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無論我們到了什么年紀,與人相處都是一門學問。獨自成長時,我們要留心與家人朋友的相處;工作以后處理同事關系,也是一門學問;當了父母以后,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加,如面對十五六歲、略顯叛逆的孩子,更是要注意與家里的孩子、晚輩的相處技巧。
但是,有時候,即便我們真心實意想要打點好這些關系,卻總是在“不愉快”甚至“爭吵”中失敗,這是為什么呢?中國千年傳承的儒家文化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各位看看你身上,有沒有儒家先賢們點出來的與人相處方面的“毛病”。
一、孟子:相處難?看自己是不是“好為人師”
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豐富,我們在各方面都積累了不少經驗,于此,對于還處于懵懵懂懂的“年輕人”,我們似乎總是想傳授一下對方自己的“經驗”,在旁邊“指點”兩句,殊不知,這樣做,可能犯了相處的大忌,尤其是面對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
關于上述這一點,《孟子》原文是這么說的:
“人之患, 在好為人師”。
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孟子在告誡我們,我們大多數人在與人相處時,都喜歡指點他人,以老師自居,這是一個毛病。
有的朋友可能會疑惑,明明是傳授經驗,為什么會被人反感呢?其實我們換位思考就明白了,如果對方沒有誠心請教在先,我們“多管閑事”一般不問自來地“經驗傳授”,在對方眼里可能就是“指手畫腳”了。
許多時候,尤其是面對晚輩的“成長”,少一些所謂的“經驗傳授”,讓他們迎接人生中屬于他們的“跌跌撞撞”,不僅有利于關系的維護,也讓年輕人的生命更完美,各位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二、孔子:不要苛求對方了解你,你要主動了解對方
有時候,我們面對身邊的“年輕人”,會以“為你好”的名義,代替他們做選擇,甚至強加自己的意愿在他們身上,但結果往往是年輕人“不領情”,雙方關系更加緊張。這個時候,有的朋友就會怪“年輕人”不懂自己的心。
實際上,上述情況犯了孔子點出來的一個錯,在《論語》一書中是這么說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過于在意對方是否了解我們,我們要在意的,是我們是否足夠了解對方。
許多時候,大家應該可以發現,我們除了“掌控自己”以外,再難對其他人進行掌控,畢竟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獨立的靈魂,我們能左右的,只有我們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而已。
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尤其是面對家里的晚輩的時候,我們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不要過分要求對方來理解我們,而是要主動去了解、理解他們。
當我們主動去了解、理解對方的時候,那么對方的一言一行,以及言行背后的目的,我們就能了然于胸,于此,如何去順其自然地正面引導,就沒有那么困難了。
三、寫在最后
寫在最后,顏小二想說的是,與人相處從來不是簡單的問題,我們也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掉入“好為人師”、“自我感動”的誤區。許多時候,只要我們將視野從“要他人理解我們”轉變成“主動理解他人”,這種時候,我們會發現,與人相處,尤其是引導晚輩,雖然充滿挑戰但十分有意義。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