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沉迷手機的不止孩子。
從小到老,但凡手里有個智能手機的,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絕對是最多的。
我60歲的婆婆愛在快手看各類情感主播調節家庭糾紛;
我60歲的公公看劇情雷人,但讓人停不下來的短劇;
我50幾歲的爸爸喜歡自拍發抖音、下象棋;
我50幾歲的媽媽愛看小說、玩開心消消樂;
我老公喜歡在支付寶種樹;
我弟弟愛玩游戲;
我就更加了,玩游戲、看小說、拍視頻、寫文章、購物,幾乎離不開手機。
現在大數據多厲害,你看了啥,手機就一直給你推送啥。
游戲、小說就更不用說了,那么多專家聯合根據“人性的弱點”研發的,各種爽點。
成年人尚且難以抵抗,更別提大腦還在發育,自制力不足的孩子了。
《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一書中提過一個:“多變性獎勵”。
書中寫到:要想讓一個人對某樣東西上癮,不能在每一次發生行為時都給予獎勵,而是要通過不定期、不定量、不可預測地給予獎勵來使用戶上癮。
獎勵越多變,人們就越容易上癮。
手機不就剛好符合這一特性,一會打打游戲,一會刷刷小視頻……
不斷給大腦“獎勵”,不斷上癮。
那為啥有些人特別愛玩手機,有些人還好;
有些孩子因為玩手機輟學,有些孩子卻尚可控制自己。
為啥會有這樣的區別呢?我覺得答案就在家庭日常生活里。
作家劉娜曾經分享過和孩子的一個小故事。
有段時間,兒子特別喜歡玩手機,經常一個人躲在房間里玩。
直到有一天,劉娜接受不了了。
強行從孩子手里把手機搶了過來,并且告訴孩子:“玩手機會傷眼睛。”
可兒子卻哭著說:
“媽媽,手機比你強多了,你只知道寫稿子,我和你說話你都不理我。
我和手機說什么,它都回答我。”
劉娜說,自己這才意識到:
很多時候,不是手機奪走了我們的孩子,而是我們拱手把孩子推給了手機。
很多時候我們嘴上說著“愛孩子”,但眼睛卻沒從手機上挪開過。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忽視和敷衍。
有時候父母為了圖清凈,扔個手機給孩子,你看動畫片吧。
等某一天想讓孩子遠離手機時,才發現孩子已經中了手機的“毒”,父母還要責備孩子不聽話。
殊不知孩子最擅長的是模仿父母。
心理學家沈家宏:“成癮的背后,是未被滿足的心理渴望。”
孩子手機成癮的背后,很多時候是教育和陪伴的缺失。
目前,我家孩子還對玩手機還沒什么概念。
因為我們幾乎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3歲之前,我們都是偷偷玩手機,要不趁孩子睡覺了,要不一個人陪娃一個人放心玩手機,家里人輪流玩,但絕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3歲之后,孩子上學后我們可以放心玩,孩子放學后,不刻意避開,但也不帶著孩子玩手機,慢慢跟孩子展示手機的功能。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未來孩子的生活也離不開。
想要把孩子和手機完全隔離是不現實,也是不合理的,在某種程度上,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比起嚴厲禁止,我覺得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用好手機這個工具更好。
比如打電話的時候,我會跟孩子說:“媽媽用手機打個電話給外公。”
或者在孩子想要跟好朋友玩的時候,我會告訴她:“那媽媽用手機微信聯系一下她媽媽。”
遇到漂亮風景的時候,告訴孩子:“來,我們用手機拍個照片紀錄一下。”
在生活中,慢慢的告訴孩子【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玩游戲、看動畫片】,它還有很多讓我們生活更便捷的功能。
向孩子展示手機的用途,可以幫助孩子未來更好的使用手機。
手機成為助益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工具,而不只是孩子沉迷的娛樂工具。
此外,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玩手機的話,孩子做什么?
應當引導孩子培養一些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
這樣玩手機在孩子眼里吸引力就沒那么大了。
比如去戶外活動,輪滑、放風箏、騎自行車、吹泡泡,滑滑梯……
關鍵是有人一起玩,家人也好,朋友也可。
室內可以看繪本,畫畫、玩磁力片、拼圖……
還可以帶孩子玩各種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老鷹抓小雞,玩的不亦樂乎,手機吸引力就沒那么大了。
去看祖國大好河山,日出日落,潮漲潮落……
沉迷手機只是我們看到的結果,但原因不是手機。
父母,才是把孩子和垃圾快樂隔開的那堵墻。
放下手機,成為孩子的榜樣;
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用愛和陪伴滿足孩子,給孩子注入新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