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個充滿夢想,讓人短暫忘卻“內卷”的地方。
畢業25年后,何小鵬在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園里,再次講述了一段關于夢想的故事。
如果說夢想在1997年,是那個暑假,何小鵬在華南理工大學西18宿舍樓,幫整棟樓連上了網絡,看到了一個更寬廣的世界;那么如今,夢想是AI開啟了一個新的未來世界。
而抵達夢想的路徑,就是小鵬汽車未來10年所要做的事情。
在小鵬MONA M03上市的那晚,何小鵬提出了小鵬汽車未來要成為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的目標,但相比于當下MONA M03的爆款,大多數人無心關注詩和遠方。
我想小鵬汽車把AI科技日與P7+的上市分為了兩天進行,或許也有這種考量?該聽夢想故事的時候,就好好聽故事。
在AI科技日上,小鵬汽車正式發布了增程技術,解構了AI對于自動駕駛、座艙、電池等汽車體驗的革新,以及關于芯片、飛行汽車和機器人的最新進展。
這些技術,從現在到未來逐漸將應用于小鵬的多條產品線,小到老車主實現智駕與座艙升級,大到小鵬未來10年的發展成敗,11月6日的這場發布會,都會是一切變化的起點。
做增程,就要做不一樣的增程
盡管之前坊間傳聞已經基本做實了小鵬要加入增混賽道的消息,但這一次是官宣——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發布。
而關于為什么要做增程這件事情,最簡單粗暴的答案,或許是為了銷量,畢竟新能源市場的增長中,增混產品成為拉動力已經是可見的事實。
但夢想的故事,總要再豐滿一些。何小鵬說:“做一個普通的增程沒有意義,但從未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來看,是否有不一樣的增程?我認為非常有價值?!?/p>
如果考慮到稍早傳聞,蔚來“螢火蟲項目”會面向海外市場推出混動產品的消息,或許就可以理解何小鵬這句話的意思。他提到了前段時間在墨西哥走訪的經歷,相比于中國完善的基礎建設,在墨西哥建好工廠,可能會面臨沒有電的困境。
而在海外市場布局純電補能網絡,顯然是比在國內更具挑戰、更加困難的事情,因此多元的動力形式可能更適合不同地區市場的需求。
當然更深層的,是小鵬為新的動力系統取名為“鯤鵬超級電動體系”而沒有使用“混動”、“增程”這樣的字眼。拋開這是否有對于純電的最后一些執念不談,這個名字至少意味著,這套增程系統的根基是建立在純電之上的——全域800V高壓碳化硅平臺、搭載5C超充AI電池、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AI電池醫生、AI動力以及運行噪音僅為1dB的靜音增程器。
小鵬并未透露這套動力系統的電池供應商,但考慮到此前寧德時代發布的驍遙超級增混電池可以實現4C超充,小鵬這套AI電池似乎又更進一步,實現“1秒充電1公里”,12分鐘充滿80%的速度。
在這里,AI的意義被第一次提及。通過專屬“電池管理芯片”,AI電池醫生可以將電池壽命有效提升30%。
而全新一代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電驅CLTC效率高達93.5%,并且體積僅為上一代電驅的三分之一。
通過AI賦能,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可以實現純電、增程的絲滑切換,面對不同道路條件智能調節。這套系統可以實現純電430km續航,綜合續航1400km,從賬面參數來看,可以達到目前行業的頭部水平。
這也就很好地解決了當下用戶既需要純電的駕駛、補能體驗,又無法放棄油箱與發動機所帶來的心理安全感的問題,也可以幫助小鵬在增混賽道實現后來居上的可能。
AI改變汽車的底層邏輯
AI火熱,但AI與汽車之間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大多數人在目前所能看到的體驗,仍然停留在畫一幅畫,或者和車機來一段對話的階段。
何小鵬以小鵬汽車未來的產品技術趨勢,向我們展示了AI改變汽車行業的一種具象的可能。
首先是智能駕駛,這或許是最容易理解的,畢竟如今“端到端”、“大模型”都已經不是什么新鮮詞匯。
3個月時間,小鵬車端大模型帶來“擬人感”提升4倍,實現“輕地圖”、“全國都好開”的體驗,而到今年四季度末,可以實現“輕雷達”、“門到門”。這是AI帶來的智駕體驗的快速提升。
到明年Q4,小鵬目標是實現類L3智能輔助駕駛,百公里接管<1次,2026年達到部分場景的無人駕駛。
體驗背后,是小鵬圖靈AI智駕體系“云端-模型-芯片-硬件”的全棧自研,包括圖靈云端大模型、圖靈車端模型、圖靈AI芯片和小鵬滄海底座。
