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相當高的地位。每逢災荒之年必有粥來救難。
粥的神奇就在于很少一點米,就可以熬出好多粥。一碗暖暖的粥,足以讓一個人活下去,它讓中國的窮苦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災年。
北京西山腳下,有個小小的村莊——西小營村。那里有一種特別的民俗——立夏粥。每到立夏時節,清晨,全村人都會把各自家中拿來的雜糧放到村口支起的大鍋中熬煮。
北京西郊西小營村的民俗——立夏粥
想那時粥香四溢,大人孩子往來穿梭。村民的歡笑聲、孩童的嬉鬧聲蕩漾在初夏暖暖的微風之中。整個小村莊仿佛過年一樣。
據說喝了這立夏粥可以祛病延年。能不能祛病倒不講,單就這食材的龐雜,叫營養豐富肯定不為過。小米、大米、紫米、玉米、高粱、花生、核桃、山藥……,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能煮粥的東西都會在這一鍋熱氣騰騰的粥中品嘗得到。
凡是所有能煮的雜糧都可以在鍋中看到
粥煮好后,隨自己的愿,想盛多少就盛多少。有端回家喝的,也有在現場直接喝的,每個人的嘴里都是甜甜的,每個人的心里都是暖暖的。這就是北京西山腳下的小村莊西小營村的民俗——立夏粥。
甜在嘴里,暖在心頭
那么這個民俗是怎么來的呢?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它又蘊藏著中國人怎樣的生存智慧呢?
有人說它起源于明末清初,也有人說它有近百年的歷史,還有人說時間并不長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姑且不管它起源于何時,單從這形式上看,就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原始部落時代。人們彼此不分各家各戶,眾人拾柴,人人出力,一鍋分食。也許這就是人們心底里最懷念的美好生活——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是的,確實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各家各戶都拿出自己的雜糧。不管你拿什么,也不管你拿多少,沒有人會責怪,重要的是人人都奉獻。也許在早年間也會有什么都拿不出來的人家,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也許正是立夏粥的意義——互助。
每個人拿出一點點糧食,那斷炊的人家就能就活下來。而當你有余糧的時候,你也會毫不吝惜地把它放入那沸騰的大鍋之中,伴著那熊熊的柴火的炙烤,隨著那翻滾的清水的擴散和融合,各家各戶那一點點雜糧最終變成了一鍋味道豐富、香甜可口的立夏粥。這時人類的互助精神早已經高于所謂的祛病延年了。
也許現在的人們生活好了,更在乎的是熱鬧,更關注的是祛病,很少會意識到這立夏粥當初是為了什么,但人們對這一形式的堅守本身就是對中華互助文化的傳承。
城市不斷蠶食著鄉村,好多民俗已經消失
城市的發展和變遷在一步步地蠶食著我們的文化傳統。這種農業文明流傳下來的互助文化形式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隨著西小營村的拆遷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人們還會記得那熊熊的柴火、那熱氣騰騰的大鍋、那一碗碗香甜可口的百家粥嗎?也許人們遲早會淡忘的。
那么人們彼此之間的互助是否也會隨之而消亡呢?我想它不會的。因為它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不論世道如何墮落,它都會深藏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當人類再次面對集體災難時,它一定會被喚醒。這也許是人類自身的悲哀。我們總是在失去時,才懂得珍惜。但只要靈魂不死,人類就不會滅。
粥,神奇的粥,神奇的立夏粥,神奇的百家粥。
——2018年5月5日立夏老錢寫于北京西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