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痛,方知痛的本質是心性的閉塞,如一潭凝滯的死水般,越深執,越疼痛;有過樂,才明白世俗的快樂大都是建立在感官享受上,與其緊緊相扣的必定是莫名的悲傷,此謂“樂極生悲”。
—— 塵世行知
當我們走在修行的路上,忽然有一天進入到了虛無的心靈世界,不作念頭的固執,不斷地讓自己往下沉,你會發現,所有人間的意義都將在剎那間轟然塌陷,里面什么都沒有,除了無邊無際的宇宙時空,一切不復存在。
在人生的困縛中自我干涉,這是一段非常漫長,也非常艱難的歷程。
所以,我獨處了許久,也思考了許久,一次次地讓自己感受那份來自無明深淵的窒息,才如夢初醒般領悟到“致虛”的力量。
所謂致虛,就是在你靜坐的時候,解開頭腦中那些細微而不容易察覺得到的感受,這些東西仿佛枝藤蔓葉一樣,死死地纏繞在你的身心靈世界中,通過你自己的欲望滋養而不斷地成長壯大,當你義無反顧地斬斷這一切,會有那么一瞬間,你的自我被消融得無蹤無影,似乎被什么無上的力量打散了一樣,與整個無形的宇宙同在。
記住它,守住它,這樣的心性感受便是“虛”。
虛到極致,太極自生,而后演化為無極,萬物生于道,道生于無極,我們眼前的這個婆娑世界由此而展現出來。
《道德經》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對于宇宙天地的自然之道,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就看你自己是從什么角度去悟道了。
致虛的目的是為了向上觸達天道,守靜的目的則是為了向下體察地道。
天地之道在于陰陽,陰陽本是一體,這個“一體”狀態即是太極,因此,致虛和守靜的心靈修習方式都是為達到太極境界服務的。
事實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在依循著“萬物并作,復歸其根”的運轉規律,這種規律形成了一種遠遠超出我們人類自身所能想象得到的循環系統,所以,凡夫的眼界都被禁錮在這個大圈子里面,你什么時候能跳出來,就什么時候能夠完全擺脫痛苦和兇險的手掌心。
反之,你的命運每時每刻都是受其操控的。
一件事物從開始發生,而后經過發展階段,最后消失得無蹤可覓,走完這道程序后,又進行下一輪的循環演變,真可謂是“復歸其根,無始無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其意義在于《道德經》里面所說的“歸根復命,復命開明”。
是啊,我們為什么會經歷人生的種種痛苦、種種磨難,無非就是因為心智的不開明,從而讓黑暗性的東西趁虛而入。心智不開明的原因則是因為無法復命 ,之所以無法復命又是因為不能歸根,不能歸根當然是因為做不到守靜致虛,看不清“萬物并作”時的景象。
談到“致虛極”這三個字,總會讓我們想起儒道的“致良知”,兩者都把宇宙人生命運的內核驅動力量精簡為了三個字,你不得不感嘆先圣賢士們的良苦用心,他們只是想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并沒有多么復雜,心簡單了,回歸到了生命的初始原點,那么整個宇宙都將會圍繞著你運轉開來,心境的復雜程度,決定了外在世界的示現形式。
仰望璀璨星空,你是否也會感觸得到我們自身的渺小,浩瀚宇宙之中,你我如同一粒纖細得毫不起眼的塵埃,當你對著上天撕心裂肺地吶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舊等不到任何的回應。
解決生命的困境,唯一的辦法是回歸到真正的永恒,與宇宙融合為一體。
篇幅所限,難以詳述, 有志于破解生命意義的修道者請移步作者微頭條,不定期更新文字。
------------------ --- -----------------------END------------------------------------------------------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