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蘇東坡的詩詞,他那奔放的感情、豁達的性格往往能夠在詩詞中得到酣暢淋漓的表達,對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染力。蘇東坡不僅喜歡用詩詞表達自己,現實生活中他也非常喜歡通過辯論來表達自己,除了和同僚辯論、和朋友辯論之外,他還喜歡和這兩樣神秘之物講道理。
蘇東坡擔任陜西鳳翔府判官時,有一次他帶領侍從經過白華山。一行人正在山路上行走時,突然,有一位侍從像發瘋似的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件都脫了下來,直到一件不剩。
蘇東坡見狀,連忙讓人幫侍從把衣服穿好,可是過不了一會兒,那人又重復起剛才的動作,行為看起來十分怪異。
見此情景,有豐富經驗的當地人告訴蘇東坡:侍從一定是觸怒了山神,所以才受到這樣的懲罰。
蘇東坡一聽,這哪兒行呢!于是他趕緊派人去找山神廟,找到后他就毫不猶豫地進去禱告了一番,禱告詞的大意是:“我之所以來拜謁您,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祈求,只不過恰好路過所以才來拜謁。我的隨行士兵突然發狂,當地人說是山神發怒,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這士兵對于您來說,那還不是螻蟻一樣的小人物嗎,為什么您還要向他顯示您的威靈呢?或者他曾經犯下什么難以向人言說的過錯,別人不知道,那肯定就是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了,為什么就要責怪他,而不能寬容處理呢?”
“我聽說山神職責范圍很廣,方圓數十里都歸您管轄,轄區內那些富貴蠻橫的人或許會為奸作惡,為什么您不敢去懲罰他們,卻只揪住這個小兵不放呢?我這里的人手有限,一個人生病事情就會忙不過來,您能不能放過他呢?……”
要論能說,還得是蘇東坡。他在山神廟里這一番禱告,連講道理再加上責備,面色既鄭重又嚴厲。這場面,恐怕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
蘇東坡說完這番話后就走出山神廟,準備繼續趕路。結果,他剛一出山神廟,就看到一陣猛烈的山風刮動著路面的碎石迎面向他撲來。
疾風中,侍從們各自四散躲避,只有一位侍從帶著行李跟隨在他身邊。
跟隨蘇東坡的這位侍從見勢頭不妙,于是勸蘇東坡說道:“剛才大人肯定是觸怒山神了,您趕緊回去請求原諒吧!”
蘇東坡卻不信這個邪,他義正辭嚴地回答道:“他想發怒,就由他好了!我還要繼續趕路!”
結果,過了一會兒,風勢漸小,侍從們都從各個角落走出來,那個發病的侍從也清醒了,一行人繼續趕路。
要論膽量,也還得是蘇東坡。
為了侍從,蘇東坡敢于和山神講道理,碰上那些看不見的精靈,他也敢于和他們抗爭。
蘇東坡在京師任職的時候,有一次他的二兒媳婦突然發病,以一種很蒼老的女人聲音說道:“我姓王,在這一帶游蕩很多年了!”
看到這種情景,蘇家人都嚇得不敢上前,但是唯獨蘇東坡不怕,他揚聲說道:“我不怕你!你不要不識相,不要想著在我這里鬧事!”然后,他把自己了解的相關道理一條條講給那位王氏聽。
蘇東坡講了好久,直到那位王氏合掌說道:“多謝大人!”蘇東坡的二兒媳婦很快就清醒了過來。
這些故事當然并沒有記錄在正史中,而是國學大師林語堂在他的《蘇東坡傳》中的描述,傳記中的蘇東坡形象更鮮活生動,讀者仿佛能夠跟隨他經歷他的所有趣事及生平。
在《蘇東坡傳》的序文中,林語堂表示,他之所以寫《蘇東坡傳》,完全是因為對這位歷史人物的喜愛,愿意身邊時刻有這樣一位博學又有趣的人物相伴。為了完成這部作品,林語堂參考了包括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等多種歷史資料,不僅按照年代記錄了蘇東坡所經歷的人生大事,還對當時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有詳盡描述,那些沒能見于史冊的小故事更會增加閱讀的樂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