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講好非遺保護的涼山故事,展示非遺保護的涼山實踐,總結非遺系統性保護的成功經驗和成果,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濃厚氛圍。近日,由涼山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主辦、涼山州非遺保護中心協辦的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主題展示展演、傳承實踐活動在西昌舉行,為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進一步認識非遺、熟悉非遺、接觸非遺呈現了一場場文化盛宴,使大家領略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用非遺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推動系統性保護進程。
此次非遺主題活動分別走進西昌唐園景區、西門坡社區和西昌航天學校,模特現場服飾走秀、非遺文藝演出等節目精彩紛呈,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圍觀。據了解,目前全州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級20項、省級138項、州級341項、縣級784項。
“我們從成都過來,看到這邊舉辦非遺展演活動,不由自主地就想來體驗一下,穿著彝族服飾,親手繪畫關于彝族的一些器皿,能感受到彝族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來自成都的游客王凱說道。在西昌市唐園景區,市民、游客不僅能欣賞到時尚與傳統相結合的彝族服飾走秀,還能通過主持人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之間的互動,了解涼山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利用的歷程。在展演體驗現場,琳瑯滿目的非遺文創產品和非遺旅游美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品嘗和購買。
在西門坡社區,非遺體驗現場的鹽源縣多舍茶非遺工坊、董氏三環一氣循環術、古夷彝秀非遺工坊等,讓不少市民踴躍上前體驗。這里不僅展示了涼山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讓社區居民了解到這片土地上的獨特文化和民族風情,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在西昌航天學校,讓同學們零距離了解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深入了解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對于激發在校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等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解認識、傳承保護和發展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業中來,讓這些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涼山州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此次非遺主題實踐活動主要有彝族服飾、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冕寧火腿制作技藝、陳氏氣脈開關療法、何香傳統手工餅制作技藝、冕寧袁氏黃糕饃饃制作技藝、寧南米花糖制作技藝等10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加。在活動現場,來自各地的游客體驗了彝族服飾文化,品嘗了寧南米花糖,購買了冕寧火腿,真可謂收獲滿滿。
近年來,涼山州高度重視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對名錄體系建設、搶救性記錄、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宣傳推廣等工作常抓不懈,正確理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繼承與發展、文化與旅游等新面臨的諸多關系,為不斷提高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而不懈努力。(記者 梁文宣 通訊員 鄧莉霞 劉維財 湯世航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李洋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