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天地生人講座《天地互動與地震預報探索》整理所得,將分為3篇文章陸續呈現。
導讀:
“天地互動”是“天地人三才“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以及“圜道論”思想發展、演續而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以中國傳統的有機整體自然觀為指導,結合目前天文學及地學成果,天地互動影響而探討對地震活動的影響,思路清晰、理論明確,對應效果較好,是值得探索的方法。
“天地互動”是“天地人三才“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以及“圜道論”思想發展、演續而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天地互動互感是在知天知地的過程中,研討天地關系的學問。
中國古代對大地之母的認知是豐富而深刻的。“地法天”,同時地也是天;地之道曰柔與剛;氣體(如風、風旋、災眚之氣等)液體(如水、深層熱水、巖漿、漫汁等)是地殼變異的主動因素;地殼是由剛柔組合體、并構成復雜的結構體,各種結構帶交織相嵌而成的特殊點——即是穴位;地球是旋轉橢球體,北極稍尖、南極略平、赤道膨大的梨形,其外有厚達4200公里(赤道)—2800公里(兩極)的大氣層覆蓋,并有磁殼層保護。地殼是由剛柔相嵌組合體,并呈反對稱的太極結構,蘊有兩大地震、火山活動帶。
中國古代的宇宙學及天文學發軔甚早,宇為空間,無際,宙為時間,無涯;古有《甘石星經》存世,有“蓋天說”、“宣夜說”、“渾天說”傳世;并且有“落下閎—張衡”天文體系可與古希臘的托勒密天文學系統媲美。現已知,天是由太陽率領的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星群,由于旋轉在不同的宇宙空間,經歷著不同的宇宙環境而在地球上出現各種異變現象。太陽系以小行星帶為界,以內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以地球為代表,稱為類地行星;以外的行星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木星為代表,稱為類木行星。
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因素很多,目前認識到的有,其一是對地球引力的攝動,這隨星體質量及距地球遠近而變化,特別是多星連珠時,影響更明顯,我們謂之“天文奇點”。對地球的引力攝動所起的是一種“解縛效應”;其二是對地球的沖擊作用,主要是小行星,隕石對地球的撞擊,以及太陽風暴及新星暴發對地球的沖擊。后者因受地球磁殼的阻擋,而常在兩極表現增強;其三是諸星體旋轉對地球旋轉的“卷積作用”,常使地球自轉速度時快時慢,這種影響因素多達幾十種,而不能提前預知。以上這些因素都能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地球,使地殼應力發生變化,而引起地震、火山活動。
我們依據:①對地球的引力序:月亮(167微伽)>太陽(77微伽)>金星(9.1微伽)>木星(1.0微伽)>火星(0.8微伽)>水星(0.05微伽)>土星(0.04微伽)>天王星(0.0006微伽)>海王星(0.0001微伽);②月亮近地點,每年有13個點(距地球約35.5-37.0萬公里);③水星每年有三個近地時段,每段約1~2個月(距地球約為0.549—0.678天文單位);④金星每隔13—14個月后,有6-7個月的近地時段(距地球約為0.266-0.288天文單位);⑤火星每隔20個月后有4-7個月的近地時段(距地球最近約為0.384-0.673天文單位);⑥太陽距地球的距離變化較小(約在0.98-1.02天文單位);⑦日食(日全食、日環食、偏食);⑧月食(月全食、月偏食);⑨某星凌日(或沖日);⑩某星合月(或掩月);?某星(指內地行星)的東大矩、西大矩、上合日、下合日;逆、留時段;?諸行星連珠;?太陽風暴;?新星暴發等天文奇點事件,是我們探討宇宙環境對地球影響的依據。
依此我們做了①2011—2017年地震火山活動的對應檢驗;②對幾個特大地震進行了宇宙環境的分析:2004年12月26日蘇門答臘9.0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9.0級地震;2023年2月6日土耳其7.8級地震。③對2021年7月29日—8月23日南北美洲的強震系列的試報;2021年11月28日—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的試報;2023年8月—9月對中東地區中強震群的試報。結果是對應率較高,試報率尚可,是一種很有前途的預報思路。
此種預報思路是以中國傳統的有機整體自然觀為指導,結合目前天文學及地學成果,天地互動影響而探討對地震活動的影響,思路清晰、理論明確,對應效果較好,是值得探索的方法。如果我們以宇宙環境研究衡量地震活動趨勢,以全國地震臺網抓地象徵兆,以航天衛星捕捉地球的脈動,有望獲得地震預報的成功,待青年們努力!
