你吃,就能詮釋的,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不一樣。
你不需要時刻表達愛,但如果你長期忽視關系另一半的情感需求,只在乎“工具性”,能不能賺錢?家務做沒做好,娃會不會帶?孩子會不會學習?
兩個人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系,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