其中云端基礎大模型在2025年算力可達10EFlops,通過80倍車端參數量的強化訓練,可以大幅提升車端模型的上限。而隨著未來輕地圖、輕雷達、重算力的時代的到來,端到端大模型對車端算力的需求極大,也會使得公版芯片的通用算力被浪費,因此,定制芯片成為了必須。
圖靈AI芯片專為AI大模型定制,擁有40核處理器、最高可運行30B大模型參數、2個自研神經網絡處理大腦(NPU),2個獨立圖像信號處理器(ISP),采用面向神經網絡特定領域架構(DSA),并且針對車用安全設計的獨立安全島。
今年10月,小鵬圖靈AI芯片已經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駕功能,僅用40天就完成了2791項功能驗證。未來,該芯片可應用于AI汽車、AI機器人和飛行汽車,甚至在L4自動駕駛領域,可以實現主流芯片“一顆頂三顆”的效力。
除去自動駕駛,通過滄海底座——AI汽車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打通汽車的各個底層軟件,讓AI在車內無處不在。其總通訊帶寬提升33倍,攝像頭出圖速度提升12倍,哨兵模式能耗減少72%。
而在座艙領域,小鵬天璣AIOS也正式發布,基于圖靈AI芯片和座艙芯片的雙驅動,將重新定義智艙系統架構。AI算力和CPU算力相比傳統智能座艙提升20倍,并且可以實現類GPT-4o的大模型上車。從而實現更加自然、無感的人機交互。
它可以自動實時感知車主語音和行為,以及周邊環境,自主思考判斷車主需要提供何種座艙服務。何小鵬舉了一個小例子:車輛需要開啟后備箱門,但距離車庫墻過近時,系統可以理解車主的行為,自動將車向前移動后再開啟尾門。
而從音響、動力系統,到電池與底盤,AIOS都可以幫助這些硬件實現進化,本質上就是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同時降低損耗。
如果說這些可能距離普通用戶還稍有一些遙遠,那么得益于AI技術的加持,小鵬可以為此前Pro版本的用戶提供智駕能力的升級,以及為早期820A芯片車型提供智艙升級,或許是對于老車主而言最現實的好處了。
飛行器與機器人:上天、入廠
關于小鵬匯天的飛行汽車,何小鵬透露了幾個新的進展與信心。
小鵬匯天飛行汽車,5分鐘上手,3小時出師——簡單,沒有門檻;高管團隊累計飛行里程必須超過5,000公里——對產品有信心;“陸地航母”飛行體已完成適航合格證申請受理,有望盡快取得中國民航型號合格證,2026年有望實現一鍵報備即可起飛——政策與法規的限制正在加速解決;空中智駕、全域安全冗余、雙旋翼失效依然可以安全飛行——足夠安全。
在即將到來的中國航展,陸地航母飛行汽車將實現公開首飛,今年12月正式啟動預售。
在何小鵬看來,AI機器人也將是未來出行探索的重要一環,當然,選擇在科技日發布AI機器人的新進展,或許也有小鵬“秀肌肉”的考量,畢竟何小鵬說:“做AI機器人比AI汽車更難,要有AI能力、芯片研發、硬件開發能力。同時,沒有500億投入做不好AI機器人。”
小鵬的AI機器人Iron以1:1類真人的姿態展現,擁有超過60個關節,可以像人類一樣行走、站立、躺臥。在現場發布的一段AI機器人工作視頻中,戴上手套的機器人手部甚至看上去和人類沒有任何區別。
而AI機器人的技術有很多與AI汽車同源,比如圖靈AI芯片為其提供了聰明的大腦,使得機器人擁有自主思考甚至推理的能力;比如端到端大模型讓其具備行走能力,手指可以完成抓、拿、放等精巧的任務;比如小鵬天璣AIOS賦予了他更流暢對話的能力。
何小鵬半開玩笑地講,AI機器人在工廠工作擰螺絲的效率,比自己高得多。而未來,小鵬AI機器人還會進入銷售門店、辦公室、家庭等更多場景,融入人類生活。
此外,何小鵬還在發布會上透露了一款正在研發的“Ultra”車型,將為行業呈現Robotaxi的全新形態,搭載多顆小鵬圖靈AI芯片和小鵬滄海底座,車端算力高達3000T,擁有L4智能駕駛能力。而線控轉向技術也在積極布局,有望讓方向盤在未來從必選變為可選。
大公司視點
小鵬或許不再希望外界只把它當做一個汽車公司來看待,而是要成為一家AI科技公司。從AI汽車、飛行汽車、機器人,到芯片和OS,AI正在深刻改變著這家公司的產品、技術發展路線。也是小鵬的這場發布會,讓外界看到了AI與移動出行領域的更深層鏈接,以及其中的必然和趨勢。
何小鵬將2024年最重要的兩場發布會選擇在了母校的校園,說小鵬“技術驅動”、“智駕領先”的標簽是因為堅信技術信仰的結果,當談到“臭搞技術的”時候反而有了些驕傲和自信……
這都讓人相信,小鵬是一家被夢想而驅動的公司,也是一個有情懷但又腳踏實地的公司。
如果說,AI對于普通用戶還顯得有些遙遠,對于很多品牌還是營銷的噱頭時,小鵬通過汽車、飛行器、機器人這些產品,以及背后的芯片、軟件、模型、系統,已經在將虛幻的AI變為可以觸摸的現實。
而這,也應該是一家立志成為引領者的企業,所該踐行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