壹
天地互動思想朔源
1
中國古代對地震災異的描述[1]
中國古代對地震災異的描述很多,在此略舉五例。
例一,《竹書紀年》有云:“帝癸十年,五星錯行,夜中隕星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十年即夏桀十年(公元前1800年),其宇宙環境是五星錯行,隕星如雨,發生地震,并導致伊水、洛水斷流。
例二,《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記述了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79年)的地震:“十月之交,朔時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之民,亦孔之衰。……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一年(公元前779年)一月十五日月食,十月一日日食,在此天文背景下發生巨震,震時有地聲、地光現象,河水激蕩、崖崩岸塌,高崖為谷,深谷為陵的地形劇變,描述真實生動。
例三,《國語·周語·伯陽父論地震》中對幽王二年的地震有如下之論述。“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泛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國若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這段史料非常重要,提出許多要害問題。其一,“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這是立論之依據。《道德經·三十九章》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貞。……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侯王無以貞,將恐蹶;”其二,提出地震發生的原因:“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與現代地震之發生論——氣動說十分吻合;其三,提出地震災害史的準周期性及韻律性,直得借鑒,“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這種災害韻律思想,也是地震預報的背景因素的重要參考;其四,提出國以民為本的思想:“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泛財用,不亡何待!”
例四,《晏子春秋》卷六有云:“……晏子曰:‘嘻!亦善矣,能為君請壽也。……今徒祭,可以益壽乎?然則福兆有見乎?’對曰:‘得壽,地將動。’晏子曰:‘騫,昔吾見維星絕,樞星散,地具動,汝以是乎?’柏常騫俯有閑,仰而對曰:‘然。’”
例五,《晏子春秋》卷七有云:“景公問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對曰:‘臣能動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晏子默然不對,出,見太卜曰:‘吾見釣星在駟、心之間,其地動乎?’太卜曰:‘然。’……太卜走,入見公,曰:‘臣非能動地,地固將動也。’”
這兩篇關于地震的故事,約發生在公元前547-490年間,晏嬰、柏常騫、太卜討論地震活動都與星象變化有關。維星是北極星,樞星為北斗星,是說北極星模糊,北斗諸星有散開的趨勢,可能預視要有地震發生;太卜與晏嬰認為,釣星(即水星)行于青龍之駟 (房)、心宿之間,可能有地震將發生。
所有這些將地震活動與天文背景聯系起來的思想是有很悠久的歷史淵源的。
2
天地互動思想理念的根據
天地互動思想與中國傳統思維密切相關,如《易經》中整體自然觀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事物發展受季節調控的“圜道思想”,“天地感應”思想都是天地互動思想的理論基砌。
“天、人、地三才”思想[2]
《周易·賁·彖》有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大傳,系辭上》有云:“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
《周易大傳·系辭下》有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法自然”及得一損一之道”
《道德經·二十五章》有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后一句可簡化為一個公式:人?地?天?道
這使我想起《周易·系辭上》的一段話:“易有太板,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而且這段話也可寫成如下公式:
式中“?”是被函蓋、被限控符號,這兩個公式何其相似,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整體有機自然觀思想[4]。
《道德經·三十九章》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一”就是道,這里將得一(道)損一(道)之結果說得是何等清楚,“道法自然”是何等重要!
圜道思想
《周易大傳·復·彖》有云:“‘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呂氏春秋·圜道篇》有云:“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云氣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圜道也,一也,齊至貴。莫知其源,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5]
邵雍《皇極經世書》卷十三有云:“《易》之大衍何數也?圣人之倚數也。天數二十五,合之為五十;地數三十,合之為六十,故曰‘五位相得各有合’也。五十者,蓍之數也;六十者,卦之數也。’”[6]
類似談“圜道”、周期、韻律者很多,特別是自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開創渾天說之后,就對天文運轉周期非常重視,關注五大行星的運轉周期并在歷法應用上,成為中國天文學的特點。說這是“天地之心”、“萬物之宗”,實不為過。
這種準周期(圜道)的例子很多。
《淵鑒類函》(地部·地)莊子有云:“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搏,故地震。”這是海水流波的三年周期。
見引于“遺愁集”的《道德經》老子有云:“桑田變滄海,我為添一籌,滄海變桑田,我為之添一籌,今觀海屋籌,忽已三千年矣。”這是滄海變桑田的千年周期。
[清]季元瀛對地震韻律有如下描述:“地震之災,史不絕書……嘗考明嘉靖乙末(卯)地震(公元1556年關中大地震),清康熙乙亥平陽潞安大震(1695年臨汾大地震),何今又逢此干支也(指1815年垣曲地震)”。這是大約130年左右的地震準周期現象。
天地感應思想 [7,8,9]
《淮南子·天文訓》有云:“堪輿徐行,雄以音而知雌,故為奇辰。”堪為天,輿為地,雄為陽為天,雌為陰為地,天上諸星和地球以各自的固有周期緩慢行于星空,但天上諸星與地球以引力及周期(圜道)而相互呼應,于是出現奇辰,奇辰者,天文畸點也。“奇辰”概念非常超前,堪與現代信息學中的畸點媲美。如地掩日、月掩日、地掩月、某星迎月、合月、某星沖日以及諸星連珠等奇異天時,都是天地感應的重要天象。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有云:“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月廊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是說人體經氣的流注,應時進退,猶如受月影響的潮汐漲落。繼而,有民諺出焉:“日為火精而生風,月為水精而弄潮。”
《觀物內篇》有云:“在天成象,日也;在地成形,火也。陽燧取于日而得火,火與日本乎一體也。在天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諸取于月而得水,水與月本一體也。……天地之間,猶形影、聲響之相應,象見乎上,體必應乎下,皆自然之理也。”
綜上所述,“天地互動”思想是在“天地人三才”、“道法自然”、“圜道”理念,“天地感應”思想升華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理念。既有歷史傳承,又有客觀實踐根據。依天地互動立論,開拓地震預報研究領域,應該會有一定收獲。
參考文獻
[1]商宏寬,《周易》對我國古代地震科學發展的影響,《中國歷史地震研究文集》(2),(19-24頁),地震出版社,1991.
[2]高享著,《周易大傳今注》系辭上,下(226;540;592頁),齊魯書社,1979.
[3]范又琪、劉彥燈譯著《道德經百喻經俗譯》(68,99-100頁)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4]商宏寬,《周易的科學理念》(168頁),海天出版社,2016.
[5]商宏寬,中國古代的災異觀及其現實意義,《實踐與思索的軌跡—商宏寬論文送集》(227頁),地震出版社,2000.
[6][宋]邵雍著,常秉義注釋,《皇極經世·卷十三》(516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7]田竹君,天地互動而成韻律,《地下水微動態·天地互動·地震預報——田竹君論文選集》(343-344頁),地震出版社,2019.
[8]商宏寬,從《觀物內篇》看邵雍的易學思想,《紀念邵雍誕辰一千周年學術論文集》(79頁),北京三式乾坤信息技術研究院編印,2011.
[9]楊力,《周易與中醫學》(474頁),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第二版).
粉絲福利領取
近期,公眾號收集了科研指導、編程學習、科學哲學、科學史、數學和物理科普書、中醫書籍、文學著作、升學就業相關資料等資源大禮包,點擊了解詳情
點擊資源推文頁,領取方式在文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